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朦胧诗中层级反义词英译的动态识解研究

2015-03-28 20:57
关键词:诗歌翻译

孙 小 千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顾城朦胧诗中层级反义词英译的动态识解研究

孙 小 千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选取部分已出版的顾城朦胧诗作品的英译本并以其为例,以认知语言学动态识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其中层级反义词的动态识解和翻译研究。

关键词:层级反义词;动态识解;诗歌翻译

1顾城诗作英译概况

顾城诗作英译作品主要在1980年之后。其中英译的个人诗集有1990年出版的《顾城诗选》,2005年在纽约出版的《无名的小花:顾城诗选》和《梦海》;合集包括《中国艺术家·中国诗人》《破碎的镜子:中国民主运动诗歌选》《中国现代诗一百首》《来自暴风雨:中国新诗》《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世纪中国新诗选1919—2000》《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集》(综)等[2]。

2识解之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1991:4)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来描述识解,它们是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3]。王寅(2005:24)在《认知语法概论》中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4]。可概括为五点:(1)不同识解的形成与观察外界的详略程度密切相关联,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来认识或描述一个事体。(2)辖域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至少应该包括侧面和基体。(3)要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基础,这就是背景。(4)视角是指人们对事体的描述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关系。(5)人类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确定焦点的认知能力,这就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

3识解理论在顾城朦胧诗英译中的应用

3.1《一代人》译文分析

原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译本一:

This Generation

The dark nights gave me my dark eyes/I/however/use them to look for light.

(Gordon T. Osing and De-An Wu Swihart,1998)

译本二:

A Generation

Even with these dark eyes/a gift of the dark night/I go to seek the shining light.

(Joseph R. Allen)[5]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相反的意象,即“黑夜”“黑色的眼睛”和“光明”。要准确翻译这几个意象就需要了解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80年,虽然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文革”的影响挥之不去,“黑色的眼睛”也成为了一代人觉醒的象征。两个译本均将其译为“dark eyes”。对于“黑色的”这个词,在这里译为“dark”显然要比“black”更胜一筹。“black”突显出来的只是颜色上的黑,而“dark”不仅可以说明颜色,更重要的是其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译本一中将“黑夜”译为“the dark nights”,而译本二中将其译为“the dark night”,两种译法选取的视角略有不同。第二种译法中,将“黑夜”作为一种抽象化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夜。第一种译法将“黑夜”处理成复数,更加强调日复一日的这种意象。从这点来看,译本一要更好一些。

译本一将“光明”译为“light”,译本二将其译为“the shining light”。这两种译法有着非常明显的详略度的不同,很明显,第二种译法中包含了译者自己的发挥,给出了更详细的内容。“黑色的眼睛”不只指眼睛是黑色的,还有一种在大环境下造成的“死气沉沉”的意象。而“shining”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突破和觉醒,并没有与原文背道而驰。就这一点来说,译文二要精彩一些。

3.2《远和近》译文分析

原文: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译本一:

Far and Near

You/you look at me one moment/and at clouds the next/I feel/when you’re looking at me/you’re far away/but when you’re looking at the clouds/how could we be nearer!

(Gordon T. Osing and De-An Wu Swihart,1998)

译本二:

Near and Far

You are watching/—me/—a cloud/gazing at me/you are far away/watching the cloud/I feel you near.

(《Gu Cheng: Selected Pomes》)[6]

正如题目所说的那样,“远”和“近”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一对引起了大家注意的反义词组。在上面两个译本中,题目的不同不会造成对读者原文理解的偏差。在诗作正文的最后两句中,再一次出现了“远”和“近”。两个译本均将“远”译为“far away”,但是对于“近”的翻译,译本一中出现了比较级形式“nearer”,译本二中只是用了原级“near”。根据Cruse(2004:170)的理论,“near”和“far”这对反义词属于双标量系统中的分离对等反义词。它们在零语境的条件下,均具有标量偏袒性,即情感倾向[1]。在这首诗的前三行,提到了“我”和“云”。根据一定的背景知识,人们不难理解,在物理距离上,“我”和“云”之中,一定是“我”离“你”近一些,而“云”和“你”很远。但是原作却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就出现了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强烈对比。而形容词比较级本身失去了偏袒性,使“远”和“近”的对比不那么强烈。因此,译本一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

3.3《再见》译文分析

原文:

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

译本一:

Good-bye

You turn in silence aside/your face to the night/In the places where the night grows darkest/lamps crowd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there together/we will meet again, sooner or later/Good-bye now/so that we see each other again.

(Gordon T. Osing and De-An Wu Swihart,1998)

译本二:

See you again

You silently turn to one side/face to the night/there in its depths/the lanterns closely huddled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together/We are always saying “goodbye/see you again”/to see you again.

(《Gu Cheng: Selected Pomes》)[6]

这首诗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再见”。与前两首诗中出现的反义词组不同,“再见”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两种相反的含义:离别时的用语和再次相见。全诗一共8行,每两行一组,每组都包含了一定的相反关系。两个译本对这四个“再见”的处理差别比较大。正文的第一个“再见”出现在“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这两行诗中。通过对全诗的理解,这两句表达的应该包含一种对比关系。译本一将其译为“we will meet again”显然不如译本二的“we are always saying “goodbye”准确。而最后两行“再见,为了再见”中的两个“再见”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辖域。译文二将其译为“see you again, to see you again”不如译文一的“Good-bye now, so that we see each other again”准确。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想与分别的人再次相见的心情,从这个视角来看,将题目译为“see you again”要好于“good-bye”。

4结语

通过对上述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准确翻译出反义词能表达的意象,对背景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标词所在的语境。同时,选取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的重点,详略度不同也会造成译文的差异,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译。对于同一个词,使用它的另一个认知域来理解本来的认知域也会造成偏差。因此,在诗歌作品的翻译中,不应只关注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也许能成为翻译过程中解决选词问题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William Croft &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李德凤.中国现当代诗歌英译述评(1935—2011)[J].中国翻译,2012,(2).

[3]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GuCheng.Gu Cheng Sea of Dream[M].New York: New Directions,2005.

[6]GuCheng.Gu Cheng Selected Poems[M].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0.

责任编辑:李增华

作者简介:孙小千(1990—),女,辽宁盘锦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认知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4-11-21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1-0153-02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68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恨歌》的英译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再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WhenYouAreOld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