论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

2015-04-29 05:09王让新
邓小平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 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包含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动力等方面。具体而言,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顶层设计,是邓小平在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相结合、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相统一、以实际为出发点的真理性与以人民利益为追求的价值性相一致的基础上,率先对时代主题作出新的判断,对中国具体国情作出了清醒的认识。从社会发展战略上看,“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过程性与阶段性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论与两点论的有机统一。从发展动力上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顶层设计,它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自发动力和解决基本矛盾的自觉动力”的有机统一,改革动力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动力与物的动力”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顶层设计;哲学智慧;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128-08

〔收稿日期〕2015-07-03

〔作者简介〕王让新(1958-),男,河南灵宝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运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研究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智慧和特点,如果仍然只重点关注甚至片面强调他的“摸论”、“猫论”及其倡导的“冒险精神”,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为了事物的科学发展而做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谋划和决策。基于此,笔者认为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设计风格、智慧和特点,绝不是体现在他的“摸论”、“猫论”及其强调的“冒险精神”上,而是集中体现在他高瞻远瞩的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战略、社会发展动力等重大根本问题的“顶层设计”上。总设计师的“总”,就体现在这些“顶层设计”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更要深入研究、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邓小平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和鲜明特色。

一、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顶层设计

如果问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顶层设计是什么,笔者认为,只要认真反思一下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就能找到答案,这个结论就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正是由于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我国才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正是由于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才开创了引导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大最高的顶层设计,莫过于社会发展道路的设计,因为它解决的是这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但这样的设计不是随时都能进行的,也不是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都能够承担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关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发展道路的顶层设计,一般只会发生在时代主题发生重大转变、国内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性转折的特殊情况下。中国历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代主题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社会发展到了历史性转折的关头。也就是说关于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社会发展道路这一顶层设计具备了社会历史条件和必然要求。从政党和个人角度看,只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先进性、纯洁性、历史反思和历史担当的政党以及具有丰富历史经验、巨大政治勇气和高超领导才能的政党领袖,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关于国家、民族前途顶层设计的神圣使命。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关头,邓小平在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相结合、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相统一、以实际为出发点的真理性与以人民利益为追求的价值性相一致的基础上,率先对时代主题做出新的判断,率先对中国具体国情做出清醒认识。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弹奏出了当代中国的最强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最高最大具有标志性的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一经提出,世界为之一惊,中国为之大变。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从邓小平逝世后的十五大到十八大,党的政治报告的标题中都没有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持续稳定的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认同的顶层设计,它已经成了当代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了当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当然也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才被党评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这也是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最主要证明。正是这一顶层设计,把从此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人,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之所以引领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就是因为邓小平这一顶层设计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具有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有机统一。

第一,体现了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历史发展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不排除和拒绝历史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选择作用。历史规律只规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并没有具体规定这一历史方向和趋势实现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社会主体完全可以在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之下选择更有效地实现这一方向和趋势的社会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既遵循和体现了中国乃至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大趋势,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自主选择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解释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一般规律,确立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统一性。如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占有、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的等。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现实要求不同,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占有的形式和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则呈现出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了它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历史发展是一个过程,所以恩格斯认为黑格尔“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即事物发展过程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构成,而事物未来的发展是由它的过去和现在决定的,也就是说,事物发展道路要体现历史性、现实性及其趋势性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了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首先是由历史,特别社会主义的历史决定的,这既包括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也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这些历史发展的经验都证明同一个结论,社会主义没有脱离具体国情的统一不变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顶层设计同时还是由当时中国人民具体实践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从1978~1982年,短短的五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新事物新经验新观念层出不穷,也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这五年构成了中国新时期的“基因库”,它迫切要求对这五年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趋势新经验加以提炼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中孕育的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的肯定和命名,她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中扎根,并不断走向辉煌的未来。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

(一)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的顶层设计

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其设计风格、智慧和特点,不仅体现在他的高屋建瓴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顶层设计,但这道路如何走,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邓小平作为实事求是的典范,体现在顶层设计风格上就是不仅高度重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谋划和决断,而且还高度重视社会发展道路如何实现的设计,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起始阶段,在这个起始阶段如何实现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正因为如此,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经过长期思考和深思熟虑,终于在党的十三大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0年并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是一个理论上是科学的、实践上被证明是有效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它真正成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伟大实践的“路线图计划”,不但成功地指导着3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且必将继续指引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蓝图的实现。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一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

第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唯物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就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生产实践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所以,既要通过人的伟大实践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和实现人的需要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就体现在它的“合规律性”上。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战略的根本和首要任务,把生产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其他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和保证。第一步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生产翻一番的基础上,第二步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生产再翻一番的基础上,第三步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础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的“合目的性”上。“三步走”发展战略始终把中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幸福追求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作为整个发展战略的价值指引,以此激发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精神,并以此引领发展战略的实现。第一步目标的亮点是在生产翻一番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上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的亮点是在生产再翻一番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目标的亮点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整个“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唯物史观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和践行。

