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琳
【摘 要】行为习惯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学生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开展以队员为主体的探究式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探究、体验和感悟。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起了解、分析、认识学生的现状,一起制定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行为习惯与一个人的心理、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折射出很多细节。但目前来说,不少学生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在他们的行为习惯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较为薄弱。心理学指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为一个人今后的性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人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谈几点体会看法:
一、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行为主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每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那么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是所谓“正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可以有很多“强化物”,如活动性强化物(看影视、去公园、踢足球等);操作性强化物(玩具汽车、变形金刚、组合玩具等);拥有性强化物(文具盒、图书、光盘、小提琴等)。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我任为可以用以下方法:
1.代币制
如培养学生“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奖励一朵用纸做的“小红花”,没做则不奖;积累了5朵“小红花”,就可换一颗用纸做的“金五星”;积累了5颗“金五星”,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所定的行为要具体、单一、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每天的行为检查、“花”与“星”的交换要认真细致。
2.影响力黄金表
先制表。让学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我要养成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由学生自己在表中相应的格子里划“√”;以5周为一个单元,单元结束后,儿童在“我的体验”中写简短的体会,把表交给教师或家长;如果33~35天都做到了得一等奖,30~32天做到了得二等奖,25~30天做到了得三等奖,奖的办法要事先约定,一、二、三等奖要有区别。
3.行为契约
由父母或教师与学生签订;学生为甲方,成人为乙方,双方都要承诺要做到的行为;做到了有奖励办法,做不到有惩罚办法;还要规定契约的有效时期;以上内容要形成文字,并张贴在室内显著位置。大人与孩子要保持平等地位;承诺的行为要具体、可观察得到,项目各以1至2个为宜;有效时期不可太长,以1个月左右为宜;惩罚办法要有针对性,要讲究适度,要讲究巧妙。
二、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这是一个“服从于外在教育——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步体验和内化——养成自动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渐进过程。提要求、讲道理、重练习、多激励都是来自于外在的刺激,这些外在的刺激是怎样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的需求,使良好行为转化为自动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呢?“主体体验”——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体会和形成的认知。因此,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如获得的快乐、赞赏、进步、成功,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如产生的烦恼、挨批评、退步、失败。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学生的主体体验则越真实越深刻。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要与自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
我常听小学一年级教师抱怨幼儿园没有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好,也常听到幼儿园小班教师说“幼儿从家庭里带来了不少坏习惯”,可见学生入园入学时在习惯上绝不是一张白纸。这是因为不管你自觉不自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学生总是会在生活中养成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方式,其中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必须注意下力气矫正学生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以下方法:
1.消除原因
即找到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就可以逐渐消退。如某学生有特别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其重要原因是家长给他的零花钱过多,如果家长不给或很少给零花钱,不良习惯将逐渐消退。
2.以优替差
即培养一个与之对立的良好习惯,替代一个不良习惯。如果学生有张口骂人的不良习惯,就培养他使用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用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福泽谕吉说:“……教育就像植树者的工作一样。如果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庭院里的松树也会横生枝杈,有时它们也难免因虫害而枯萎凋零。只有经过植树者矫枝培根,四季勤劳,才能使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色香宜人。”
参考文献:
[1]朱丽君.《小学生行为习惯之养成》,2011
[2]张玉芝.《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感悟》,2010
[3]姚慧杰.《试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