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模式中优化高中生文学鉴赏的知识结构

2015-04-20 01:46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张家界西湖题目

何 平

文学有其自身属性及鉴赏方法,考试所使用的文本具有较纯正的文学血统,编题者设计题目时,也往往从文学理论及情感价值观角度出发,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实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多时空专门针对文学鉴赏知识进行讲解,所以在考中学,学中考,是一条比较贴近现实的方式。

一.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十分大,每学期的负担繁重,阅读时间捉襟见肘,而考试时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例文,学生除了学习丰富的文学理论以及人生道理外,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他们在读写的过程中还能增强语言的运用及感知能力。

语言的特色在于表现力,如何能够运用语言将不同地域文化巧妙地表现出来,让地域文化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热爱生活、了解社会,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如林斤澜的《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江南,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体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春脖子”这个词形容初春的短暂,生动活泼,作者又提出了春天的长短在南北两个区域的差别,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此外,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苍苍、呜呜、哄哄、撒拉撒拉等等,生动地展现了事物的存在状态。

学生还可以根据文本的语言风格进行仿写,这是对文本的延伸使用,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度。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的同时,养成一种语言感受能力,让他们能够识别哪些文字是优美可亲的。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一种读了之后去写的习惯,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仿写续写一些经典名著,如《祝福》 《边城》等,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对于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平时难有机会与时间进行训练,而在做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间接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并学习如何用这些视角来描写事件或事物的发展过程。

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具有同异性,而如何观察并总结出它们的差异,考验着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而能将这些同异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如沈仁康《准噶尔的地平线》:

我还从未见过像准噶尔盆地那样广袤、那样深邃、那样悠远的地平线。

在内地,人们的眼光常被局限在山岭、树木、各种建筑物的樊笼里,常被局限在淡云、浓雾、自然地形的桎梏里,目光投不到遥远的天地之交。

……

地平线,在远方。

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这里的初阳没有那么红,它明明净净,没有晨烟晓雾的缭绕,特别的灼白;夜晚有朗月和疏星,也那么明明静静,没有烟云的笼罩,特别的晃眼。

地平线,在远方。每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横亘在更远的地方。

……

地平线,准噶尔壮阔深邃的地平线,使我难忘,也使我思索很久。

作者在文中写了内地与戈壁初阳的不同。编辑的题目是:“文中对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描写,(1)主要用了什么手法?(2)有什么作用?”而答案是:(1)采用对比手法(或:与内地的初阳和星月夜进行对比)。(2)与上文照应,突出准噶尔大戈壁的自然风貌,表达对准噶尔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赞美。答案的角度是我们平时观察经常使用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我们往往可以将两个不同事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此外,同学们也可以因此了解文本写作应该适当进行呼应,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知识及意识。

学生练习观察能力,往往被惯性思维所束缚,缺少探究,而通过题目的训练,有利于他们对于一些平常现象进行挖掘,养成一种好的观察习惯。如卞毓方的《张家界》第五段描写了张家界壮观的场面: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编者设计的题目是:“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这个题目要求同学们在作者的描写中去观察欣赏张家界的壮观之美,哪些方面体现了张家界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而编者给出的答案是:“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作者运用不断变化的情感来体悟张家界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让人有一种如痴如醉之感。

三.完善学生的文学理论结构

现实语文试卷中,出题者往往会筛选一些典型的文章,并对题目进行相应的设计,尽管不能完全将文本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但还是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可以呈现,对于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表达方式、语言手法等。如郑骁锋的《天下西湖》(节选):

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三月的夜风贴着湖面滑来,带着水气柔柔地拂面而过。原本是多云天气,又是初三,不指望月出东山。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近处的山仿佛随着浅浅的涟漪移向远处,而远山则从山尖开始逐渐淡去,直至完全隐入虚空。画舫游船俱已不可辨认。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

编者设计了一个题目:“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西湖三月的景色,请分析其表现特色。”答案是“以湖面为观察对象(选取典型景物)(选取代表性景物),远景和近景相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比喻、叠词等其他手法,能言之成理),表现了西湖薄暮时分宁静秀丽的景致。”通过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描写的重要手法及观察角度,对于学生在描写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使用各种观察角度,是由远及近,还是动静结合,以及移步换景等大有裨益。

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对于理解文本的主旨十分重要,而学生的写作也离不开谋篇布局,如《天下西湖》前几段描写了张苍水赶赴刑场的画面:

这是一场预备已久的死刑,杀人者和被杀者都等了很多年。走向刑场的路上,双方都有解脱的感觉。他们都知道,片刻之后,随着刀光闪过,那个已被淘汰的朝代便将在秋风中彻底消失,因此对其旷日持久的清剿也将就此终结。

……

作为民族英雄,张苍水的死难,与他仰慕的先烈——文天祥一样,表现得从容、凛然。他是坐着受刑的,因为他拒绝以下跪的姿势退出人间。而他的遗言,除了一首铿锵的绝命诗,还有一句深沉的赞叹。

编者设计了一个题目:“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张苍水临刑前的场景,这些叙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是:“突出张苍水的从容、凛然;领起全文,引出‘好山色’的感叹,为下文对西湖山水的描写作铺垫,为后文对西湖豪气的议论做铺垫;营造了悲壮肃穆的气氛,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题目与答案很好地呈现了文本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本的结构,有助于他们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谋篇布局的,还有利于他们在写作中运用描写来渲染环境,进而表现人物的丰富的性格。

猜你喜欢
张家界西湖题目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毕业一起去旅行之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