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革新探析

2016-01-12 12:14罗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

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革新探析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基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治理”理论,分析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革新的必要性,指出“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在身份、制度、职责等方面的不同,提出构建由决策层和执行层构成的“职能”纵面、以管理者和治理方共融的“参与者”横面共同组成的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同时,从契约参与、多元共治、学生发展、和谐文化等方面阐释了“学生治理”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学生治理;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收稿日期]2015-08-11 2015-07-24

[作者简介]罗艺(1984-),女,福建建瓯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1-0086-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 and "governance" theory, this article made an analysi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of the mode for studen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ing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student governance" in terms of identity, institu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nd advising to construct a governance mode for student work in universities, which is composed of a functional vertical layer consisted of decision-making and execution and a participants′ horizontal plane consisted of the managers and the governance par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explained the associated implementation path to student govern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participation from the contract, multicomponent governanc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culture.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1.022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指出,教育工作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生治理”与“教育治理”在创新发展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学生治理”主体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治理”是因在教育领域中存在消极或是强制性的因素而引发的教育改革。学生工作治理模式的革新更多地是基于积极的学生发展教育因素进行的。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学生工作正处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前沿和敏感区域,高校学生工作真正的主体在哪里,在学生工作变革中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地使变革产生实效?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切改革和举措,应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核心目标,以公平、和谐、优化为基础,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的探索,建立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形成具有高水平与亲和力的高校学生工作治理能力。

一、“学生治理”的理论溯源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界定的“治理”概念是: “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约定着多个管理主体,治理意味着管理机制和管理环境的优化。其基本特征在于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是公私部门的共同参与以及持续的互动过程。

“学生治理”相对传统的“学生管理”而言,是一种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理念。“学生治理”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指的是由学生分享高校学生工作的权力,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以主导者的身份,代表学生参与、制定秩序和规范,强调多元参与,共同合作,协调学生工作中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激发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活力,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

学生自治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自己是自己利益诉求最好的价值判断者,并且大学生具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传统的学生管理,其管理主体是单一的,就是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系统;而“学生治理”要改变这一单方面管理格局,学校主管部门不再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多元共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共同担当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

二、高校学生工作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的必要性

(一)“发展学生”的基本理念

教育的使命是“教育大学生成为知识丰富和有远大抱负的公民”,“高等教育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把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发展放在首位。传统的学校管理观念中,学生工作更多是为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执行上主要体现为关注高校政策和制度执行的力度和效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追求个人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学生”的基本理念,是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其内涵更多地注重完善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养成大学生的独立健全人格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多元的时代背景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技术的积极实践者,他们获取高校各类信息更快速和便捷,他们也乐于传递、发布种种信息。这对高校学生工作构成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中包括对学生工作机构的公信度、效度,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的评价,对学生工作的开放化、透明度和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除信息差,实现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

(三)全新的高校学生工作网络关系

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建制,传统的“班、团”组织已不再一统天下,更多的学生社团、生活园区团体、学生非正式组织、学生自组织兴起,并在学生群体中愈发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此外,随着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推进,传统的以学生工作机构为核心,统一划一的“一刀切”的纵向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原来的管理模式在推进各类学生工作变革中,尽管是出于对学生发展的综合考量,但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治理模式使高校行政部门的权力边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任何关于学生工作的决策在做决定之前,都必须广泛地征集学生的想法、需求和意见,把学生的各方利益和价值诉求充分考虑进去。

三、“学生管理”与“学生治理”的差异

(一)身份的不同: “领导者”与“主导者”

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主要是制定全部政策和负责执行的全过程,以“领导者”的身份开展学生工作。这样的角色定位和身份体现,在学生工作的资源整合、愿景规划、目标拟定、顶层设计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学生工作活力、学生参与度、学生认可度、学生亲和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智慧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多方的力量来共同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使命。 “学生治理”模式将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角色定位为“主导者”,在决策上听取学生意见、把握发展大方向,具体执行中高校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来鼓励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充分释放学生工作治理的活力,如此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工作革新,促进学生工作的和谐和进步。

(二)制度的不同:“管制”与“人治”

