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开堂(1966-),男,安徽全椒人,南京农业大学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哲学。
当代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解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提问为例*
朱娅,赵开堂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整理学生课堂提问文本的基础上,文章梳理出大学生的思想焦点和思想需求。这就是更多大学生关注自我、探求成长成才之道,关注社会、追求公正和谐之道,关注马克思主义、寻觅破解难题之道。从青年心理学和国内外大背景的视角分析其成因,并以此为依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创新做了思考。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青年;自我同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朱娅(1973-),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1-005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mind and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ased on the arrangement of text on students′ questioning in classroom, this paper summarized ou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focuses and ideological demands, and found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are concerned much about approaches to their self-development, concerned much about the society and the approaches to justice and harmony, and concerned much about Marxism and the approaches to solution of difficulties. The article also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 psycholog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it made some thinking on how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1.013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主题。青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的中后期,这一时期既是专业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承担着“三观”的培养、道德品性的陶冶。大学生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无所适从的折射,也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其思想上和认识上的表现,这正是思政课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焦点和思想需求,研究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思政课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有效途径。
近三年来,在大二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堂上,笔者随机性地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逐一予以回答。包括文科理工科有29个班级近900人参与提问,提问次数近1800人次。以下即是对提问的统计、分析与初步思考。
一、关注自我,探求成长成才之道
一般而言,思想上的问题可分为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实际上很多问题兼具理论特征与实践品质,既有理论内涵又有现实关照。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形。大学生关注频率最高而且关切自身利益的问题属于最热点的问题,即思想焦点。热点问题往往也是难点问题,难点问题不一定就是热点问题。
提问统计显示,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自我的成长成才。这一问题有两个关注点:大学、人生意义与人生规划。首先,涉及大学的提问达290人次,这是单项问题中提问次数最多的,包括两点:一是大学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定位问题。有人指出,大学教育依然遵循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繁杂,课时多,不精不专,将来很难学以致用。二是大学办学理念模糊,重科研不重教学,学术研究功利化,管理日趋行政化、功利化,热衷于形式主义,为活动而活动,很浮躁。其次,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历练平台,如何借助这个平台夯实基础找准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是值得追求的又是可以追求的,这是大学生必然要思考的问题,提问达110人次。有人感觉人生没有方向或无法抉择,有人感觉人生迷茫,不知人生意义何在,找不到人生价值的标准,不知道是随大流还是从个性;也有人在思考:如何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如何淡泊名利;还有人关注信仰与宗教,希望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为什么自我的成长成才会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青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自我同一性理论是艾里克森对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生存状态特别是其精神症候的深层解读。“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是谁、是什么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评价。”首先,自我同一性是青年人对青春期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知觉。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期是一个生理器官迸发和心理骚动的时期。青年开始意识到,他们必须用意志来约束自己的本能冲动,不能听其为所欲为,因此产生了一种自我同一感。这种“最令人满意的同一感仅仅被体验为一种心理社会的安宁之感。它的最明显的伴随情况是一种个人身体上的自在之感,一种自知有‘何去何从’之感,以及一种预期能获得有价值的人们承认的内心保证”152。其次,自我同一性是青年人对青春期生活的理性省察与反思,它是存在于自我之中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精神建构,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呈现的和内隐的回答。自我同一性源于过去并决定于未来,它植根于儿童期,形塑于青春期。青年是个难以确定的边缘人角色,他们渴望着与成人处于平等的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同一性,能察觉自我,知道自己的人格特征,肯定自我,接纳自己的长短处,并适当控制自我,建立一个逻辑上自洽的价值观体系,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达成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之处就“正在于有勇气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他能够选择和指导自己的未来”101。这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大二学生已进入青年中后期,可能也是大学阶段最为迷茫的时期。青年中后期是青年追求自我同一性的最重要阶段,按照艾里克森的说法,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但却容易在青年期出现危机。青年期的自我觉醒和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同一性危机;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促使青年要急切地认识自己,使青年处于不断的自我探索和极度的自我关注中;大学生在大学、社会和家庭的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角色体验中,不断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试图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形塑明确而一致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
第二,大学生来大学求学的多种期望并存。既有自身成才的渴望,还背负着父母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他们必须顺应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蕴涵的民族价值取向,即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美好的愿景和传统文化价值观既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对大学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大学能够为他们提供理想的成长成才环境和条件。
二、面向社会,追求公正和谐之道
