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外应试性学习状况与思考

2015-04-08 16:07陈怡陈传锋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

陈怡 陈传锋

摘要:课外学习及生活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国家实施“减负”政策,学生课余时间多了,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并未丰富,而主要是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的应试性学习活动。通过对现有文献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补习与培训的研究综述,总结和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补习与培训的现状、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旨在引导学生和家长合理看待课外补习,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以期提高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质量、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课外学习 课外补习 课外培训

《人民日报》(2010年9月6日)以《教育培训市场透视:13岁孩子的“疯狂”补课表》为题,曾这样描绘了一个13岁初中生的暑期生活:每周一、三、五上午9时到11时30分,他都要去读一个平面几何专题学习班;周一、三、五晚上6时,参加游泳培训班……另有一个英语口语强化课,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4时到下午4时;到了周末,他还要参加初一数学、语文的“同步辅导班”。

这就是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应试性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其实,作为孩子,该生对妈妈满满的补习安排很抵触,但是他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有和自己类似的情况。满满的补习,也使得学校安排的少先队公益性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很多家长表示,面对升学的压力,只能在假期通过让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来进行“补差”,而那些尖子生,则去参加各类以竞赛为目的的培训班,或者去参加其他教学机构专为优秀生提供的“精英班”“超常班”“培优班”。

我国中小学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掌控下,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还须参加有关考试的各类课外辅导。这里所说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课外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强化训练应试技能,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并收取一定经济报酬的一种教育有偿性服务。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几乎都有参加课外辅导的经历。虽然近几年教育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并出台一系列减负政策,希望减轻学生额外负担,但现实生活中课外有偿辅导却屡禁不止。中小学生的课外补习和培训的主要科目还是学科知识,从侧面反映了现在许多课外辅导的存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这不仅有悖于学生的天性,而且也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合。在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具备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如今就连课外活动也染上了应试的色彩,这样只会让学生成为应试的工具,学习的机器,这对于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完整的。

一、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及培训的现状

课外补习与培训指在课外时间里,中小学生仍继续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主要包括:作业、补习班、学科竞赛、家教、自习等。以往的文献显示:课外补习与培训等应试性学习活动在中小学生的课余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大。例如,顾琰等(2009)调查发现:88%的小学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尤其是数学、英语、语文补习班。吴思为等(2010)通过对北京市5976名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校内学习的延伸,参加课外辅导(辅导班、家教)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家教效果受质疑。解腊梅和贾霞萍(2008)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是以学习做作业为主。根据教育部规定,小学1~3年级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应在30分钟之内完成,4~6年级在60分钟内完成,初中生在90分钟内完成,而此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0.4%,1~2小时的占39.5%,2~3小时的占26.6%,3小时以上的占13.5%。67.9%的学生认为教师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较多。即使在假期,这仍是学生们课外生活的主要部分。陈传锋和杜梦石(2010)指出,学习活动在中学生暑期休闲活动中所占的百分比为58.9%。可见,双休日仅仅被当作学生学习日的延伸,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学习。

即使学校教师给学生减负,家长也会给孩子“增负”。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64.8%的父母经常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在周末和节假日,45.2%的学生参加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特长班,59.4%的学生参加了1个甚至2个以上的课外学习辅导班(解腊梅和贾霞萍,2008)。

孩子每天都需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要呆8.6个小时,有50%的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了8小时,其中最长的呆12个小时。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有40%的学生平日要参加与课堂教学知识有关的学习班,在周末则达到60%以上;平日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的有27%,周末则有46%;90%以上的学生每天回家要写作业,复习、预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孩子在平日写作业要花费一个半小时(90.59分钟),而到了周末,作业量比平时更大,比平时要多花费近将50分钟。在如此强大的负担之下,中小学生很难有时间自由地玩、做自己想做的事。

胡春莉(2005)认为,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为学业负担所累。刘东菊(1997)通过调查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12%的小学生和20%的中学生感到双休日生活很累、比较累和空虚、孤独、苦闷。范砚蕾对太原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中显示:有63%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上辅导班的孩子多集中在小学4、5、6年级及初中、高中。许多孩子上辅导班学习的功课在3门左右,最多的达到了5门。具体来说,小学参加辅导班学习的占70%,初中占80%,高中占 40%。课外辅导班的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据统计,有69%的孩子每周上辅导班的时间在 4个小时以上,21%的在2~3个小时,而占用时间在1~2小时和3~4小时之间的各占5%。同样,在我国其他地区课外补习现象也非常严重。

相较于城市,农村儿童在学业上的时间略少,但其比重仍占课外生活的首位。孙云晓等(1999年)的调查发现:在课余时间,84.1%的少年儿童在“做作业”,城市少年儿童平均每天做作业107.12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每天做作业72.26分钟。在休息日里,城市的少年儿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平均比平时增加35.56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8.89分钟。

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吴霓和廉恒鼎(2010)指出,由于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基本在校内度过,出于学生安全和提高升学率的考虑,很多寄宿制学校往往采取增加学习时间的办法来安排寄宿生的空闲时间,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是以学业为主,除了上课以外,学生其他的自习时间和课后活动也大多用来做作业和补课。

