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瑛
摘要: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古老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魅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客家山歌资源引入课堂,来拓宽音乐课程的内涵。具体做法为: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来激发学生对客家山歌的兴趣;抓住音乐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将客家山歌元素渗透到音乐课堂之中,夯实学生对客家山歌的基础;并借助各种平台,让学生以客家山歌为内容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最终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使得客家山歌中富有生命力的元素和客家山歌所传唱的精神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
关键词:客家山歌 引入 中学音乐课堂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每个民系、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音乐传统。这些民族音乐、乡土音乐是极具开采价值的富矿。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乡土音乐资源,既能极大丰富音乐课堂,还能有效传承民族音乐,既能有力推动校本教研,又能激励学生爱乡爱国。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
笔者任教的学校所在地——宁化,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是客家先民南来北往的中转站,被誉为“客家祖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客家山歌。它反映了客家先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劳动中筚路蓝缕的奋斗之路。宁化客家山歌内容广泛,形式质朴,善用比兴,有着《诗经》的流风余韵。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要求,开展了“客家山歌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自身在整合客家山歌资源,丰富音乐课堂内涵方面所做的尝试、收获与思考列述其下。
一、宁化客家山歌的特征与现状
宁化客家山歌中,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积累发展而成,就歌词而言,内容有赞美大自然、赞颂英雄人物的,有诉说旧社会农民生活苦难的,有反映妇女争取解放和自由的,有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纯朴爱情的,有揭露封建没落的,有劝喻保守优良品质的、勤劳刻苦、开拓进取的,以及风土人情、风光景物、传统习俗等等,取材非常丰富。这些山歌内容不但来源于宁化客家人的生活实践,而且深刻地表现了宁化客家人民的感情、愿望、理想和追求。
宁化客家山歌在形式上,最普遍是七言四句。歌词中还常常加入大量有特点的衬词。如:流行于宁化石壁地区的七言四句体山歌《上岭不得岭来上》:
上岭(介)不得(呀)岭来上;
蒸酒(介)不得(呀)酒来香;
恋妹(介)不得(呀)妹开口;
老妹(介)开口(呀)好商量。
丰富的衬词运用,使歌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宁化客家山歌在音乐上,除了具备粗犷高亢,节奏自由,结构严谨的一般特点,其在调式与旋律方面,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以“商”“徵”“羽”三种调式出现的山歌,其调式色彩非常鲜明而富于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宁化石壁地区的“羽”“商”交替的山歌《新打梭镖》:
客家山歌原本是客家人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绝好的载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氛围的缺失,观念的改变,客家山歌的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会唱山歌的老人渐渐老去,而会唱山歌的年轻人却难得一见。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样的现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着力于对客家山歌进行搜集和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同时,一些本土词曲作者致力于客家山歌的创作,谱写出了《客家人爱喝客家酒》、《妹捧金桔等郎归》、《天南海北一家亲》等一批广为传唱的山歌。并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将客家山歌的视频、歌舞片段上传门户网站,通过这些努力使得这些先民们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得以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2008年宁化客家山歌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的,近年来客家山歌虽然重新获得关注与重视,但那往往是出于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客家山歌仍然没有进入到年轻人的视野和生活中。当今的中学生对本土客家山歌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要孩子学普通话,有意避开客家话,尤其在城关,许多孩子的客家方言已经运用得很少。他们对于客家文化、客家风俗、客家礼仪、客家饮食、客家精神了解更少。对日常生活常遇到的节日庆典也只是略知皮毛。至于客家山歌,大多孩子只是略闻其名,未见其实。有听过客家山歌的孩子很少,会唱的更是寥寥无几。
但是,如果深入调查,便会发现中学生对客家山歌其实并非毫无兴趣,他们与客家山歌绝缘的原因很多,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从本质上说,他们是热爱家乡文化生活的,对客家山歌只是缺少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作为音乐教师,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接近乡土音乐和乡土文化的平台。
二、在音乐课堂整合客家山歌资源的尝试
基于对客家山歌的特征及现状的分析,在认真整理客家山歌资源,汲取客家山歌的有效养分的基础上,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有步骤地将客家山歌资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之中。
(一)以社会资源为依托,激发兴趣
客家山歌资源在民间,要真正充分利用客家山歌资源,将山歌引入课堂,就必须依托社会资源,做好山歌进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将客家山歌的搜集者和传承人请进校园,让他们讲述现身说法,表演示范,普及客家山歌知识,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客家山歌启蒙式的教育。利用县文化馆编排的客家山歌歌舞视频,增加学生对客家山歌感性的认识。
其次,组织客家山歌采风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民间采风,然后汇总,汇编出《宁化客家山歌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功能。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到民间采风,除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准备,让学生重拾“客家情”,激发对客家山歌的兴趣,从而为学唱歌曲,甚至是发展的传承客家山歌奠定基础。
