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有机农业视域下的不同整体观

2015-03-28 20:57
关键词:有机农业整体观天人合一

王 太 文

(南京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有机农业视域下的不同整体观

王 太 文

(南京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由农业整体观入手,对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比对,认为传统农业的整体观如同灯塔般,有方向目标缺少具体路径,是朦胧的存在;有机农业的整体观,如同火把,是逐渐照亮未知的自然世界。具体从整体观的定位、整体观的目标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具体的理论知识、文献资料、农业典籍、生产实践经验进行验证,目的在于辨明两者存在的差距。并联系当下的农业道路选择问题,对于中国农业发展模式问题阐明观点。

关键词:传统农业;有机农业;整体观;天人合一

传统农业视域中,对于世界的整体性理解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上,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农业体系,“天人合一”将“天”和人发生联系,试图以天作为人的主导,主张万事万物都应符合“天”的运行规律。中国农业系统也继承了这一思想脉络,其中注重整体性,是这一思想推演下得出的最核心的理念。这就如同农业发展道路上远远存在的灯塔,有着大致方向和模糊的目标,并在不断接近心中的天人合一理想,进而衍生出与之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和风俗习惯等。这种由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悟而产生的农业整体观,影响了中国整个传统农业的体系构建,并在具体的农业行为中表现出来。总体而言,是带有主观猜测,是朴素的整体观,受到了生产力、科学技术知识的制约,对于自然的崇拜是盲目的,受到了群体无意识的社会情结影响。

有机农业立足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贯彻的整体思想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是有着立足于现实的、历史的实际需求,是“人与自然深刻分化对立后再次谋求统一”,其对于整体的认识是经历过对自然的探索和规律总结的。有机农业所理解的整体世界更为精确,如同火把般伴随着农业生产行为,逐渐将笼罩的无知黑暗驱逐开来。本文拟就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具体地分析两者在整体观上的差异。

1整体观的定位——模糊与清晰

传统农业的整体观是早期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依据直观经验总结而来,对于农业生产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在维持农业系统运行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有益的,但是理解层次相对于有机农业则显得模糊、混沌。有机农业的整体观则更为清晰和明确,两者在方向上是类似的、相通的,但是在理解层次上有着高低之分。

传统农业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始终萦绕着一种原始的、混沌的、物我不分的模糊认知态度,并据此思维倾向,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既成事实注重体验而轻认知,注重经验积累而不善于对事实进行深刻分析。传统农业视野中的自然和人天然的具有统一性,主体和外界被认为不应该区分。与其说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整体世界是实际之自然,倒不如说是传统农业文化外推的意识构建的自然,是道德之自然,整个传统农业文化所遵循和崇拜的更多的是自然之德性,自然之神性,是据于物我不分的思维习惯下所构建的想象自然。对于自然系统、农业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也被作为一个高于一般生产实践活动,是作为一个思维内设的层面而存在。这与有机农业之整体世界不同,有机农业所认识的整体世界,是可以被推理、被研究的,是基于人的理性认知所逐步解密得到的整体世界。传统农业的整体观念是前人发挥感性能力,以直觉的、不可言说的方式构建的思维中的整体天地。在传统农耕文化中,重道而轻技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以及农业技术科学进一步深化。传统时期的社会氛围是一种天地万物“莫非已矣”态度,对于深入全面的自然研究活动并不持有支持的态度。中国哲学、政治等也从来都是走实用主义路线的,正如荀子所言:“君子之于万物者,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前人只是指出了“天人合一”的方向,却迷失在混沌模糊的概念中,不能开展具体、深入、全面的对自然的认识,导致传统农业的科学技术发展一直处于在直观的、经验的水平上缓慢增长的状态,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改造自然的理论指导。

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为例,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的典型代表,“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是前人通过大量的生产总结出来的。受到传统农业的混沌整体观影响,对于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机理并没有深入挖掘,只是依据经验所得。如果今天按照传统的“桑基鱼塘”模式在珠三角地区进行推广,不仅会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失去经济优势,同时还会出现因大气污染使产出的桑不能够喂蚕。但是现代有机农业通过对这一模式进行科学研究,明确了其深刻的运作机理,甚至举一反三,开展了可推广和适宜新时代、新环境的“果基鱼塘”“花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模式。这一对比主要是将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分析各自主张的不同的思维倾向。传统农业也并非只是一味地接受和机械地总结经验不作变通。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传统的整体观将混沌、模糊的世界背景作为思维内设层面,依据这一思维框架内的农业行为就必然带有这样的痕迹和特征。对此,我们不必苛求古人,只应当借鉴和吸收。