二、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的不良影响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校正式教育、教学的一种延续,有时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它使学生在课堂中尚未发现或解决的问题,有机会得以继续探求,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例如,蒋国华(2003)指出:通过补习、家教、自习以及开展各类学科活动等形式,以提高中小学生成绩为目的,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类校外课余活动既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课业成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外辅导是采用面对面的授课形式,并且在授课之前就已经对学生水平已有了解,相对而言,这种课外辅导的针对性比较强,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辅导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考虑余地,使学生的情绪能放松下来,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过度的课外补习与培训必然加剧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损害身心健康;部分学生还会由于参加了课外补习与培训,使其课堂表现、学习习惯受到负面影响,达不到预期的补习效果。因此,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的不良影响更加令人担忧。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国的学生,其课业负担之重全球有名,其健康状况之差也是全球排得上号的,直接证据就是近视率的居高不下。段佳丽、王丹、滕立新、杨冬梅、吕鸥在《家庭中影响学生视力的行为因素研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还很严重,用眼负担的增加是学生视力低下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见,课业负担过重在视力低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很重要作用。

罗珊在《南京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课外补习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问题,提出以提高成绩为目标的补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减少甚至夺去了儿童玩耍的时间,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应性与创造性丧失了发展空间。

第二,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

课外辅导班的目标是分数,重视答题的“技巧”,通过对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这种“急功近利”的辅导方法,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效果,但终究经不起学习规律的拷问,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空,缺乏自己的创造性。以作文辅导为例,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作文,归纳出一个写作文的模子,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题目,学生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文章的重点、论点一一插入这模子中,顺利完成文章。然后,他们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一种“纯熟”的技巧,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这样的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自己的创造,不利于学生个人多样化的发展。

第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正规的学校已经免除学杂费,但课外辅导的支出已经开始在教育支出中乃至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据重要位置。各种各样的课外培优班、奥数班、英语补习班等等收费高昂,很多学生每学期要参加2~3门科目的课外补习。再加上参加课外补习所需的文具、乐器、车费等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小学生接受学校正常教育所需的费用,加大了家庭教育支出上的负担。而且大多数“爱子心切”的家长为了学生的发展不管费用高低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学生送去学习,条件好的家庭如此,一般的家庭也亦如此,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家庭负担,带来一系列的弊端。

第四,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李波在《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中明确提出如果对市场上大量出现课外补习机构管理不当,会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因为学生参加补课的程度并不一致时,教师就不能把握好教学进度,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上的参差不齐,教学步骤难以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统一,从而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而教学质量的下降也将进一步增加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动机,进入盲目补习的怪圈。

第五,教育职能本末倒置,人才培养岌岌可危。

在现中国推行的以考试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使得对学生的培养导向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各类补习培训学校的办学宗旨也纷纷以重视知识为主。但是这种只重视知识,忽略创新能力的评价体制,无法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忽视了自身这些素质的发展。重课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知识,轻方法;重安排平坦的成长之道,轻学生自主克服障碍的人才培养倾向,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培养。最终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三、影响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的因素

如上所述,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虽然具有诸多不良影响,与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但它在举国上下重“减负”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却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从社会因素方面看,许多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益增高,随着高校的纷纷扩招,大专、本科生早已不再吃香,许多学生一开始入学便把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等定为奋斗目标。我国多少年来一直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定学生优劣的一种非素质教育。虽然经过若干年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择校考试、中考、高考这一系列教育评价体系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命运,所以学生们要想获得理想的工作,就必须拥有高学历。现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又复杂,往往在同等条件下,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很多中小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同时,不得不参加多种课外技能训练,比如乐器、绘画、舞蹈、专业性计算机技术、小语种外语等,不胜枚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些校外培训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二)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的号角虽然己经吹响,各地教育部门也都纷纷出台相应文件,各中小学校也尽力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积极践行素质教育,但毕竟高考还在那里,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正规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补课时,家长为了能使子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只好寻求外力,即课外补习来达到目的。

作为学校而言,每年的升学率是卡在学校颈脖上的一道枷锁。升学率高不高,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声誉,进而决定着学校的生源,最终直接关系到该学校能否在名校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大多数学校都在搞各类辅导班。即使校内不组织,大都也支持学生在校外参加类似性质的辅导班。

(三)学生和家长因素

从学生及其家长方面看,大致分三类情况:一是学生学习能力强,课堂学习有余力,此类家长们当然不愿让孩子课余时间花在游戏和休息上,给孩子加压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二是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校教的东西“消化、吸收不了”,家长们便急着到处找老师、家教、培训班给孩子补课,不惜一切代价为达到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努力。三是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并没有补课的必要,也无余力学习新知识,但是看到其他同学纷纷参加,往往有攀比心理。而一些本不打算给孩子额外负担的家长们为了不影响孩子前途,迫于无奈随大流,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这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过高的期望值和从众行为,成为课外辅导有偿服务存在与发展的温床。