最后,展示学生搜集成果,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经过编排配乐客家山歌;利用校园宣传栏普及客家山歌的常识;利用校报刊登学生搜集整理的客家山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来扩大客家山歌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唱响校园
在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客家山歌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之后,就可以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了。客家山歌进课堂的形式不拘一格,时间不在长短,内容不限多少,利用一切合理的机会,或者作为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作为一堂课前的“开胃菜”,或者作为课内知识的延伸,点面结合,整散相济,如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的最初阶段,设计完整的一堂客家山歌课。这堂课目的在于开锣鸣道,让学生真正走进客家山歌的世界。首先,精选山歌曲目。既要选择经典的传统客家山歌曲目,比如《乡里间》、《韭菜开花》、《对面的桐子开白花》、《新打梭镖》等,也要选取《客家人爱喝客家酒》、《客家侬情》、《客家妹》、《我是客家人》等具有浓郁客家山歌风情的创作歌曲。其次,合理使用选取的山歌资源。对于选取的众多山歌曲目,重在欣赏,通过各种形式的山歌曲目,如《梦中石壁》、《酒坊娘子》、《青山绿水谣》、《客家侬情》,对比欣赏经典曲目与改版曲目,让学生初步认识客家山歌的特点和风格。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教唱《韭菜开花》、《对面桐子开白花》、《锁歌》、《放牛歌》、《十同姐》等经典歌曲。做到全面了解,重点突出。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收集整理好一些最新创作的客家山歌对唱、舞蹈、歌舞剧及电影影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这老歌。第四,巧妙处理山歌唱法。客家山歌一般短小精悍,内容简朴,并且距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演唱形式上做些文章。比如《韭菜开花》,既可以用普通话唱,也可以用客家方言唱,比较两种语言在音韵上的区别。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表演唱。客家山歌本有“驳唱”的形式,相当于“歌曲接龙”,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第五,可以原本根据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比如《青山绿水谣》本就有现成的舞蹈相配,可以让学生模仿其中精彩的几个片段。《新打梭镖》这首歌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翻身农民用梭镖保卫家园的战斗生活,可以让学生编一个简短的场景剧。通过这样一堂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活动热闹的山歌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客家山歌的魅力。
除了完整的客家山歌课外,更为便捷和可操作的方式是在日常音乐课堂中零散的渗透客家山歌的元素。比如,七八年级《神州音韵》单元教学中,可以将客家山歌与祖国其他地区的民歌进行比较教学。比如七年级下《神州音韵(一)》中《包楞调》、《神州音韵(二)》中《凤阳花鼓》衬词的使用、句尾下滑音这些特点与客家山歌的《你不会唱歌不要声》非常相似,可以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这种渗透式的方式不但可以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而且可以拓展音乐课堂的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以比赛活动为舞台,展示自我
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并不仅仅狭义地在课堂上教唱客家山歌或者渗透客家山歌的元素,而应该是课内课外全方位的介入。课堂教唱只是起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而客家山歌要扎实走入音乐课的视界,还需要借助一些自我展示的舞台。比如指导进行客家山歌小论文撰写,或者利用客家山歌编排舞蹈,通过这些有创造性的二度创作,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客家山歌的魅力。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筹备与酝酿之后,学校举办了“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山歌”的赛歌会。共数十位学生参与山歌比赛,他们对所选的山歌曲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处理,使山歌在表演形式和唱法上呈现出时代的气息。同时活动组委会还邀请了县文化馆的客家山歌方面的专家、客家山歌的传承人以及民间原生态的山歌歌者来进行表演。现场既有比赛的竞争,又有台上台下互动的热烈,还有民间歌者诙谐的表演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了自我的风采,体会到山歌带来的乐趣。
三、收获与思考
在进行整合客家山歌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尝试之初,笔者曾怀有一些担心,怕学生对客家山歌缺乏兴趣,弄巧成拙,走进失败的死胡同。实践证明我们的担心是过虑了。在县有关文化部门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尝试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主要体现在:1.学生树立起了客家山歌的乡土音乐意识,了解了客家山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学唱客家山歌增强了对客家先民刻苦耐劳、刚强弘毅、劬勤创业、团结奋斗之精神的理解。2.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将乡土音乐引入课堂,拓展音乐课程资源,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理念的。3.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无论是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赛歌会上,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努力和精神。正是他们的参与,赋予了客家山歌这一古老山歌艺术形式年轻的气息和生命。
当然,客家山歌无论在传承还是在引入课堂的尝试中,都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客家山歌本身需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有新的歌曲与新的形式出现,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而不能仅仅依靠保存的努力来赖以生存。省音乐家协会“石壁新韵”采风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汲取古老艺术的养分,创作新时代的歌曲,如同老树发新枝,蔚为奇观。其次,客家山歌的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应给予反响,而学校则扎实引导。第三,学校校本课程应该常态化。课题研究岁暂告一段落,但耗费时间精力整理的校本课程资源不能搁置,必须不断充实,不断坚持,使之常态化,俾使收得长久之功效。
总之,整合客家山歌资源,丰富音乐课堂内涵的尝试虽然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思路上不断改进,方法上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让客家山歌走进音乐课堂。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传承客家历史文化 开发地域资源——宁化城东中学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子课题名称:《唱响客家山歌,传承客家文化》,项目编号: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