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

2015-03-20 21:05郭昕
艺术评鉴 2015年3期
关键词:锣鼓非遗申报

郭昕

辽宁鼓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辽宁省

辽宁鼓乐是流行于辽宁全省的汉族民俗音乐,在辽南海城、牛庄、南台、鞍山、沈阳等地发展得最为兴盛。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从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的古代鼓吹演奏图便能窥知一二。

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子、戏曲唱腔、民歌和器乐曲牌等。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辽宁鼓乐的曲目有在演奏中,乐手常在曲调的结尾处进行自由发挥,情绪热烈,技巧性强。辽宁鼓乐常用曲目有《工尺上》、《梅花调》、《上菜曲》、《句句双》、《桂枝花》。辽宁鼓乐有着自己的传承谱系,它以民俗为依托,以家族班社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祖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江南丝竹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

江南丝竹是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在合奏时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汉族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江南丝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嵊州吹打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浙江省嵊州市

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与之相配套的民间音乐《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层出不穷。到明代中叶,从事吹打乐的演奏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演奏宗教乐曲为职业的乐师班、道士班,有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班、堂、社”等组织,逢有婚丧喜庆、丧葬祭祀、迎神会及龙灯舞狮等活动,均结班演奏。

嵊州吹打是越剧音乐的基础,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它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嵊州吹打”的主要传统曲目有《大辕门》、《妒花》、《绣球》、《十番》、《五场头》等,也是“浙东锣鼓”的代表性曲目。

舟山锣鼓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浙江省舟山市

舟山锣鼓是浙江省舟山市汉族民间艺术的代表,雏形源于明清时期,其形式系大套复多段吹打乐,采用“将军令”中的“三番锣鼓”旋律,最初没有名称;到清朝末年,主奏乐器别致,鼓点丰富,演奏风格独特,音色、音量对比鲜明,鼓乐声似海浪起伏翻腾,有了新的发展,并在舟山群岛流行;到民国年间渐盛,始称“三番锣鼓”。1949年后,这一民间音乐形式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参与和整理下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乐队中吹、拉、弹、打各项乐器,配制齐全,两大主奏乐器——排鼓、排锣别致新颖,演奏风格独特,音乐、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具备能表达多种情趣的功能。舟山锣鼓乐器配制齐全,其中的两大主奏乐器分别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其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舟山锣鼓》、《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等,均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还有许多曲目被灌制成唱片。

十番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

十番音乐是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集打击乐与吹奏乐为一体。清乾隆初年,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十番音乐的乐队由约十种乐器组成,包括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

2006年,福建省龙岩市参与申报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福建省福州市参与申报的茶亭十番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名称“十番音乐”。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申报的楚州十番锣鼓、江苏省江都市申报的邵伯锣鼓小牌子、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楼塔细十番;浙江省遂昌县申报的遂昌昆曲十番、福建省莆田市申报的黄石慧洋十音、广东省佛山市申报的佛山十番、海南省海口市申报的海南八音器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入选项目名称“十番音乐”。

鲁西南鼓吹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山东省嘉祥县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山东省汉族民间器乐,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一江风》、《朝天子》、《到春来》、《叠断桥》、《采茶儿》之类,可以推断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当地流传。

鲁西南鼓吹乐的乐队组合灵活多样,主要使用的乐器是管乐器、打击乐器两类。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把攥子、大号;打击乐器有小钹、梆子、钹子、云锣、小锣、乐鼓。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大笛绞》、《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锁南枝》、《滚绣球》等。

2008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申报的鲁西南鼓吹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10年,山东省巨野县、单县申报的鲁西南鼓吹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板头曲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南省南阳市

板头曲是我国汉族传统器乐弦索乐的一种,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开封、信阳、洛阳等广大地区。它被称为是中国汉族民族音乐的“根本”,起源可追溯至宋朝,与福建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并称为我国四大曲种,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稀有乐种。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汉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其演奏常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配以手板、月琴、软弓京胡、二胡、洞箫及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员少时,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还有一种独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筝等。板头曲分为慢板和快板两种。慢板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快板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板头曲的传统代表曲目主要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等。