(四)培训机构因素

余时中在《小学生课外补习研究》就课外补习培训班在商场上大量涌现的问题指出当今教师待遇仍然偏低,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待遇相对偏低,使得部分教师将“有偿家教”或办课外补习班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社会上课外补习的收费相对较高,举办课外补习机构投资很低而收益较高,相当有利可图,政府对此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各种培优班、培训学校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补习班,举着提高学生成绩的旗帜,吸引了众多学生、家长的眼球。

四、正确看待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

我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有偿辅导形式多样,但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并且是有一定正面作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外有偿辅导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正确对待课外有偿辅导,因人、因需而异,切忌盲目跟风或超负加压。

(一)中小学课外辅导有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要控制当前过多、过繁、超量的各种课外辅导,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继续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考评制度可以借鉴西方同类学校的考评方法,制定并实行更加全面、科学的“多学科各项指标综合积分考评制”。这种“综合积分考评制”既能体现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等各种素质的教育程度、发展状况;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补习班变得没有市场,有效遏止其发展趋势。

(二)应该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关系

明确学校的课堂教学才是主体,要重视加强课堂教学各环节管理,使之主次分明,以辅促主。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最有效、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统一性等诸多优点。其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备课、上课、考试、辅导、评定等诸多环节构成,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断递进、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和统一。课外辅导则是教学辅助形式,对课堂教学仅起着补充、辅助作用。对于有关学校和教师而言,课外辅导应建立在系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之上,以辅充主,不能过分强调课外辅导的作用而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培养教师崇高的价值观,保证教师有充沛的精力与足够的时间完成正常的教学。对某些教师存在的不恰当的课外辅导行为应予以惩处,杜绝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三)应改变中小学课外辅导偏科严重的局面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主要考试科目热,非考试科目冷。这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智力发展单一化。所以课外辅导应配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状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否则,仅靠大量超强的练习,过度疲劳训练,根本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应使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课外辅导作用,不能过分依赖

首先,补习和培训效果有待考量。

课外补习可以更深层次地拓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课外补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细致的辅导,发现那些由于学校教师的时间紧迫而忽略的问题,主流学校的教师为学生讲解主要的概况,而补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也有调查表明,课外补习会使学生失去对学校课堂的兴趣,因为这些学生认为会有人教给他们如何通过考试,那么在课堂上认真与否都无所谓了。而且补习培训学校的老师来源不一,缺乏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大纲有所差异,有时候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因此家长在选择补习培训学生时需对补习培训的效果加以斟酌。

其次,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校内学习。

通过与学校、老师充分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理智地考虑孩子是否需要进行课外辅导,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课外辅导内容和方式。在此过程中家长首先应尊重、爱护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发挥所长。这样做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创造性地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全面发展。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能实现辅导的初衷。

再次,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结构特点。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有些辅导内容并不适合他们,容易产生负迁移,家长应选择负迁移作用小的辅导课程。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而且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因此在给孩子报补习培训班时应该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违背了孩子的认知发展,硬给孩子报各类高强度的,违背孩子认知的培训班,不仅起不到提高孩子成绩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发展。

最后,慎重选择课外辅导机构。

家长如果确定要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后,应对待选培训机构作充分调查,选择社会反响良好的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辅导班的师资两极化的严重性。在“禁止有偿家教”的严令下,在编教师不能兼职辅导,辅导班的师资走向两极化:要么启用刚毕业的大学生,要么就是离退休教师。大学生是很优秀,但没有老教师有经验;老教师虽然不错,但毕竟教育需要观念更新、需要活力。有些培训机构在自己网站上挂出某某名师的招牌,大力宣传这位名师出自某知名师范院校、所获得的各项荣誉等。但实际上,此老师非彼老师,切勿轻易上当。

参考文献:

[1]顾琰,范亚男,朱莎莎.江苏省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调研及对策[J].基础教育,2009,6(1):55-57.

[2]吴思为,伍新春,赖丹凤.青少年课外学习特点的分析与建议.教育学报,2010,6(2):77-81.

[3]解腊梅,贾霞萍.关于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2008.

[4]陈传锋,杜梦石.中学生暑期休闲活动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0,(11):60-65.

[5]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小组.少儿生活习惯新发现[J].上海教育,2005,(05):28-30.

[6]胡春莉.中小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4):21-23.

[7]刘东菊.关于双休日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几点思考[J].教育改革,1997,(06):53-55.

[8]范砚蕾.太原市初中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8-12.

[9]孙云晓,康丽颖.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J].中小学管理,2000,(05):22.

[10]吴霓,廉恒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11]蒋国华.闲暇教育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24-25.

[12]段佳丽,王丹,滕立新,杨冬梅,吕鸥.家庭中影响学生视力的行为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7):641.

[13]罗珊.南京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8-32.

[14]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8-25.

[15]姜辉.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J].社会科学,2011,(S1):23-27.

[16]孙云晓.你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J].中小学生管理,1999,(11):45.

[1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河北省丰宁县的调研[J].教育研究,2008,(4):20-23.

[18]余时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4.

[19]李萍.让阳光自由洒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闲暇教育”.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5):109-110.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认亲”现象简析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浅析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