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其内涵上是从以“管”为主走向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和学生自理的有机结合。“学生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设定、规范执行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工作的开展。近期,媒体报道的 “空调门” “帮校长上头条”等事件,说明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机构“管制”方式“制度化” “行政化”的机械性和大学生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缺乏理性。学生治理视域下的学生群体从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学生以主人身份参与学生工作。“学生治理”主要体现为人性化治理——“人治”,依靠渠道疏通,共治参与等方式,依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来配合学生治理工作的推行。学生治理工作中,尤其是在学校的重大事务且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事情上,学校主管部门不再随便以通知下发执行就了事,更不能以行政逻辑要挟,必须通过专门的委员会集体决策,尽可能要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充分倾听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能够理智地思考和看待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学生工作的和谐共治。

(三)职责的不同: “无限”与“有限”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事无巨细地包揽了学生工作中从决策制定到具体执行的所有环节,并相应对所有的学生工作事务,尤其是“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承担无限责任。学生工作主管部门承担了过多的学生具体管理工作,其导致的后果就是抑制了学生参与的活力和动力。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如何规范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又如何留出足够的多方参与空间呢?学生工作效能最大的发挥应该表现在对全局的把握和资源的整合上,且只有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责任是有限的,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和效用。学生工作治理模式包含:一是赋予学生更多的治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力,实现主客体互动;二是突破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一统天下”局面,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学生治理”模式下,学生工作主管部门通过界定自己的管理责任而为学生留出参与空间,通过充分调动学生自治、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创新性来实现学生工作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四、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构建

(一)基本要素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不再仅是高校党委或学生工作系统的专属职责或是权力,而更多地是包含学生在内的多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

1.学生治理的着眼点是促进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管理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转变为上下互通的互动式治理。不断地创新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机制,疏通学生参与发表意见的渠道,促进各类学生主体真正地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使学生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都具有平等参与学生工作的机会和平台。

2.学生治理的着力点是激发学生和校园管理活力。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治理”,就是要实现学校党委和学工系统与学生组织等多方力量对学生工作的共治,并为此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机制和平台,充分考虑学生需要,支持学生发展,丰富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表达和实现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工作的活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学生治理的落脚点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才。实现有效的学生治理,公平正义是根本原则;提升教育质量育人成才是基本追求;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是基本底线。将公平正义、教育质量、育人成才、和谐稳定作为学生治理的聚焦点,既确定了学生治理的基本目标,又明晰了高校党委、学生工作系统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各自使命和责任范畴。

(二)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

高校学生治理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职能”和“参与者”分为纵横两个切面。纵向上根据“职能”划分将高校学生工作分为“决策层”和“执行层”两个阶段;横向上根据“参与者”角色将在已有机构“管理者”模式(实线部分)的基础上,增添一块共融的学生“治理方”(虚线部分)区域。

图1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示意图

1.决策层。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在传统的学校党政领导、学生工作主管领导上,增添由学生组成的“学生委员会”,共同参与学生工作的愿景规划、政策制定、发展建设等方面事务的探讨和决策。比如,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推行的学生校长助理模式,从与学生最密切相关的教学科研、后勤、医疗、校园安全、图书馆、日常管理以及师范生培养等七方面工作入手,以“促进华东师大广大师生更好发展”为中心,促进师生沟通,倡导民主管理。学生校长助理通过学生自荐、学校考核等方式进行选拔,由在读全日制学生担任,涵盖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群体,任期一般为一年,挂靠在学校办公室开展工作,通过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办公室、开通办公网站 ( http://www.zhuli.ecnu.edu.cn/ )、办公电话以及工作邮箱等互动交流平台,承担收集意见、开展调研、解决问题、介绍政策、交流研讨等主要职责。华东师大学生校长助理的设立,致力于关注学校各项发展政策和管理制度,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及时反映同学们关于学校建设的期望和建议,把同学们的意见上传学校决策层。学生校长助理可以根据工作实际直接参加校长办公会,发表意见和建议。学生校长助理尝试“学生代表学生,学生参与治理”的方式,要求“时刻保持平常心真正深入同学,作好同学们的‘代言人’。希望通过努力能肩负起搭建学校师生交流合作、共赢发展新平台的使命”。该举措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校长助理这个团队,而非某位个人” 。学生校长助理模式进一步拓宽学生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渠道,疏通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渠道,更好地创造条件服务学生成长、凝聚智慧推动学校发展,开创了学校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治理、共赢发展的新的治理模式。