宜昌丝竹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丝竹是用丝弦和竹管演奏的流行于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据初步考证,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般在“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在当地汉族民间长期用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演奏效果细腻、婉转、吉祥、典雅。现存乐曲六十余首,常见曲目有《水龙吟》、《戏球》、《小起堂》、《小开门》、《客丧》等。

枝江民间吹打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湖北省枝江市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活跃于湖北省枝江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艺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按其乐器演奏运用分为粗乐(武场)和细乐(文场)两种。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细乐,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并汲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东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如今则专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

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世界各地。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典型代表曲目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平湖秋月》、《龙飞凤舞》、《汉宫秋月》等等。

潮州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省粤东地区各类汉族民间器乐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广场乐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潮州花音锣鼓、潮州八音锣鼓;室内乐后者包括笛套古乐、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等。

广东汉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广东省大埔县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为了正本清源,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东汉乐保存着六百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优秀传统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

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接龙吹打乐系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有了很大发挥发展。接龙吹打曲目丰富、乐班乐手众多、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同步发展的接龙吹打乐在巴渝吹打中独树一帜,颇具特色。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有乐曲983首。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水龙吟】、【南锣】、【六幺令】、【风入松】等。

万盛区金桥吹打乐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吹打乐种,它产生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时期的传承中,金桥吹打形成了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类等类别。金桥吹打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等特点,包括【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叶吹奏、口哨等演奏技艺,曲目达一千余首。

梁平癞子锣鼓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重庆市梁平县

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

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的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干癞子”、“重葫芦”、“南山网”等。其中十八癞子的主要曲目有《老癞子》、《佬癞子》、《花癞子》等。头与尾常用的曲目有《金银灯》、《战灵芝》、《急尾子》。在演奏过程中,一口气要打十八个段子,分别由三个段子组成一组,共六组。每组必有马锣开头的段子、钹开头的段子和大锣开头的段子。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包括“金银灯”、“金银花”、“红绣鞋”等上百种锣鼓引子。梁平癞子锣鼓的乐器有二鼓、马锣、钹、大锣、钩锣、镲子六种,乐队由五人组成,打马锣者兼打钩锣。梁平癞子锣鼓具有声音洪亮、气氛热烈、音韵起翘、耐人寻味等特点,常在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土家族打溜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68个乡镇。

土家族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土家人的婚嫁、寿诞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现存的土家族溜子曲牌约有100个,其内容可分为绘声、绘神、绘意三大类。绘声类如《鲤鱼漂滩》、《雁儿拍翅》等,绘神类如《小纺车》、《闹年关》等,绘意类《四季发财》、《观音坐莲》等曲牌,此外还有《安庆》、《迎风》、《八哥洗澡》、《画眉跳杆》、《双龙出洞》、《燕排翅》、《古树盘根》、《扭插秧》等数十首代表性传统曲目。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

河北鼓吹乐(抚宁鼓吹乐/永年鼓吹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永年鼓吹乐在河北冀东南鼓吹乐中最具代表性,是河北省最有影响的民间器乐曲种之一。传说隋末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建都称王时,军中和民间就已有吹打乐。明中叶以后,鼓吹乐日渐成熟、繁盛。清光绪年间编制的《永年县志(风俗志)》中记载,民间婚葬祭礼时大量使用,代代相传不替。20世纪70年代前,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中,鼓吹乐这种艺术仍然十分兴旺。永年鼓吹乐演奏方式多样,主要有吹奏乐、打击乐和咔戏三种。它曲目丰富,包括杂牌曲、套曲和吹咔曲三种,现有曲目二百余首,曲牌五十余种,很多曲目为永年所独有。其演奏风格粗犷热烈,欢快活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常见曲目有《一枝花》、《太行情》、《小放驴》、《大登殿》、《抬花轿》、《大放驴》等。永年鼓吹乐主要以家族方式传承,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五大家族流派。永年鼓吹乐是河北省极具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形式,是研究学习我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其传统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对我国当代民族吹奏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抚宁鼓吹乐曲目众多,素有“牌子十四套,小曲赛牛毛”之说。现存乐曲有秧歌曲、大牌子曲、汉吹曲、花吹曲、杂曲等五大类共两百余首。常用曲目有《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小磨房》、《绣红灯》、《老官调子》等。抚宁鼓吹乐乐器形制十分独特,不同形制的各类唢呐是其主奏乐器,此外还有用于咔戏的“咔碗”、花吹中用的“口琴”及其他多种常用乐器。抚宁鼓吹乐演奏方式多样,技巧独特,有线上、加花、成字、花舌、颤指、三强音、变色等方式,更有用三节唢呐演奏的“拔三节”及“别把”、“串吹”等,吹奏与形体动作表演有机地结合,演奏风格粗犷有力,活泼风趣,热烈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历来深受群众欢迎。

