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遭遇“冷场”

2015-03-26 19:46刘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冷场

(一)

区里语文教学研究活动,我和三个徒弟同台上课。我执教的是六年级《孔子游春》,但真的没想到,课刚开始,我就遇到了挑战——冷场。一个问题出来:“什么叫‘君子?”半晌,没有一个人举手。这可是在我自己的学校——夫子庙小学上课啊!孔子塑像就矗立在操场,《论语》吟诵声常常在耳边回荡。等待,一只手,两只手,更多的学生,躲闪着我的眼睛,或是干脆摇头表示不知道……怎么办?必须慢下来!不能这样把教案走下去!我很清楚,那一刻,如果心中装着学生,就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要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学起来。

耐心倾听。“他说得真好!有两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听出来了么?但也有一处还不够准确,你发现了吗?其他同学呢?”引导学生分享同伴发言中的精彩,找出存在的问题,让一个人的“回答”引发共鸣,使更多人有“收获”。细致观察。发现欲言又止、手似举非举的,立刻投去信任的目光,诚恳地表达渴望听听他的观点。大力表扬。同说得精彩的学生握手,给敢说的学生鼓掌,脸上始终挂着笑意,不埋怨,不急躁,赞赏大家越来越会学习,越来越棒。变通处理。“举手,可以是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不是答,就是问,你总得选择一个呀!别躲我,我来了哟!”轻松俏皮,让学生们嘿嘿一笑,不再只是听着,从“被动”提问开始,七嘴八舌,渐渐兴奋起来。

相机点拨。孔子论水,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成了难点。直奔重点段(第8自然段“论水”),根据句式结构特点,训练学生抓中心句、关键词,梳理出主要内容;品味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水”具有的“君子”品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水“有情义”)。“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和水有相似的地方吗?”“水的‘或方或长就是朋友的‘能屈能伸;水的‘流必向下就是朋友的谦恭宽容……这就是‘柔情似水‘有情有义啊。”理解了“论水”的内容,读懂了重点段,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紧扣描写孔子神态、心情、语气的词语,从“动情”“沉思”“意味深长”中,体味孔子论水的目的,进而感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最后,再回扣“论水”,“意味深长”地朗读,读出孔子对弟子的启迪、教诲。这样,从“论水”的内容,到“论水”的目的,到“论水”背后的人,抓住重点段读懂、读开、读深,读出言外意。

…………

上完“论水”部分,铃声响了,宣布下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留下了一个“言志”和最后的全文整合两个环节,原预设约需15分钟。走下讲台,有人为我遗憾,“学生不在状态,你应该选其他的班”;有人感慨,“你怎么能上下去的?换了是我,没有人举手,心拔凉拔凉的,急得会哭”;有人质疑,“你是特级,这样上没有人敢说什么。如果是我们,公开课40分钟只上‘论水,一定被认为是差课,是低效”;也有人称赞,“这样的课关注了学生,是真实的课堂。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学生渐渐走进去了,气氛活跃了,发言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表达真的很精彩”……

我想,同样的设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效果,不足为奇。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更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个班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的语文素养等等。借班上公开课,有好的运气或许会遇到“好班”,有很棒的学生为课堂添彩,但那份“彩”更多地要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真正有价值的“有效”不能只是在公开课上,而应该落实于一节节常态课中,那才是教学有效的最终归宿,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如果公开课没有学生的精彩,老师怎么办?从实际出发,采取种种策略,让教学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进步。“进步”就是“精彩”,“进步”就是“有效”。如果那些不想学、不会学的孩子还是不想、不会,学得好的孩子总在原地踏步,上没上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区别呢?一节课承载的内容再多,也不能称其为“有效”。由此想,衡量“有效”的标尺可以看“课时”,看效率,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效益,看学生的真进步,真发展。

遭遇冷场,对教师是个挑战,检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或许,“冷场”,才能让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二)

“遭遇‘冷场”是两年前的故事了。现在再来读它,再审视我当年的教学设计,心中荫生了新的思考。

当初,我为什么将“冷场”的原因归结为学生不给力呢?就是因为同一个教学设计,在别的学校是精彩的,而到了自己的学校就没了效果?我凭什么就能断定问题是出在自己学校学生身上,而不是我的设计可能有问题?我是否想过在外校上课顺利成功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外校学生对陌生的老师上课有新鲜感,有上好公开课为学校争光的荣誉感,并由此而激发出对我的支持、拥护甚至配合,却并不是真的对这节课的学习本身感兴趣。如果课堂上学生积极性较长时间不被调动,普遍感觉学习有压力有困难,是否意味着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采用等方面,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学力基础?或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过于狭窄,扼杀了他们自由探索文意、品味语言的兴趣与潜能?

我必须要再次告诫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有可能是学生的,有可能是教师的”。这人人都懂的道理,往往被我们忽视与怠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学生身上,“学生不行”“学生不配合”这样的话,不仅挂在我们的嘴边,也烙在心里,并由此对学生心生埋怨、挑三拣四,而心安理得地允许自己的不反思、不作为。让我们在“冷场”中更清醒地审视自己吧,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对遭遇冷场后的反思的反思,是否就是我的进步?