当代大学生是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他们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主体意识强烈,追求平等、公正、自主和自由。他们对国内外社会上的大事小事无不关注与审视,他们深知国家民族的兴衰与他们的前途命运紧密关联,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关注、思考和提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
提问统计显示,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问题近千人次,提问的背后大多蕴涵着他们对公平公正和谐幸福的诉求。涉及社会问题与民生问题的有133人次,关注点有:贫富差距、食品药品安全、城镇化工业化、征地拆迁、农民失地、农民工待遇、环境污染等。涉及经济转型的有15人次,关注点有:唯GDP的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环境保护等。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有120人次,关注点有:楼市房价、通货膨胀、国有企业垄断、乱收费、医疗保障、人口问题、大学生就业等。涉及政府公信力和官员形象的有200人次,关注点有:问题官员、形象工程、官二代特权、公务员渎职、GDP数据造假、中国式反腐、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官员财产公示、国有资源流失、维稳、国富民穷等。在思想政治文化层面上,涉及诚信危机道德滑坡达50人次,主要关注的是:潜规则盛行、假货假广告泛滥、专家忽悠、模范造假、仇官仇富等。涉及传统文化提问的有32人次,关注的是:传统文化日益式微西方文化强势渗透。涉及爱国强国有125人次,涉及我国外交的有100人次,前者关注领土纠纷、支持国货、崇洋媚外、台湾问题等;后者关注外交政策、孔子学院、中美关系等。涉及自由民主、公平公正的有125人次,关注点有:新闻言论自由、影视审查、教育公平、法律公正、选举权、政治体制改革等。涉及网络文化的提问有80人次,关注点有:网络防火墙、网络敏感词汇的屏蔽、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网络炒作与恶搞、网络水军、屌丝文化等。
从总量上看,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相当高,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提问的小背景乃思政课的课堂。“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体系的主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核心、灵魂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当代国内和国际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最终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大学生关注当下现实问题,许多困惑渴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能够予以应答,或者能够提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二,提问的大背景即当下发展转型中的中国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受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之中,调整转型涉及深化改革开放,如何深化改革开放,这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刚开始以独立的自我考虑人生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高于社会大众,更多地倾向于从政治的视角去看问题,因而对政治问题敏感度更高。他们很快就要走向社会,面临种种社会竞争,这迫使他们的目光既要关注课本知识又要面向社会实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能够很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国内外资讯,他们关注国内外形势,响应社会发展潮流,探索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走近马克思主义,寻觅破解难题之道
“原理”课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大学生渴望从中收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方法。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问有174人次:有人关注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有人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有人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质疑,视共产主义为乌托邦;更多人关注如何学以致用,即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特别是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此外,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还有两个主义之争,达57人次,主要涉及两点:一个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谁更有生命力与优越性,有21人次膜拜西式民主,认为资本主义更优越;另一个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和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在“原理”课的学习中,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或对有关问题做了哲学思考。关注哲学问题有154人次,关注点有:哲学基本问题、生命的本质、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历史周期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等;有人关注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达23人次,认为科技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当会让人类自取灭亡;有人关注人性问题,达35人次,询问人的本性能否改造,试图从人性的根源上寻求社会功利化的成因;还有人关注幸福感问题,达20人次,试图从主客观两方面探讨幸福感的来源以及影响和制约幸福感的诸多因素。
可见,大学生普遍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基本内容或实质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而展开。“原理”课的教学为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与时俱进,创新思政课教学之路
研究和回应大学生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一个涉及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效性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大事。基于思政课教学的视角,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增强针对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传承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有创新有发展。思政课教师应紧紧关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深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比如讲解生产力时,生产力通常被定义为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说法并不错,但不全面。依照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某种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紧张,给正常的人居环境或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这样的生产力既没有先进性也没有可持续性,就必须予以约束。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传承应高度关注受众,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形式,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关心,有时时政内容会成为他们讨论、争辩的话题。故而,一方面,思政课应就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教学;另一方面,思政课应积极开设和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课程,并充分运用校园网、腾讯QQ、人人网、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就时事政治与人生等问题与大学生展开网络互动,做好解疑释惑。
[参考文献]
[1] 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39.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On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Acasestudyofstudents′questions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
Zhu Ya,Zhao Kaitang
(CollegeofPoliticalScienc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Key words] values;college students;youth;self-identity;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