2.执行层。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除去传统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后勤保障、团委等以高校行政教工为主的管理机构外, “执行层”还包含学生党支部、班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学生非正式组织等。构建学生参与共融的“治理方”,通过多元共治的形式,让学生工作真正的利益主体——学生参与到执行过程中,使学生的利益表达和获取都拥有足够的平台、空间和渠道,使得学生工作的执行上实现学生和高校真正的利益共享。形式上,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更多在于加强学生自我约束、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舆论引导等,通过学生工作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价值共识,通过良性的互动模式实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

五、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契约参与,促进学生治理工作的法治化

契约参与,作为一种能够体现民主,充分发挥学生自治能力和能动性的参与方式,通过以契约的理念来规范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与学校的各类参与、协商、博弈和对话的原则,充分体现平等、自由、权利、公益、信用等价值。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各类利益群体的权力范围和责任界限,体现治理过程的程序公正,寻求不同利益主体的自治和控制他人的均衡点,这是保证学生工作治理的法治化的重要体现。有效的学生治理必须依靠法治来保障。契约参与理念的引入,则将各利益群体在学生工作中的行为和权责进行了法律上的界定。在法治思维导引下,学生治理将在鼓励学生自治、树立民主观念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同时明确学生治理的制度和程序的公正、公开和法治性。具体表现为在学生工作领域的治理中,高校党委和学生工作系统明确职责,广开言路;学生组织要在学生工作中发挥效用,学生要广泛参与,共谋发展。消除学生行政事务与学生之间出现的隔阂,畅通两者沟通和协商的渠道,突破传统学生管理的“学校—学生”的单向管理模式,建构“学校—学生—社会”多角度的循环互动参与治理模式。

(二)多元共治,构建完善的学生治理体系

学生治理的一大特点是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保障多元主体和多权力中心的共治,学生治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通过拟定治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学生治理体系中的组织和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学校党委和学工组织对整个体系加大监督、监管和约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治理中的公正性和规范化。治理理论强调不同利益体的协调和联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一个管理的核心和主责任者。特别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自治能力和社会经历的局限,若是完全放手学生自治,学校管理者不管不问,也必将引发乱治。因此,应该完善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构建高效合作的多元共治模式,满足不同治理主体的需要诉求。首先,以学校党委、学工系统为主导,承担愿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多元价值观引导、体系规范和保障机制制定等总揽性事务和决策。其次,重视学生正式组织的作用,其中包含传统党、团、班级等,在学术培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权利维护、成长规划等方面,提升学生参与能力和意愿。再次,鼓励学生非正式组织发挥作用,尤其是学生中的领军人物、网络红人等在学生工作中的引导示范作用。学校要创建有利于学生非正式组织发展的环境,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培育和指导,完善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结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聚合效用。

(三)学生发展,全面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治理模式要求充分把握和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贯彻“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将学生的诉求信息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主要依据,其中不仅包含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更应该通过关注社会的评价、已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家长考量的具体标准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相结合,将其对应到高校现实培养、管理、教育等方面,转换为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具体举措和设计;将学生视为学生工作的伙伴,将学生发展作为各类资源整合的着力点,将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相衔接,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将学生发展的成效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评判标准,真正做到立足于“学生发展”,全面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和谐文化,营造稳定一致的治理氛围

大学是一个共同文化体,文化是高校一个重要的价值原则,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保证高校管理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中,主要显现出了一种行政文化,在处理学生工作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是贯彻学校管理的价值观和行政理念。在学生治理的模式下,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将行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文化贯通起来,辅之以社会文化、市场文化等元素,通过利用多元文化的影响,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发掘和深化不同利益诉求体的共同价值信仰和行为规范等,来确保学生治理中的一致和稳定性,维系学生治理模式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主导管理的友好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麻宝斌.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

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EB/OL].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ducprog/wche/declaration_eng.htm.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EB/OL].http://news.ecnu.edu.cn/s/192/t/342/87/5c/info100188.htm.

余雅风.契约行政:促进高等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23.

From "Student Management" to "Student Governance":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on of Mode for Student Work in Universities

Luo Yi

(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Key words] student governance;student manage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ode for student work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S2013007)之成果。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高校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