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捷 (燕山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066000)
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起,室内乐体裁走入了中国作曲家的视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尝试,中国的室内乐创作逐步繁荣,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作曲家们力图在作品中张扬个性,摆脱共性写作手法的束缚。这些作品往往在采用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入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和文化理念以求个性与创新。本文所探讨的作品《于无声处——为巴扬、小提琴与大提琴》就是现代室内乐作品的一个典例。
作曲家贾国平,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1994~1998年曾赴德国留学,获德国艺术家文凭。作为作曲家,贾国平及其作品在国内乃至国际皆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创作体裁广泛,涉及室内乐、室内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以及舞剧与影视音乐,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知名乐团演奏。
现代室内乐作品《于无声处——为巴扬、小提琴与大提琴》创作于2005年,是贾国平应邀为“索菲亚·古柏杜丽娜经典作品音乐会”而作。全曲由五个带有标题的段落组成:天边的天空、远在远方的风、黑夜从大地升起、融入内在光芒的瞬间、升向天空的寂静。作曲家选用泛音列作为全曲发展的最基本素材,通过丰富多样的音高组织技法、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以及在音色、节奏和力度方面复杂精密的布局,使音乐自由随性又严谨有序,既有中国五声色彩有不乏动力性。
“天边的天空”是作品的开篇段落,采用中心音列的技术,音列的素材则选用的是以G为基音的泛音列。如谱例1中所示,音列的前八个音(实心的音符)被选作这一段落的中心音列(谱例1)。而将八度重复音排除,中心音列最核心的就是G-D-F-B四个音。
谱例1:
音列的基音G可看做该段落的“准主音”。段落的主干音G-B-D-F,虽为三度叠置的关系,但在作品中以G-D-F-B的顺序依次展开,且强调了G-D的纯五度效果,加之有泛音列中的#F、#C、bA、E作为音组中各音的半音修饰成分,在发展中以多样的组织形态伴随中心音组的出现,使核心的素材丝毫没有大小七和弦的音响效果。反而令音乐不仅切合标题的空灵寂寥之感,同时又被半音化和音的尖锐与冲突赋予动力。另外,提琴声部1/4音的应用,不但在横向上塑造万物混沌时的“气”之意象,也使纵向的音高结合有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四个主干音G-B-D-F在音程涵量上包含有如谱例2所示的4个子集:单个音G、五度音G-D、五声三音组F-G-D,和大小七和弦结构的音组G-B-D-F。
谱例2:
段落开篇便直接以单个的G音作为陈述材料(如谱例3所示),昭示了G音在本段落中的“准主音”地位,乃至在全曲中的重要作用。作曲家先是运用由无声到ppp的力度结合整小节的休止,以及在音高上做1/4音上下浮动等细微的变化,使单个长音G在大提琴声部若隐若现,宛若天地未判之前,万物混沌之时,太始之“气”在浑噩的静谧中微弱的生成、浮现。随着巴扬琴、小提琴声部的依次铺排渐入,G音在各个声部以不同的音高、奏法、节奏、力度徘徊游走,徐徐地萌生并积蓄这力量。就在小提琴声部进入的同时,大提琴便以近琴马奏法孕育出了上方纯五度音D。小提琴的弓子则随着G音的上下1/4音变化在琴马与指板间游走,在音色和力度两个维度为音乐增添了微若涓埃的动力。虽然D音仅以清透的泛音和五连音的节奏型在大提琴的声部闪烁不定又稍纵即逝,然而却预示了下一个子集合G-D的材料。同时这样的安排也蕴涵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理念。
谱例3:
第13小节处大提琴声部泛音D的再度急促地闪现,随着力度增强和节奏急促而跃跃欲试,直到第15小节巴扬声部正式引入了第二个主干音D。在音高素材上形成了与G音斗争对立又融合统一的势力。上方的两个弦乐声部并未就此停歇,而渐强加剧,在大、小提琴的依次拨揍下,将单个的G音暂时告一段落,留下骤然疾弱的巴扬声部将G-D的纵合音延绵下来。由此在巴扬五度和音稳稳的支撑下,上方的弦乐声部展开了对第二个子集合G-D的发展。在上层的两个提琴声部,G-D两个音在横向上以具有动力型的连音、和符点节奏频繁而愈发急促的交替(谱例4)。并在纵向上以1/4音的微妙差异相互纵合,让纯净协和的纯五度音程虽不是空灵之感,但也蕴藏了冲突和紧张,加之在徘徊中上升的力度,音乐在朴素的音高素材上逐渐积蓄起矛盾和紧张度。
谱例4:
随着声部的加厚、节奏的密集、横向音型音程跨度的增大和整体力度的增强,第25小节处F音很自然地在小提琴声部一串略显张扬的g-d1-g1-d2琶音式音型后出现,G-D-F的子集合就此出现。随后,F便以1/4音上行导向G,紧接着这一材料被大提琴声部模仿。与此同时,手风琴声部则将泛音列中的#F和#C分别与G-D构成半音关系的纵合。由于G-D-F自己本身含二度音程关系,加之#F和#C的半音修饰,音乐的浓度被调高(参见谱例5)。那太始之气已由若隐若现的尘埃自身的生长、派生和斗争,势必将衍生出万物的繁杂。
谱例5:
而后泛音列中的E和A在手风琴声部依次与前番出现的各音在延展中纵合。大提琴声部随着琶音音型节奏的密集,逐渐将音型转化为上行的刮奏。A在小提琴声部的最上层以1/4音趋向B,然后G-F-D-B以大波浪式的音型整体向上做1/4音的运动。三个声部由ff到fff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段落推向高潮,并在完整的G泛音列13个音纵合上戛然而止。
在“天边的天空”这一段落中,作曲家将泛音列加以整合构成了核心的音高素材,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充盈,整个段落构成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最初以质朴至极的音高素材营造空旷寂寥的,长音上的微分音浮动不仅塑造了原始形态的飘忽不定之感,又增强了音响的紧张度,也成为后面篇章的重要材料之一。在节奏、音色、力度三个维度融入潜在的动力,赋予音高素材向复杂衍生发展所需的必要矛盾冲突。而逐渐丰富的音程涵量所产生的紧张度是将段落推向最后高潮的主要动力。
结语
通过对“天边的天空”这一段落中音高素材和发展手法的分析和整合可以观察到:作曲家在现代室内乐做品《于无声处》中对于音高素材的选择是独具匠心的,发展的手法又具有现代音乐的特征。而创作的理念和在作品中所显现出的神韵,则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的总和,构成了贾国平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1]刘康华.《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乐府新声,2014.
[2]马玉峰.《独辟蹊径 成就梦想——作曲家贾国平的艺术人生》.音乐创作,2015.
[3]贾国平.《室内作品选(一)——<清风静响>》CD出版文案.
[4]钱仁平.《基于历史意识和传统领悟的当代写作——贾国平访谈录》.
[5]陈志椿 侯富儒.《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