反观现代有机农业的整体世界观,并非完全来自于对于传统的继承,是受到了现代社会氛围的倒逼和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的总结而得出,有着切实的现实基础。例如,传统农业讲天时、地利,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与土壤的关系,就是对于整体思维模式的坚持和应用,但是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量的经验积累,一方面是群体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行为习惯抑或是不需细辨,只需接受的农业金科玉律;而有机农业所推崇的土壤健康与农业的整体关系,更多的是来源于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的发展,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本质研究之后的结论,是“人们对我国传统农业数千年长盛不衰的科学反思,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的结果”,是可以用数据说话、实验证明的整体思想,相对于传统农业所理解的整体世界更为精确、切实。因此,传统农业眼中的整体世界,如同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光,指引着方向,却不指明道路;有机农业眼中的整体世界,则通过借助切实的实验、数据和知识作为火把,将迷蒙中的世界图景逐渐照亮。

2整体观的目标——道德投射与生态伦理

“道以技显,技因道进。”农业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改造自然的人工技术,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下蕴含着人类对于这项技术的期望和控制。技术本身就是人的延伸,是人由内向外的对于自然的改造,自然而然地将人的思想、理念投射到具体的生产过程、生产目标中。就传统农业而言,其围绕着“天人合一”而构建的整体性思想,所承载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产目标。农业是国家和民众的基础,是立国之本,为国家民族的延续发展提供着物质资源。此外传统农业的整体观思想,也表达出农业所被赋予的道德投射功能,所追求的是一种通过道德的内在超越,以此实现天道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道德功能集中表现就是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常被用作人事善恶评价的依据,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整体性思想在农业领域中的内推与外推。农业领域中将整体性思维内推就要求农业生产应该服从于自然的神圣,要积极进取,努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农业行为需要与天道相呼应,内推的过程既是自然的人化又是人的自然化,如明镜高悬于人的心中,是具有神秘性质的道德投射,并以此在人内心中形成了将农业行为与天道运动相对应的道德规范。《易传》中所言“赞天地之化育”,强调了天地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后世将“参赞化育”定位为一种道德活动,是需要通过人的直觉体悟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外推则将这种由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施教、感化的伦理制度化、体系化,提出了“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逻辑环节来神化传统农业的伦理道德。农业与自然关系密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果,以此发展而来的天道和自然的神圣性,通过“天”的神圣性来强化和维持农业系统内的道德神圣性,农业成为体现人道德活动的投射。“在天人之间,天道之则常常要服从人伦之理,即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将自然规律伦理化的思想倾向。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对自然现象的揭示,常常成为推导伦理道德价值的一个逻辑环节,自然的神圣性常常成为论证伦理道德神圣性的铺垫或衬托”。总体而言,农业道德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如“农本思想”就是将农业生产从操作层面转为国家政治政策层面,从而完成了农业的政治化、道德化目标;“崇本抑末”成为传统中国的既定政策和道德规范;“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强国之必生于粟也”。

整体观思想之于现代有机农业,则明显弱化了道德投射和政治功能,更多是宣扬和构建一种深层次的生态伦理,这是基于工业时代以后,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思维转换。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相联系的思维逻辑并不明显。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上,有机农业虽与传统农业同样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但更多的是将整体论思维作为贯穿整个生产环节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完成一个由实然到应然的伦理转换问题,是将一个生态学意义上的“是”与伦理学、哲学层面上所劝导的“应该”实现转换,将事实描述的现象、数据和理论和具体的行为指导思路、道德指向进行对接。可以说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整体论观点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不可达到也无法达到的超验理想,是作为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开展的思想预设层面而存在的。但是对于有机农业而言,整体观则是需要无时无刻的坚持,这是农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因此对于有机农业,整体观思想的直接影响是形成了超越人类局部利益而坚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导向的新的道德判断与伦理标准。这一生态伦理思想不同于工业时代以来的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坚持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的直接弊端就是将人类利益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将某些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作为侵占自然生态整体利益的借口。有机农业所推崇的是更深层次的生态伦理,是以整体观思想为出发点,本质是将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规范,以农业领域为切入口,是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一次重新思考,超越了狭隘的人类利益中心论,力图实现一种大系统观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3整体观实践的路径——消解和接纳

传统农业所依赖的整体性思想,其实现的路径有二:一方面是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作为农业的指导思想存在;一方面在如何实现理想中的“天人合一”,推崇通过内向性的个人体悟,通过沉思冥想的方式达到,并非是一个细致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对于传统农业而言,虽然与自然关系亲密,却在本质上缺少对于自然运行规律的根本性认识。自然之于传统农业中的具体的人而言,依然是神秘的、神圣的,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大系统内,取消两者的差异,消解两者的矛盾,主动融入自然和依附自然是达到与“天”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路径。例如,在传统农业中,经常会提及“顺天时地利”的农业思想。这是因为在传统农业的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被视为一种既定的秩序,达到和谐统一并非是通过外部实践活动,而主要是来源于个人对于天之“顺应”,与个人的修为和体悟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观点的强调,是对原始的、未分化的、自在的‘天人合一’关系的体悟”,即立于差异之消解的方式而达到与自然、与宇宙之大化,从而抵达整体思想的终点。

