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的捕捉,源于精心预设

2015-03-27 21:25冯宜荣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冯宜荣

摘 要:围绕初中化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进行了探索,旨在为教师打造有效课堂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前预设;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教育界中的一个恒久话题。自新课改以来,关于预设与生成的探索和论争就从未间断,如何让预设更有效、更能影响生成的效果,是教师当前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一种艺术,在实践中,课前预设并非是影响课堂生成的唯一要素,教师的素质、能力和课堂反应都会影响生成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对课堂动态刹那的捕捉,源于精心预设,更源于教师素养和极其灵敏的反应能力。对此,本文重点围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进行了探索,

旨在为广大化学教师打造有效课堂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对初中化学课前预设的概念认识

我们知道,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念是备课和教学,假如化学教师仅用备课与教学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那么不仅预设会失去价值,也更不可能生成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的预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主要包括四项基本内容:(1)教学目标的制定;(2)教学方法的选择;(3)课堂组织与实施;(4)对预期目标的评估。将四项内容分解,每一项内容又都是一个小小的系统,如教学目标的制订,严格来说,教材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仅是一个参考,它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目标,在预设目标时,教师必须要以学生平时的表现、能力水平和课题知识容量为依据,将目标的提出建立在实际情况之下,其次才划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合理。课前预设的四项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基本架构为:确立目标,以此为依据选择方法,以此为依据组织课堂,最后进行评估,如“镁带燃烧”一课。

课程分析:本课隶属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第八课,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从课题来看,“镁带燃烧”的教学应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因此,镁带、石棉网、托盘天平、打火机和镊子是需课前准备的重要实验工具。

学生分析:初三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镁”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加上之前从未接触过相似课程,因此,该课对学生的学习构成了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设:

(1)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力目标为掌握镁带燃烧的要素,能够用镁带燃烧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知识目标为掌握“镁”的概念、化学成分、化学式和性质等等;情感目标为树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探索意识和精神。

(2)教学方法的选择:考虑到该课必须要以实验来呈现,因此可采用实验教学法来组织教学。

(3)课堂的组织方法:按照多媒体引入课题→提取知识概念→导入实验→实验分析→讨论总结的顺序组织课堂。

(4)对预期目标的评估:采用筛选式的学习评价方法,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筛选,尽可能让90%以上的学生掌握目标,对落后的学生进行课后单独辅导。

二、对初中化学有效生成的组织与实施

生成是预设的结果反映,但预设并非生成的唯一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生成性是课前预设和动态调整整合下的自然产物。只有具有生成性,学生的思想才会与知识自然地碰撞,才会有情趣的迸发,进而才能形成有效课堂。

课题选择:镁带燃烧

生成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与知识的碰撞,是内部知识框架与新知识之间交融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永远都充满了变数。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演示实验时出了些小小的纰漏,然而笔者把握住了这一机会,正是由于这小小的纰漏,才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在课堂开篇,笔者结合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镁带燃烧的图片和视频,随即导入课题。本着“化学变化是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这一目标,笔者在进行实验时首先用细砂纸将镁带表面的氧化物去除,随即用托盘天平称出相同质量的镁带和石棉网,点燃镁带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镁带燃烧时的状态。

然而,由于笔者所取的镁带太多,且绕成一团,镁带产生了大量白光和火焰,火花将一张纸点燃,课室里瞬间乱成一团,学生纷纷上台来“救火”。扑灭火焰后,笔者冷静了一下,面对失误,首先向学生承认了错误,随即笑了笑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都笑了起来。此时笔者因势利导,随即提出问题:总结一下,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除了老师不够认真之外,还有哪些客观因素?此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随着师生关系的拉近,课堂氛围瞬间达到了高潮。

随后,在重新组织实验时,笔者总结教训,将镁带剪成小细条,再次点燃,而燃烧后的镁带变成了细白的粉末,随即再次利用托盘天平称粉末与石棉网的质量,发现原本平衡的天平此时倾向了石棉网一边。最后通过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由此可见,有效的生成不仅取决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还取决于对刹那的捕捉,以及对课堂动态变化的把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精心预设之外,还需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反应能力,以期让课前预设更有效,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曹煜霞.情感,在科学预设与教学智慧中升华:初中化学.化学肥料教学片段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3(23):82-83.

[2]周永健.初中化学实验课程预设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03).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