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是他们最钟情的文体之一。作文教学漠视散文写作教学的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学生作文现状与作文实践,违背了新课程精神,必须给以矫正。高中作文教学应该重新给散文定位。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社会生活是散文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呼唤散文,更需要散文。散文具有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散文可以不拘形式,顺手拈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所谓我心写我口,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如此灵动、朴素的写作形式,符合文学作品生活化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散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面对生活。对中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的认可与培养,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播下文化与文明的种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 篇中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从而产生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一种。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散文的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功不可没。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到现代诸如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采撷生活服务社会,更有当代的张爱玲、柏杨、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可以这么说,散文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条主线。缺少散文的文化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文化。
于国家而言,于民族而言,中学生都是未来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是中坚力量,培养他们传承文化的基本技能是学校的基本责任。
学生作文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都占有半壁江山。
中学生钟情于散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其一,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萌动,比如在感情上想得到异性的爱恋,尽管他们很明白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他们只是凭一种感觉,曾经走过,曾经拥有,足矣!再如,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渴望,虽然有些希望是无根的、不切合实际的,但在他们看来,结什么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开出漂亮的花。诸种情结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是纯洁、自然、唯美、浪漫、充满小资情调。而这种文章也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这就是中学生的散文。
其二,正是中学生思维的不成熟、不定型,才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不会被窠臼所绊。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充满叛逆性,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中学生创作,由于其特定的经验与阅历,注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随意。散文无疑是他们的首选文体。
其三,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可以断言,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是任何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不一定是纸质阅读。这为他们的散文写作创造了无比丰厚的条件。
让我们再回问一下,中学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作文能力?我们正在培养的学生的作文素养又是为什么或者说具有何种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如果说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只是为了高考,只是为了考场中的那一道作文题,那五十分钟,那我们无话可说。如果说是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那就应该重视散文,重新给散文定位。
把散文写作教学放到重要位置,系统指导学生散文写作,这是符合学生作文实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