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雄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刍议
王 冠 雄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要: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认为,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仍有极大空间,同时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是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省份,近年来相关产业不断升级,产业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拓宽马铃薯产业发展链条、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将对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产生重要作用。
1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业发展现状
近年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到2013年种植面积为24.0万公顷。但由于单产量的不断提升,带动总产量出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13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总产量616.5万吨,比2003年增加52.4%。
马铃薯种薯生产方面,黑龙江省每年向省外输出种薯约20万吨,一直是我国优良的种薯繁育基地,讷河和克山更有“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此外,黑龙江省的种薯科研工作不断深化,繁育技术不断完善,加之近年来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种薯技术推广,黑龙江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正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
1.2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已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 000余家,年加工能力500余万吨,其中精深加工大中型企业30余家,中小型加工企业500余家。产品品种较全,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精深加工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
1.3育种与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不断加大对马铃薯育种与栽培技术的投入,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马铃薯新品种不断面世,市场反馈良好;大垄栽培配套技术深入推广,生产示范效果明显。尤其是2011年培育的最新品种“克新23号”系通过有性杂交方法育成的早熟鲜食型品种,为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甚至于全国马铃薯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
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黑龙江省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近10℃。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光照时间长,适宜马铃薯生长。
二是科研基础相对雄厚。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科研机构多,设施先进,条件充分,整体科研实力强,拥有三家国家级专业马铃薯科研机构和一家部级马铃薯质检中心。目前已形成以各级马铃薯科学研究所为重点,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马铃薯示范区建设,相互联系、紧密合作的基础研究体系;搭建了以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需求为主线,促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产学研创新发展体系。
三是加工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产品需求量逐年上升,已达80万吨以上,而仅马铃薯淀粉加工缺口就达40万吨,国内马铃薯加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四是种植生产势头良好。近年来,黑龙江省重点开发了大兴安岭地区的马铃薯种植资源,建成了大兴安岭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同时,大庆市、绥化市、鸡东县和北安市等种薯生产基地也初见规模。
五是价格优势显著。马铃薯种植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约化要求程度高,黑龙江省相对国内其他马铃薯生产省份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村人口较多,2013年达1 792.1万人,从事农业人员人均耕地面积1.28公顷,同时还有300余万的农业剩余人口,劳动力成本较低。此外黑龙江省机械化水平相对高于全国其他省份。整体上看,土地使用费用、劳动力价格、种植和加工成本都较低,原料质量上乘,十分有利于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
2.2劣势
2.2.1生产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马铃薯产业的认识程度不足,其在医药、纺织、印染、造纸、铸造、精细加工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长期得到不足够的重视,导致市场价格低廉备受冷落。
二是种薯利用不充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种薯研究与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种薯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但与此同时,马铃薯产量仍然增长相对缓慢,其主要原因系种薯的利用率偏低。目前,黑龙江省的种薯利用率不足20%,成为制约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此外种薯标准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马铃薯单产水平,导致购买种薯的种植户生产效益缺乏保障。
三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病虫害控制能力弱。近年来,细菌性病害在黑龙江省22个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由于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比较复杂,加之农户对病害的预防与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应对策略,给马铃薯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是机械化程度不足,阻碍产业化发展。2013年黑龙江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1.2%,四大主要粮食作物机耕程度达92.9%,机播程度达84.5%。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全程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
2.2.2加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目前,黑龙江省马铃薯育种工作较局限于追求培育高产、抗病的鲜食品种,而忽视了对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造成了黑龙江省马铃薯品种单一,缺乏适合马铃薯加工使用的专用品种,导致马铃薯加工业落后,原料薯供应不足。
二是贮藏保鲜技术落后。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马铃薯的损失中,近30%源于储藏不良而导致的生理或病理浪费,进一步加剧了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原料薯不足的情况。
三是缺少精深加工企业。当前,我国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马铃薯淀粉厂不足30家,年生产能力不足6万吨,我国仅马铃薯精淀粉及变性淀粉的市场容量就在80万吨以上,马铃薯淀粉产品需求在今后几年内仍需依赖进口满足,市场缺口会继续存在。
四是生产与加工连接不畅,种植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开发不够,领袖型大企业不足,行业自律缺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产业秩序提升。
2.2.3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集约化程度低。大规模种植较难形成,有秩序的购销链长期缺乏,种植户和企业、市场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混储、混销现象广泛,生产技术无法保证,种植过程不能有效监控,必然导致种薯、商品薯、原料薯质量无法控制,无法满足马铃薯市场发展需求,严重影响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化进程。