第二,“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事物看成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由于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呈现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由于量变导致的质变,又使事物发展在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把因为质变引起的“辩证的否定”视为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正因为这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过程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很好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首先,“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并连续发展有机衔接的历史过程,任何一个前面的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和基础,任何一个后面的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和继续,它们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允许超越阶段的“跃进冒进”,也不允许没有方向不思前行的“停滞不前”。其次,“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三步”阶段性十分鲜明,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国情特点和不同的发展目标。每个阶段都要把握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制定出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举措。尽管需要把阶段性目标放在整个“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全过程中考虑,但首先是把眼前的阶段性事情干好,而“以当前的事情为中心”开展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比较短,这本身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首先“把当前的事情干好”的思路和传统。

第三,“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重点论与两点论”的有机统一。“重点论与两点论”的有机统一是毛泽东矛盾论揭示的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重点论强调在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基础上始终围绕根本任务开展工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两点论强调在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中心任务的同时,也要重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和其他工作的开展。“三步走”发展战略把上述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在一起。“三步走”发展战略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中心工作,邓小平认为这个“动摇不得”,关于发展战略的其他工作都要始终自觉地围绕并服务与服从于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因为如此,在发生“苏东剧变”的情况下,邓小平仍然强调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心工作不能动摇。与此同时,“三步走”发展战略又强调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不断促进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所以,邓小平反复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物质文明上去了,而精神文明没有获得发展,邓小平认为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了。“两手抓”体现的就是“两点论”,就是要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强调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要求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一定要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就充分证明了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重点论与两点论”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顶层设计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措施则构成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同时认为,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由人的生产力与物的生产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属性进行了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实践上成功地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在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以及这一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发展动力的顶层设计放在了重要位置来考虑。邓小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邓小平这方面的设计集中体现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等著名观点上,它浓缩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核心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顶层设计中的哲学智慧分析

第一,这一顶层设计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自发动力和解决基本矛盾的自觉动力”有机统一。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主要是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实现的,应该说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才是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但基本矛盾运动在没有被人认识到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调整和解决的时候,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一般都是自发的、不持续的,甚至会导致发展过程的中断和曲折,而通过社会主体对基本矛盾的自觉认识、不断调整和有效解决,基本矛盾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就是自觉的和持续的。邓小平对这一思想的把握是深刻的。邓小平在阐述改革动力思想的时候,多次强调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可见邓小平是自觉地把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我们过去曾肤浅地认为社会基本矛盾会自动地推动历史发展,甚至不重视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本特点及其解决方式。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基本矛盾,尽管这一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有着特殊性,但如果不能给予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会削弱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自觉地改革,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直接的持续的发展动力,把基本矛盾的自发动力转变为自觉动力。正是这种勇敢承认矛盾、积极发现矛盾、自觉解决矛盾,才把基本矛盾的潜在动力、自发动力和解决基本矛盾形成的自觉动力、直接动力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这一顶层设计体现了改革动力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矛盾推动下,通过不断的辩证否定,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样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关于改革动力的顶层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邓小平在论述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时候,明确指出改革有“两个大局”。〔3〕在生产力落后、人民群众温饱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改革的第一个大局就是允许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通过合法途径先走一步,实现率先发展,并拉开一定差距,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样做表面上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的相背离,但实质上是统一的,而且更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为只有通过拉开差距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目标过程的“曲折性”,是前进中的曲折,也只有这样的曲折才能实现真正的前进。但邓小平也明确意识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拉开差距并不会自然而然导致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如任其发展就会真正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邓小平提出了改革的第二个大局,就是当社会收入差距拉开到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时候,改革必须进入逐步缩小差距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新的改革阶段,以更直接的形式体现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邓小平关于改革“两个大局”的思想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有机统一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反映和实现。

第三,这一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人的动力与物的动力”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始终是根本动力,所以邓小平在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时把生产力标准放在第一位,认为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挥生产力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邓小平把生产力的两大要素有机统一进行设计,既高度重视物的要素,又高度重视人的要素。在发挥生产力物的要素的动力作用中,邓小平特别重视和强调体现在物的要素中的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邓小平倡导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认为高新技术“越高越好越新越好”,并指出“中国必须在高科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邓小平也高度重视人在生产力动力作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指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要有一股“冒”和“创”的精神,并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升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高度加以强调,认为只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才可以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某种程度上,“人的动力与物的动力”有机统一的思想,也是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也是生产力中“物的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有机统一的另一种思想表达和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7-2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