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燕华 倪芳颖* 沈 波
ICU是重症病人集中治疗的场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0.0% ~30.0%[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或者停用机械通气拔出人工气道48小时内所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性炎症[2]。有研究发现一旦患者发生VAP,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是一般ICU患者的10~20倍[3]。为了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我院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综合ICU和外科ICU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通过目标性监测,我院综合ICU和外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现报道如下。
1.1 监测对象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综合ICU和外科ICU并且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1.2 监测方法
1.2.1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对被监测科室和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
1.2.2 由杭州某公司研发《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软件》(以下简称《监控系统软件》)自动监测ICU日志,内容包括新入住ICU的人数、在ICU的人数、出ICU的人数、使用呼吸机的天数等。
1.2.3 利用《监控系统软件》抓取感染的阳性指标,包括患者的体温、呼吸机使用和停止的时间、痰培养、血常规、影像检查、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并自动生成预警。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预警信息查阅病历,到科室跟随医生查房,和临床医生沟通,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VAP病历,临床医生可通过《监控系统软件》主动上报。院感监测专职人员也可通过《监控系统软件》将院感信息传递给临床,达到实时沟通的效果。
1.2.4 院感监测人员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查找相关危险因素,督查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对监测患者实施前期干预措施。
1.3 评价方法
1.3.1 VAP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确定VAP的诊断标准。使用呼吸机≥48小时或撤除机拔管后48小时内,X线胸片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增大的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2)血白细胞数升高,>10.0×109/L;(3)发热,体温≥37.5℃;(4)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出新的病原菌。
1.3.2 VAP评价内容和计算方法。将ICU日志的相关数据、VAP病历输入由北京某研究所研发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2.0》,统计出ICU的呼吸机使用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
ICU呼吸机使用率=ICU患者使用呼吸机日数/ICU患者住院总天数×100%;
ICU患者VAP千日感染率=VAP例数/ICU患者使用呼吸机天数×1000‰。
通过目标性监测,我院综合ICU和外科ICU呼吸机使用率(见表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表1 ICU呼吸机使用情况
表2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
3.1 VAP目标性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标性监测是最大限度地集中感染预防与控制资源,针对高危人群、高危侵入性操作、高发感染部位等内容,采取连续系统收集分析资料的监测方法。相对于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具有更准确、更完整、更强目的性和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优势。开展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性监测,不仅能实时监控VAP的发生,及时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而且能提高感染监控人员与ICU医生、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双向互动,提高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率。可以说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目标性监测的开展对于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效果有重要意义。本组资料显示,开展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性监测后,呼吸机的使用率和VAP的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
3.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1)病情危重:入住ICU的患者病情都比较危重,存在严重的呼吸、循环等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受损,易引起各种病原菌的感染。(2)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气管插管直接进入患者的呼吸道,破坏了口咽的天然屏障作用,口咽部的定植菌下漏、误吸,经消化道口腔—下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VAP[4]。机械通气是创伤性治疗,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损伤了呼吸道粘膜对致病菌的清除作用。(3)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常合并感染,因此需要尽早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而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更易产生耐药菌,加上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VAP的发生率。(4)交叉性感染在医院内时有发生:对于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来说,被病原菌污染的空气、水、医务人员的手、各种检查、治疗仪器都是引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除了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插管时间外,病房的环境、呼吸机管道的管理、医疗器具、物品及医务人员等均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5]。
3.3 VAP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有条件时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没有单间时避免与严重感染患者同处一室,病房门处于关闭状态,以保证病房层流的净化效果。每天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对病房环境、物表消毒2次。(2)在病情允许下,采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30°~45°,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误吸和返流的机会。(3)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气管插管患者定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管内吸痰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尽可能采用密闭式吸痰。(4)认真做好口腔护理,每6小时用0.2%的氯已定做口腔护理。(5)做好呼吸机管道的护理,使用人工鼻。尽量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有污染时及时更换;不是一次性的呼吸机管道送供应室清洗并高水平消毒。气管切开患者的内套管每8小时高水平消毒1次。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防止倒流入管道内。呼吸机湿化罐、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采用无菌注射用水,并每天更换。(6)支气管镜的管理。在ICU做支气管镜的前后,要根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范》严格做好支气管镜的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夜间急诊后立即清洗,将支气管镜浸泡在1∶200的酶液中,防止分泌物干结造成清洗不净而存在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7)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防止人为因素的病原菌传播。(8)发生或怀疑VAP,及时正确留送微生物标本。(9)每天评估。每天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机械通气,做到尽早拔管,减少呼吸机使用天数。有文献报道,机械通气时间每延长1天,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6];每天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3.4 持续培训 将手卫生、消毒隔离技术、口腔卫生评估、插管拔管的指征等内容作为预防VAP的重要培训内容,加强对干预措施效果的管理。有效的干预过程也是对医务人员VAP相关知识的培训过程,这样既调动了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做到了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ICU医务人员面对面培训,不断改进相应的干预措施。
1 沈燕.目标性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0,9(12):1017 -1019.
2 孙彩霞.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07 -1009.
3 李惠平,钟捷英,蔡惠霞,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5):2278 -2280.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203.
5 林慧心.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临床研究,2012,9(2):173 -174.
6 黄彬,薛福英,谢建忠,等.肿瘤患者ICU呼吸机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137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