二是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脱节,尚未建立起能够发挥组织协调功能的马铃薯产业协会,不利于产业有序发展,信息网络完善,以及原料薯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
三是缺乏产业化管理理念。目前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虽然加快,农户科技种植意识有觉醒趋向,但总体上对产业化管理理念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尚很缺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和结构发展还不够明确,这种产业盲目性发展状态亟待解决。
2.3机遇
2.3.1政府政策导向有利于马铃薯产业发展
2013年,黑龙江省出台四项措施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计划到2015年,使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总产实现1 200万吨;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5家,新增加工能力100万吨,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家。
2.3.2国内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断提高,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马铃薯消费量逐年增加。按未来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公斤推算,每年将增加马铃薯消费量1 000万—1 200万吨。
2.3.3出口前景广阔
世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13年世界马铃薯贸易额由115.24亿美元增加到187.45亿美元,增幅62.66%,马铃薯贸易快速增长。我国主要向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出口种薯和商品薯,出口额稳定增长,在马铃薯淀粉、种薯和鲜薯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出口前景。
2.4挑战
一是原料基地建设严重匮乏,松散订单的不稳定性影响市场稳定。目前,黑龙江省马铃薯加工企业除麦肯公司掌握约1 500公顷的紧密型马铃薯订单外,其他大多数企业没有原料基地,90%以上的企业所需原料需到市场上进行收购,采购价格随行就市,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波动较大,薯农利益很难得到根本保障。
二是农户种植观念滞后,脱毒种薯推广慢,薯田管理不规范,基层合作组织松散。
三是原料短缺,加工能力过剩。2013年,黑龙江省马铃薯加工能力已扩大到500万吨,但可提供的加工薯供应量仅有230万吨左右,只能满足企业加工能力的一半左右。
3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府引导作用
黑龙江省农业部门应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省马铃薯优势区域进行分级规划,加大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建成衔接顺畅的马铃薯规划体系。在马铃薯市场区域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种植户意愿,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此外,应当将马铃薯种植纳入黑龙江省良种补贴范围,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鼓励马铃薯新品种培育和良种配套技术的推广;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商品粮基地等项目资金,推进马铃薯优势区域建设;出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马铃薯种薯生产业和加工业发展。
3.2发展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
要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首先,应考虑在马铃薯主产区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中型加工企业,以取得资本市场竞争力。并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将马铃薯农户引入省外市场。
其次,要重视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可以考虑借助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良好口碑,开拓外埠市场,打造绿色马铃薯品牌。同时开发马铃薯产品的高端系列及礼品系列,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占据国内高端市场。
另外,应注重品牌建设、品牌维护及品牌推广。按照“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产品,做精做专一批优势产品,升级换代一批传统产品”的思路,打造知名马铃薯品牌。建立质量反馈追踪系统,强化品牌形象的保护与提升意识。同时加强马铃薯产业和品牌的宣传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3.3调整马铃薯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
3.4建立健全脱毒种薯供应体系
建立并完善省级马铃薯脱毒中心及区域分中心,加强繁育设施建设,丰富繁育手段,提高繁育能力。重视新品种试验站的建设,尝试引进适合黑龙江省种植条件的优良品种。同时培育黑龙江省种薯生产企业,提高供种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特殊的气候资源优势,集中建立一批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提高自身良种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引导、支持种薯企业到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种薯基地进行考察,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在省外独办或联办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有计划地开展种薯生产,保证种薯供给。应当加强薯种的调运与管理工作,完善种薯质量检测体系,强化种薯质量管理,确保用种安全。
3.5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整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及农业教育资源,构建现代化的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省级马铃薯技术研发中心的资金投入,不断深化新品种研发工作,大力开展马铃薯产业内重大、关键的技术创新研究,力争在新种研发、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领域及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应尝试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益化,在新种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面向广大种植户的公益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另外,应不断提升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机械化程度,通过提高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产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总之,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巨大优势,以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深化加工,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种薯供应优质化、生产流程标准化、市场销售组织化、加工经营规模化,建设完备、高效的现代化马铃薯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将马铃薯产业培育为全省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特日格乐.马铃薯产业价值链收益分配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学位论文,2014.
[2]王云龙.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展望[J].中国马铃薯,2014,(3).
[3]李济宸,李群.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学种养,2009,(7).
[4]牛若超,吴国林.黑龙江省的马铃薯产业现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6).
[5]李成军.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作物杂志,2007,(4).
责任编辑:富春凯
作者简介:王冠雄(1986—),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收稿日期:2014-12-15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1-0017-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