晋南威风锣鼓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山西省临汾市

晋南威风锣鼓是山西省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霍州、洪洞、汾西、襄汾、曲沃、浮山等地流传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霍州更是威风锣鼓之乡,霍州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威风锣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绛州鼓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山西省新绛县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据传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也曰:“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

上党八音会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汉族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于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它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唐时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八音会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民间音乐自发的群众组织形式,它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是一支无偿服务的乐队,起着相互帮忙和助兴的作用,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打击乐为“武场”,所用乐器有老鼓、板鼓、挂板、大锣、大钗、小钗、马锣、勾勾;吹管弦乐为“文场”,所用乐器有唢呐、小嗨、笙、竹笛、胡胡、二把、巨琴等。吹打为主弦乐为辅,文武皆备,配合默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乐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

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高洛/高桥/胜芳音乐会)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等和奏,故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类乐器外,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铛铛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各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祭祀、礼仪、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2006年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村的“屈家营音乐会”为民间笙管乐,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它既有北方音乐的古朴粗犷,又兼备南方音乐的婉转清幽,主要用于祭祀和丧礼仪式,有管、笛、笙、云锣等传统乐器,“工尺”方式记谱,传承至今。屈家营音乐的乐队编制固定,24名乐手演奏为“满棚”音乐,12名乐手演奏为“半棚”音乐。现存《玉芙蓉》等十三支套曲、《金字经》等七支大板曲、《五圣佛》等二十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高洛村的“高洛音乐会”是一个传承很久的民间乐种。高洛音乐会有一条“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不准走样”的会规,因此,尽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高洛音乐会仍保留着“奏、打、舞、唱”的遗风。

河北省霸州市的“高桥音乐会”乐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间吹打乐的原始风貌,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曲子为高桥音乐会所独有。同时,高桥村音乐中蕴含着当地民间音乐的成分,带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对研究佛教音乐与地方民间音乐的交融互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的“胜芳音乐会”是寺院佛教音乐流传民间的产物,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其风格古朴,自创会以来,历经数百年而变异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内容、使用乐器等都有严格定规,鲜有改动。现存三十多支曲牌,最擅长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乐曲,也有俗世风格的村调,雅俗兼具,深受民众喜爱。

2008年6月,由北京市大兴区申报的白庙村音乐会;河北省雄县申报的雄县古乐、河北省固安县申报的小冯村音乐会、河北省霸州市申报的张庄音乐会、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申报的军卢村音乐会、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申报东张务音乐会、河北省任丘市申报南响口梵呗音乐会、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申报的里东庄音乐老会、河北省任丘市申报的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河北省安新县申报的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河北省易县申报东韩村拾幡古乐以及河北省定州市申报的子位吹歌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铜鼓十二调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流传在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

西安鼓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陕西省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西安鼓乐现存的一千一百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与唐代大曲、唐宋燕乐曲、教坊大曲等唐宋音乐同名的曲目,它堪与唐宋大曲相比的庞大结构形式和不容纳明清以来新生乐器的乐队配置,显示出某种原始性特征,反映了西安鼓乐严格继承唐宋音乐的状况。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西安鼓乐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陕西省蓝田县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风格。历史上是专为做佛事、善事、祭祀而奏。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

蓝田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多种曲牌,其记谱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这也是它历史久远的实证。蓝田水会音乐从乐队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文水鈲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山西省文水县

文水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民间乐种,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鈲子。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民间乐种称为“鈲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当地人称为“鈲子”;二是因击打小钹所发出的声音“鈲”而得名。“岳村鈲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

口述材料显示,岳村鈲子原作为当地祈雨仪式音乐流传。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鈲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传承,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经挖掘整理,鈲子音乐现有《雷公闪电》、《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曲目。当地人以“阵”指称子音乐演奏时的队形变化,有“双龙出水”、“二龙戏珠”等流动队形和“方阵”、“菱形阵”等固定阵形,与祈雨内容极为契合。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