[附]《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回到2500年前,那一个春日——(学生配乐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在这样曼妙的春景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孔子,正带着他的弟子们“赏春”“论水”“言志”。(板书)

二、 学习课文

(一)学“论水”

1. 读读“论什么”,了解“水”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孔子“论水”,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勾画出相关句子,初步体会总分的构段方式。追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水是真君子”,你能找到水具有君子的哪些品德吗?勾画出关键词,边读边想,再自由交流、相机点拨、说说读读:

◇“有德行”:什么叫“德行”,水有怎样的德行?(水是生命的源泉,无私地奉献着)

◇“有情义”:什么样的人叫有情有义,结合你身边有情义的朋友说说看。“水”像吗?(“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能屈能伸,和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宽厚待人;“流必向下”,谦恭礼让;“和顺温柔”,和气、通人情)

◇“有志向”:从“穿”“凿”,想到了什么成语?(滴水穿石)“人无志则不立”,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善施教化”:怎么理解“善施教化”?(循循善诱,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2)这一段为什么加“……”,你会补充吗?

点拨学生:按照文中孔子论述的方式,借物喻理,先说水怎么样,再用“好像”点出它的特性。如:水清澈透明,它好像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水遇寒而结冰,遇热而变气,它好像很灵活。无数水滴汇聚成

课堂

大海,它好像很团结。所以孔子总结道:“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2. 想想“为什么论”,感受“孔子”

(1)既然带弟子们出来赏春,孔子为什么又要和弟子们“论水”呢?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词语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

◇第3自然段:“很不平静、动情、沉思”(抓住孔子心情、神态的词语,走进孔子的内心,体会他是怎么想的)点拨:动情地、沉思:对什么有“情”?“思”什么?很不平静:此时弟子们在赏春、嬉戏,孔子却在望水,思考人生的真谛,也或在反省自己的言行:我是水一样的君子吗?(出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一读,说说意思)

◇第8自然段:“凝望、意味深长”(“意”在哪里?孔子要运用大自然的“水”来教育弟子)

(2)此时此刻,你了解孔子了吗,结合第9自然段弟子们的感受,说说你读到的孔子。孔子:善施教化,循循善诱,是一位好老师;喜欢水,善于思考,充满着智慧……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如何做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做人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3. 朗读、背诵,表达敬意,记住道理

(1)我们读懂了孔子“论水”的目的,也了解了孔子,再来读读“论水”这段话,你能读出“意味深长”的味儿吗?点拨:要像孔子那样,含着对水的敬意,娓娓道来,启发弟子们思考。所以,语速要慢一些,注意省略号的停顿,“水是真君子啊”的感慨要发自内心,是对弟子们语重心长的教诲。(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可以试着背一背吗?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大思想家、大智者、大教育家孔子,也把他的教诲,把做人的道理记在心里。(引导学生根据总分构段,抓住关键词,背诵第8自然段)

(二)学“言志”

1. 说“志向”。默读第10—19自然段,读读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说说自己的看法。点拨:联系第8自然段的“论水”“君子”来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子路: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情义”)。

◇颜回: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有德行”,默默奉献)。

◇孔子:晚年安享幸福,朋友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怀有远大的理想。(“真君子”,心中装着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是圣人境界。在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爱众亲仁。)

再次背诵第8自然段,感受孔子是水一样的真君子。

2. 读“志向”。点拨学生发现,寥寥几词写出了子路、颜回性格的不同:一武一文;一个豪爽、乐善,一个谦逊、沉稳,体会人物刻画的细腻、准确。

3. 感受《论语》中的“言志”。出示《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引导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三)体会“春意”

1. 课文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引导学生联系课题、回顾全文,再次梳理课文脉络,感受“春”在哪里?为什么是“更”?体会课文表达上紧扣“春”,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结尾写得好,点了题,有意蕴有情感。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去“赏春”——(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听,孔子在“论水”——(学生背诵第8自然段)“水奔流不息……”多么深刻的人生道理,这是孔子的智慧,让弟子们如沐春风。

看,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的嬉戏,有的言志;老师弹琴,弟子唱歌,这是如春天般温暖的师生情谊。

孔子游春,景色是春,智慧是春,情意是春,春意无限,情意浓浓。

2. 课文学完了,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激发学生自由抒发感受)同学们,你们的感受,你们的心声,也是盎然的春意啊!

三、 课堂小结

1988年1月,当代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共75人聚会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同学们,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论语》,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沐浴圣贤的光辉,感受人生真谛的春意,我们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我们会看到敢哭、敢骂、孤独、伤心,有时还憨态可掬的孔子,他有血有肉,真情实感,不掩饰,不做作,充满着永恒的魅力。

(刘红,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冷场
长安画派“冷场”了?
我为“冷场”喝彩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如何抓住孩子们的“心”
一小碟花生米
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冷”变“热”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科学把握问题设置 “问”出化学精彩课堂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