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建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潜力所在,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3-0015-04
在一个国家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文化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殷商甲骨文、造纸术,文化才得以传承。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中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道路指向。在当代,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找中国发展的道路之源,就要把研究视角延伸到中国文明的形成历史中,延伸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鉴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再怎样现代化、怎样开放,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闪烁着积极、进步的光芒。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极其重视民族精神。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P533-53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儒学的教化与熏陶下,上至君臣下至平民,无不以热爱华夏民族为荣,以背叛民族利益为耻。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亿万中华儿女不屈抗争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共同演奏爱国主义乐章的悲壮历史。
爱国主义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内涵。就中国历史而言,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既一脉相承,前后延续,同时又不断发展,增添新的内容。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P520)邓小平也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2]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则反复重申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之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是与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中国道路的文化积淀,被赋予了新的特征。
(二)文化身份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文化总是与特定的人群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必定联系着不同的人群,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即文化认同,指文化共同体成员共有的群体性文化认同,具有统一性、确定性、一致性、关联性等特征。中国历史上,尽管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存在,各民族和谐相处、相互提携,共同维系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文化的共生性与和睦共处等特点为依据。
文化身份认同是因自身的特征而存在的。在身份认同的内涵上,特定的文化现象、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定的历史遗物和象征物都可以是认同的特征。就制度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家族制的社会,家国同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就伦理文化角度而言,中国是以宗法社会关系为依托,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道德伦理代替宗教信仰。就消费文化角度而言,中国社会历来鼓励勤劳节俭,追求精神生活。就科学文化角度而言,实用理性文化发达,崇尚实用、技术、经验。就哲学文化角度而言,中国人思维的具体性、直观性,思考问题的情感性较突出。以汉语文字为主体的中华语言记录了几千年来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与文明历史有关的大事,架起中国人穿越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桥梁。汉语连接了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话语,为不同的血统、不同的民族找到了沟通的方式路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精美陶瓷、手工雕琢艺术,为文化的共生与和谐提供了无言的感情。保存完好的建筑、宗庙祠堂、万里长城、皇帝的寝陵墓穴,无不以物化的历史展示着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外华而内实,传递着中国文化穿越历史时空的思想精粹。
(三)开放与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性与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与独特的历史相适应,中国沿着自身的路径,走上了特殊的文化发展道路,凝聚着华夏儿女世代的智慧,并以其特殊魅力辐射邻国,对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邻国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也经历了适应、吸收、融合的过程,化他人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如汉代佛学传入中国后,催生了中国理学;近代西学东渐后,出现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课题。
儒家文化贯穿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养性、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基本行为规范是仁、义、礼、智、信,文化制度体系是礼、乐。
中华民族由于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典籍著作汗牛充栋,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园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特点。华夏文化对后世的传承是经世致用,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以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构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国道路。
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
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各民族的性格、气质和观念等社会文化基因存在重大差异。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稳定的基因就是文化基因。重大的社会文化基因差异决定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差别。中国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都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发展和确立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中国梦中的理想社会是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源于中国,属于中国。中国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也与华夏民族独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千百年来,中国的统治者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安定、和谐的自然社会景观,以期实现社会和谐。这种从统治者到民众之间共有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使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及社会体制完全不同于西方,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融和与团结的文化思想。
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揭露,还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都与中国社会基因中一贯的追求和谐、团结,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人自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却无法找到复兴之路,“学生向老师学习”却总被“老师”欺负,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千百年的大同世界的契合。大同世界是千百年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国梦”,“中国梦”中有“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它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有着相同的追求和志向;“中国梦”崇尚“民为贵君为轻”,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基本一致;“中国梦”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未来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有着一样美好诉求;“中国梦”对小康社会的不懈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盼望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与马克思主义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等都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2012年11月19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中国梦是中国亿万儿女普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
(二)近代资本主义的失败教训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
从我国文化对外来先进思想的吸纳能力看,中国并不拒绝学习先进的文化。例如,对佛教的学习与吸收直至同化为中国文化,中国人对利玛窦的认同等都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但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带着赤裸裸的利益要求来到中国,带着露骨的贪婪本性强迫中国接受不平等条约时,中国人认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赤裸裸的强盗行为,断绝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
中国近代历史中其他阶级力量的改良失败也证明了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饱受凌辱。“戊戌六君子”流淌的血、康有为哭诉的泪、爱国者被砍的头颅上那不甘闭上的双眼,都证明旧王朝不可能给人民一个独立国家的希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却换来了军阀混战局面。国民党也未能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未能尊重传统文化和理解老百姓的真正诉求,不能也不会真正满足民生要求。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自由、民主、平等的火花才以星星之火,不断燎原之势燃起了民众的梦想。
毛泽东曾经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P628)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P631)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看到了尽管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也绝不能走“二次革命道路”,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继续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胜利,在历史关键时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
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亲缘关系,使中国民众更加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因,但十月革命的重大榜样示范作用的外部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当苏联人民在列宁领导下获得革命成功的时候,中国才看到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星星之火不断燎原之势。所以,正是十月革命才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提供了基础,才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圆梦的希望,为中国人实现社会平等、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提供了机会。
但十月革命毕竟是外部因素。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P30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作用的”[5](P303)。因此,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政治遗传、经济基础等多种合力的使然,中国社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抉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一国经济繁荣的背后,必然有其文化信息、文化密码。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之源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一论断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它充分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和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走,自己走了才知道。人怕进错门,国怕走错路,人进错门可以转身,国走错路无回天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道路,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道路。正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哺育的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开辟了思想理论新境界,形成了战略谋划新格局,开创了改革发展新局面,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坚定决心。
中国共产党人在应用马克思主义时,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研究,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善于继承、运用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慎独,舍生取义等传统思想的精华,勉励自己,教育党员和群众,并使这些思想得到了改造和发展,从而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土壤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通过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成果,也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新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出现丰富了人类发展道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出现创新发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要求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活水源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了持久发展的动力。
总之,任何发展道路都是一定历史文化与发展实践的产物,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更是如此。中国今天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一脉相承,是不能割断的,也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接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0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25.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treas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has the powerful life vitality. It is the soft power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potential, is also the strong spiritual motive which inspires us to adhere to the Chinese socialism.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soft power; Chinese soc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