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婷婷
(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及教学探究*
□李婷婷
(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在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反映其听力理解能力较难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效果欠佳是困扰德语基础阶段听力教学的一大难题。从语言性因素和非语言性因素两大方面出发,具体分析影响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便提高德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能力,达到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德语听力;影响因素;教学对策
一、影响德语听力理解的因素
(一) 语言性因素
1、 语音、语速、语调和重音因素。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一些学生虽然语法知识扎实和词汇量大,但是因为语音辨别能力较差,仍然出现听力理解效果差的问题。一些学生受母语(家乡方言)和第一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影响,导致德语发音不标准。如果学生语音辨别能力较差,那么当其听到标准德语发音时,就不能把单词正确辨别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语法词汇基础再好,其听力理解能力还是较差。一些德语较特殊的读音规则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如辅音组合,元音变音等。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对基础阶段听力的要求是,能听懂以德语国家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为题材、语速每分钟约为120至130词的原版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在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语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会偏慢,加上许多基础阶段德德语听力教学材料的语速也较慢,长期下去,一旦学生接触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会较难适应。
不同的语调加上句、词重音可以表达出说话者各种感情。受母语(特别是方言)或英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对德语语调和重音把握不准,造成听力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解。
2、词汇因素。
一般来说,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听力理解的效果。许多学生对德语词汇只满足于记其形和义,而对词汇语音的识别重视不够,那么当单词通过声音输入时,学生往往不能迅速理解所听内容的意思。很多学生只要有一个单词听不懂,就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单词上。如果句子里听不懂的单词一多,学生就会觉得整句话都不理解,甚至干扰到一些本来熟知的单词也可能听不懂、听不全。不少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词汇量,但并不熟悉某些固定搭配或惯用语。因此,当听力材料中出现这些固定搭配或惯用语时,学生就会觉得无法理解,直接影响听力理解的效果。
3、语法因素。
牢固的语法知识是听力理解中不可忽略的要素之一。掌握语法知识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通过基础阶段的德语学习,学生虽然了解和熟悉基本的德语语法知识,但却不能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听力理解上去,不能迅速地运用语法知识去理解听力材料内容,因而在做题时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是很多学生在听到较长、较复杂的句子时,根本把握不住句子的结构和含义。语法结构是句子的框架,句式的识别,信息词的捕捉是理解听力内容的关键。一些听力内容甚至直接涉及语法知识,如说话者用了情态动词、第二虚拟式、关系从句句型等等。如果学生没有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就不会对这种一闪即逝的信息有良好的把握。
4、母语干扰因素。
由于高等院校德语专业的学生基本已经成年,汉语思维方式早已根深蒂固。德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而且德语具有独特的语法体系。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句子框型结构等德语语法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在学习德语的基础阶段时,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加上国内没有很好的德语语言环境,学生常常通过书本听说德语,同时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影响,许多学生会习惯性地把听到的信息逐词逐句地翻译成汉语,因此不可避免地常常纠结在一、两个单词上,错过了掌握内容大意的机会,导致整篇材料都听不懂。加上德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学生依赖汉语来理解句子,干扰了正常的听音状态,无法跟不上声音信号而漏掉内容信息,影响了听力理解效果。
(二) 非语言性因素
非语言因素主要包括:(1)传统听力教学模式;(2)听力材料;(3)社会文化背景知识;(4)听力策略和技巧;(5)学生自身因素。 (王庆军,2006)
1、传统听力教学模式。
传统听力教学认为,只要多听多练,学生就能学会听力理解,所以在讲解了听力材料中会出现的生词和固定搭配之后,教师就会播放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做练习。放音接受后,教师再给学生核对答案,纠正错误。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很多学生会习惯性地边听边译,一旦听不懂某些单词或句子片段,就会妨碍学生对之后信息的理解。
2、 听力材料。
听力不像阅读可以反复回头查阅,声音转瞬即逝。如果听力材料的语言难度较大,就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听力困难。听力材料的语言难度主要体现在听力材料中生单词和短语的比例,句子的长度和文章的篇幅大小等方面。听力材料内容可以涉及各个生活领域,包括购物逛街、街头闲聊、产品推销等。在即兴聊天时,讲话者还会经常改变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进行内容预测。听力材料话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对于学生的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听力材料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速和声音的清晰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效果。例如,听力教材中的课文和新闻报道的语速均衡、语音标准和语调适中。而较真实的情景对话的音调和语速都不怎么均衡,而且语速有快有慢,声音有高有低,甚至说话者有时还有一些地域性口音。而习惯了听前者的学生就会觉得后者速度很快又十分模糊,难以听懂。
3、文化背景知识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德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会比较容易理解听力材料内容,从而提高德语听力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如果听力材料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那么即使听力材料难度偏大,学生也不会觉得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于是听力理解效果也会比较好;而一些内容较陌生的、学生不熟悉的材料,特别是当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德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即使听力材料的篇幅简短、语速缓慢,学生能够听写出材料的大致内容,却还是较难理解听力材料所隐藏的含义。在目前的德语基础阶段教学中存在着一个不足: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德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出现了听力障碍。
4、听力技巧和策略。
