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榕
【摘 要】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法不同,产生的朗读效果也截然不同。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地朗读呢?经过一阶段的摸索,我认为有四种方法:榜样范读、渲染引读、读中感悟、细细品读。
【关键词】有效;范读;引读;悟读;品读
朗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法不同,产生的朗读效果也截然不同。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朗读,到底该如何指导更加有效呢?
一、范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最经常最重要的事,有一部分老师放任让学生一味地朗读,还振振有词地说:“语文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呗!”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引读下,就像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一遍、两遍……收效微乎其微。真正意义上的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文本的情感,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体现在有声有情的朗读中,这样,学生的每一回读,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提高。这样的朗读,就不会丧失生命的活力,不会出现简单的重复。
当我教学《长征》时,先让一个学生来朗读,读后让其他的同学来点评。有的说:“你应该读得再顽强一点。”有的说:“你应该读得乐观一点。”“你应该读得自信一点。”……面对着同学们的点评,原先那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接着我让同学们吸取刚才提出的意见,小组再次朗读,但遗憾的是朗读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学生还是不能把红军非凡豪迈的气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朗读出来。我再看一下第一次朗读的学生,眼神暗淡无光,分明是刚才的评议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教后,我自己反思,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标准时,老师应该怎么办?老师要抓住时机,亲自露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榜样的范读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自己就会模仿老师的朗读,一步一步靠近老师,达到一定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老师的范读就像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这比纯粹地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第二课时,我及时补救——配乐朗读,把红军长征的气势朗读出来。学生听了我的范读,不约而同地鼓掌,紧接着迫不及待地试读,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引读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说得简单,做时有些难度,在感情朗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个含糊的说法,如用什么的感情来读等,要巧妙地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能让学生慢慢地走进文本,才能入情入境。
一次机会,我听到一位同事教学《伯牙绝弦》时,他没有用我们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文章,而是通过自己饱含深情地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仿佛来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面前。在教学中,他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引读是细腻的、丰满的,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样的引读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从第一遍的初读到最后的朗读,天壤之别。当时听课的老师为之所震,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老师的引读渲染太精彩了,真是润物细无声呀!”
三、悟读
有专家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时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时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时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这里所讲的朗读不是为读而读,而是我们常说的“读中感悟”,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甚至走进作者的心理世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巨人的花园》是一则童话,内容比较浅显,我在教学时,没有用范读,也没有用引读,而是让学生进行悟读。一开始就宣布:“今天,我们来举行一场朗读大比拼,要求是:把课文读到脸上。获奖者将获得‘朗读小能手的称号。”接着,学生开始一场紧张而又激烈PK,学生各自选择片段,其他同学当评委。比赛时,有的表情难过,有的露出了笑容,有的皱眉瞪眼,有的低下了头,有的气得双脚直跺地板,有的满脸懊悔,还有的欢呼鼓舞……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朗读当然是有声有色了。我原本要拍下每一位选手的精彩之处,可是陶醉其中,遗憾的是只拍了两张。比赛结束了,我们再聊起课文来,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还需要分析课文吗?
四、品读
好的茶叶越品越有味道,同样,好的文章越品越耐人寻味。在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美文,需要学生细细地去品味。品味时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因为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在品味中感悟课文的情感并及时的积累语言,有助于平时的写作文。
如在教学《狼牙上五壮士》中的“坚强不屈”时,学生找出了相关的语段后,我对学生说:“五壮士是怎么坚强不屈的呢?”学生读后,我评价道:“坚强不屈不见了,这样软弱怎么能战胜日本鬼子呢?怎么敢英勇跳崖呢?”学生反复练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抓住了“坚强不屈”这个词语让学生品味朗读,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了五位壮士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刻,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中,我不断地尝试着在不用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以上四种方法。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才能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有效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