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变凤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 650106)
歌词是歌曲的核心部分,是歌唱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和情感流露的重要方面。朗诵是指演员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向观众表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演员主体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歌词朗诵中的重音、节奏、速度、停顿、语势等所注重的技巧处理,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在歌曲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歌词朗诵的这些技巧。节奏是灵魂,速度决定着风格,重音、连贯、停顿关系着语意的表达。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往往就是缺乏歌词语言的艺术处理。某种意义上讲,朗诵是歌唱的基础,歌唱近乎于朗诵,是赋予音乐性的朗诵。歌词朗诵是歌唱走向艺术“完美”的重要途径。
朗诵作品中的语句,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在一句话中它们之间有重要和次要之分,对那些重要的词或词组,要运用轻重对比手段加以强调,给予突出。这些被强调、突出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朗诵重音分三种类型: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中语法关系中读出来的重音。语法重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般句子中,谓语是重音,如《跟你走》中“我走千里,我走万里”的“走”字要重读;②当疑问代词做主语要重读,如《为了谁》中的重音体现,“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③一句话中谓语和宾语相比,一般宾语是重音;但代词做宾语时,谓语是语法重音,如《我爱你,中国》中“我爱你,中国”的“爱”为语法重音。④定语、补语、状语为语法重音,如《小鸟,我的朋友》中“一只小鸟,飞落在我的窗口,把我刚写好的诗句悄悄地掀走”。
那些不受语法限制,而由句子的潜在含义所确定的必须强调的音节,就是逻辑重音。
由于情感的需要,对语句中某些词或词组加以感情色彩的强调,就是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往往在激动、兴奋、愤怒、欢喜时为加强情感的表达,对一些词强调。
歌词朗诵重音有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歌唱前分析歌词内容,找出语言表达的重音,正确处理语调中的轻重关系,对正确表达思想内容、准确体现语意、把握语言节奏感和表现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歌词朗诵重音的把握,使得歌唱表达更丰富,歌声更有起伏,更有感染力。
节奏和速度是体现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歌词朗诵根据作品意思、情感表达的需要出现强弱快慢的对比。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速度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快慢程度,音乐进行的快慢,它关系到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乐曲内容。朗诵的节奏及速度也体现在歌唱中,如下:
1.轻快节奏,一般语速较快,声音轻巧、有些富有跳跃感,常常描绘欢乐、幽默的生活图景。例如,歌曲《幸福在哪里》《踏雪寻梅》等。
2.沉稳节奏,这种节奏语速较慢,音沉而有力,一般表现一种沉重、悲痛、庄重的气氛场景。例如,《嘉陵江上》《满江红》等。
3.舒缓节奏,速度较舒缓,声音很平稳,常常是抒情性的表达。如《大海啊,故乡》《黑龙江洁白的玫瑰花》等。
4.强疾节奏,语速较快,音强而有力,一般用于激动、紧迫的情景。《黄河船夫曲》等。
由于歌曲中常常是多种节奏型相互交错,因此根据歌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掌握朗诵的节奏与速度。除了歌曲整体的节奏和速度外,还要注意段与段、句与句、字与字之间微妙的变化。
语势是指语调中的抑扬对比,高低升降。语势中蕴涵了表达的语气,是一种情感色彩、喜怒哀乐的表现。朗诵的语势由于受音节本身的声调、言语的内在含义、情感的浓淡以及作品的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多端,但大致有以下四种走向趋势:平行语势、上行语势、下行语势、曲行语势。歌曲旋律的线条走向与歌词朗诵语势因素有关。
1.平行语势,在句子中抑扬变化不明显,表达比较平直,具有叙述、说明的特征,感情上比较安静、冷淡、麻木、庄严。在音乐线条表现上比较平直,起伏不大。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2.上行语势,语句上是一种从低到高上扬的趋向,一般用于感情推进的情况。如:《为了谁》中“你是谁,为了谁”
3.下行语势,与上行语势相反,一般用来表示赞叹、祝愿的心情。如:《多情的土地》中“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停顿作为语句意思表达中连与断的对比。一般情况下,歌曲的停顿与歌词朗诵的停顿是一致的,都是根据语句意思和情感表达来划分的。朗诵停顿一般分四种情况:结构停顿、强调停顿、心理停顿、特殊停顿。
1.结构停顿,按作品层次结构、语法结构,进行准确、适当的停顿,清晰地呈现作品的思想脉络。
2.强调结构,在结构停顿的基础上,为加强或加深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意义,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在所要加强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前面,给予一定的停歇。
3.心理停顿,出于心理上、情感上的需要所产生的停顿。
4.特殊停顿,一个语句一般不可停顿过多,但在某些特殊环境下,言语可有较多的停顿,有时甚至一字一顿。这种反常的停顿,就是特殊停顿。
总之,歌词朗诵技巧需要歌唱用心分析歌词,反复地朗诵去领悟其中的奥妙,把歌词朗诵与音乐相结合,使歌唱更动情、更感人。
[1]伍振国,关瀛.朗诵训练指导[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9.
[2]周玉娟.朗诵中“语气与语调”的处理技巧在歌唱中的迁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