受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听辨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但是这在听力实践中是很难办不到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有些学生经常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基本意思,但是却忽视重要细节信息,也不擅长、不喜欢边听边记,这样就常常出现听过就忘、细节信息张冠李戴的现象。以上都是学生缺乏听力技巧或策略的突出表现。
5、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个人的语言能力对于听力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语音差,发音不准确、重音记不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语音辨别。学生词汇量少,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也会影响听力理解效果。听力理解要求听者具有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在听力过程中,因为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高度集中精神,所以听觉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差等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一旦遇到听不懂的词语或者听力材料的语速较快,学生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越消极就越听不懂,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效果。对听力课不感兴趣、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没有自信心也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效果的心理因素。认为听力内容有趣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去练习;而没兴趣的学生则相反。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学过英语,在接触到德语时,会与英语进行比较,先入为主地认为德语过于复杂,很难学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抗拒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没有学习兴趣。
二、应对影响德语听力理解因素的教学对策
(一)夯实德语基础知识,消除语言性障碍因素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提高听力必须过好语音关。学生本身发音不准就很难正确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因此在德语语音阶段必须让学生模仿正确的发音,纠正不标准发音,训练学生严格按照德语语音规则,注意德语语音、语调和词重音的特点,熟悉元音变音的特殊情况,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尽量多朗读、背诵德语文章,增强其语感,扩大词汇量,为将来综合运用语言打好基础。教师还可使用英、德语对比法,发挥英语对德语学习的正迁徙作用,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德语语音特点。
(二)拓展德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
听力材料的内容广泛、 题材多样、包罗万象,所以学生需要熟悉德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注重对德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的深层含义,同时指导学生课后多阅读涉及德语国家文化背景方面的中德文资料,丰富知识面,培养跨文化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德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媒体,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
(三)引入综合式听力教学模式
任何单独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要根据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引入几种教学法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模式。然而在德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法都应用进来,所以必须有一定的取舍,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多种教学法互相渗透。在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实践中引入综合式教学法,发挥几种教学法优势,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听力任务把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掌握了提高德语听力的技巧与策略,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运用听力教学资源
国内德语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缺少实际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听力教材能够全方位、多侧面地体现德语国家的特点。选择基础阶段听力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性且难易适中的原版材料。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德语学习网站、沪江德语网站等收听、观看慢速德语新闻和有关德国社会文化的视频。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了解德语国家现状,从而真正走入德国文化。在德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还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条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方式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合学生多种感官, 提高信息的获取量, 扩充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学生德语听说能力。
(五)强化听力技巧和策略训练
在德语听力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听力实践,使学生掌握听力理解的技巧和策略。因此,教师在听力课堂上要结合听力材料,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详细讲解和示范听力技巧和策略,并通过反复的课堂、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巩固提高所学的策略和技巧。听力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听力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后练习和努力,才能把所学的听力技巧运用自如,从而达到增强听力理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新伏,张春雨.大学俄语听力理解障碍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3): 43-45.
[2]黄文洁.试论听力理解中图式知识的激活[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2-45.
[3]李芙霞. 语言、文化与听力教学[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8-69.
[4]马黎华.影响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因素[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68-71.
中图分类号:H3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14-(2015)05-0051-03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3— ),女,广西桂林人,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
收稿日期:2015-9-24
*基金项目:本文系井冈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础德语视听课的教学方法研究”(XJJG-14-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