我们认为,传统农业所坚持的整体论已经初步具有原始的系统论思想,这与现代有机农业的系统论理论背景有着相通之处,但是不同的是,传统农业之整体是具有片面性的,“这样的整体往往成为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从而也就只是没有内容的整体性,或者也可以是暖昧不清的整体性”。在传统农业中通过引入元气论和阴阳学说,对物质的本原问题和运行方式进行了解答,成为农业整体论思想的核心概念。天地人大系统之所以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是因为拥有共同的物质本原“元气”。明代马一龙《农说》中阐述了元气、阴阳与万物的运行关系,“物之生息,随气升降,然生物之功,全在于阳。阳盛必蓄,蓄之极而通之大。盛而后始衰者,气之终也”。人是元气聚合而成,自然万物亦如此,人顺天应地就能走向自然,消解差异就可以实现统一。

而现代有机农业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取消,达到整体性是通过正视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差异实现的。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都是以差别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理由,也正是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矛盾与差别才会在系统整体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相互之间才有了协同弥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机农业在实践整体论思想的路径上采取接纳和正视差异,正是认识到了农业系统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通过外向性的方式解决矛盾,整体的有序运行依靠系统要素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竞争。有机农业依据现代科学理论认识到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上,应该明确地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但是解决方式应该是通过正视两者的矛盾并且主张通过人类能动的农业实践活动来达到农业整体意义上的和谐统一,并非是通过否定和消解矛盾去达到整体性目标。例如,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机农业从自然整体性出发,转换对于害虫的固有看法。因为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和益虫的密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关系”。在采取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上,有机农业是杜绝化学制品的,主动放弃了化学式的根除方法,选取物理的、生态的方式,从农业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出发,力图还原一个整体性的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求通过自然自身的调控能力维持一个健康运行的农业系统,坚持了承认差异、解决矛盾的实现整体性目标的手段和方式。总体而言,有机农业理解的整体世界是精确化的、现实的,所推崇的关系是人类应作为自然的守护者而存在;而传统农业中的整体世界是朦胧的、混沌的,认为人应更多地依附于自然,成为自然的附庸。这是导致了两者在选择达到整体性目标的路径所出现的差异的原因。

现代社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社会,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现代社会为现代人提供了很多选择,尽管有些选择所造成的影响不如预期,抑或是失去了控制。正如现代常规农业一样,尽管施用化肥、除草剂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只要合理地控制施用剂量,掌握正确的施用方式,依然可以将破坏降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农用化学药剂施用都不合规范,过度的、不合理的施用也应该被列入常规农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中,而不应该仅仅将化学和自然对立,而忽视了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境。因此现代社会中,无论选择常规农业还是有机农业,继续走传统农业的老路,抑或是搞高科技农业,都应该被视为一种选择。首先是应该尊重这一选择,而不是因为偏见或未知而否定了选择本身。我们可以认为有机农业注重整体,虽然它选择了兼顾自然环境、社会影响的农业发展方向,却不能将这一可能性的发展趋势归入道德标准中。常规农业也一样应该被作为选择的手段,并非所有的农业形式都应该进行有机农业化的过程。有机农业所代表的价值方向也不应该成为绑架所有人的道德标准。从自然和人的角度来说,常规农业之所以被认为缺少整体性认识,主要原因是其指导思维就是从人出发,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农业生产指标化、数据化、经济化和工业化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作出的行为,既成事实就已经证明这是有着历史的原因的。常规农业是有其巨大优势的,可以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毕竟农产品的产量是与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存问题是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选择产量相对更多的常规农业似乎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常规农业缺乏整体性视野,是源自其狭隘的出发点,围绕着人展开的农业行为,而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而自然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在现代的活例子,以道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力图还原农业的自然属性,将自然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虽然高举着整体性思想的旗帜,却忽视了社会基本的经济需求,同样具有局限性。因此,有机农业作为一种选择,可以被认为兼具两者的优势,在指导思想上有着传统农业的历史传统,又依附于现代科学理论,兼顾到了人和自然的平衡,是具有可操作和推广的农业形式。它规避了完全以人为中心的和完全以自然为中心的农业形式,是立足现代科学知识、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力图构建一个人与自然有序藕合的农业模式,为新时代的和谐农业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实现的选择。对于知识的增长,扩展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点滴积累的,是存在于大量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中的,个人的经验、知识都是有限的。既然如此,那么一种合适的农业形式的产生,就应该是不断地累积的,是通过大量的事件、经验获得的点滴进步推进而来。所以,对于现代有机农业而言,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富有价值的。有机农业应以现代科学知识完成对传统农业的超越和推进,又立足于共通的整体观思想对传统农业进行传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健崭.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的困惑及其转化[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7,(3).

[3]席运官.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1):55—58.

[4]李荣海.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6):13.

[5]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卢宏业

作者简介:王太文(1989—),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收稿日期:2014-11-19

中图分类号:S-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1-0014-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07

猜你喜欢
有机农业整体观天人合一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