智化寺京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北京市

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七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活化石”。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以“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汉族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现存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等。

五台山佛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山西省五台县

五台山佛乐,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内佛教胜地五台山寺庙中长期流传的传统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五台山佛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称为“小曲”,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五台山佛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而且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

千山寺庙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辽宁省鞍山市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0公里,是佛、道两教胜地,故千山寺庙音乐分为佛乐和道乐两种。

千山的佛教音乐是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汉族宗教音乐。它不断汲取汉族民间音乐的营养,并从印度梵乐等宗教音乐中摄取艺术精华,到金元和明清时期,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千山的佛教音乐分诵经和器乐两个部分。传统的诵经音调属于北方韵,千山佛教北方韵原不是千山独有,但是由于它地处东北,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自然受到东北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音乐个性。器乐曲主要是笙管乐,其曲牌多与辽南汉族民间流传的笙管曲相同,目前仅有几个居士尚能演奏,曲目大部分失传,保留至今的不过20首,如《鸾凤鸣》、《天尊韵》、《三皈依》等。

千山道教采用的是东北新韵,除千山道观外,东北各道观使用的都是东北新韵。东北新韵目前保存基本完整,但有一些长的韵调由于使用得比较少,多数道士已不会了,其中一些韵调如今完全无人会念。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江苏省苏州市

以玄妙观道教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属于正一派道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它继承了古代音乐的传统,吸取了庙堂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地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活动十分繁盛。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书和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妙乐》至今仍是玄妙观道教音乐的规范。苏州曾涌现了不少著名乐师,他们或精于音律、善于编曲,或乐器演奏技艺精湛,或在经韵吟唱方面造诣深厚,在道乐界具有很大影响。清末民初,苏州道教趋于衰落,玄妙观的一些宫宇开始出租,部分道士改行谋生,但道教音乐在民众中的影响仍相当广泛和深入。

苏州道教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器乐主要有笛曲、鼓段和由两者连缀而成的套曲,演奏方式有“坐奏”、“行乐”等。声乐为道教的经韵,有旋律的为“韵腔”,包括“赞”、“颂”、“偈”、“诰”、“咒”、“符”等诸种形式。苏州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结构完整、对比强烈、表现力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

武当山宫观道乐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歌、舞、乐一体的表演形式,依体裁形式可分为“韵腔”和“牌子”两大类。根据演奏场合、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将“韵腔”分为“阳调”、“阴调”两类;“牌子”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类。常见器乐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诵曲牌有【普供养】、【斗老赞】、【王母赞】等。

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始建五龙祠,自此以后,道教的正一、全真等教派先后来山开宗布道,历代高道名师也相继在此隐居修炼,长期的宗教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资料。武当山宫观道乐既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牌子俱全,是道乐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武当山宫观中的“玄门日诵早晚课”、“祖师表”、“萨祖铁罐施食祭炼科范”等全套科仪音乐均得到及时传承,妥善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武当山宫观道乐古老纯真的曲调是其他任何音乐所不可替代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民族音乐学科,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南音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这种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现存传统代表曲目的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等曲目广为流传。

泉州北管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清光绪初年,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随着海上运输船只、南下盐兵、淮河难民等进入泉州市泉港区,逐渐形成泉州北管音乐,一直传承至今。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谱即器乐曲。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谱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歌词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居多,演唱采用湖广话,在曲的前奏部分和乐句、乐段结束处演唱者常是边唱边执打击乐器伴奏,给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气。演唱中常出现提高八度的状况,同时还借鉴莆仙音乐、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使歌声高亢有力、悠扬柔婉。谱演奏时一般不用锣鼓,只用板或木鱼鼓打强拍。以多首曲牌联缀的形式较为常见,也有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的曲式。乐队沿用江南丝竹乐器,参用闽南、莆仙音乐的乐器,主奏乐器为京胡、笛子,另有月琴、三弦、双清等特色乐器。泉州北管代表性曲牌有【四大景】、【采莲】、【采桑】、【玉美人】、【红绣鞋】、【出汉关】、【打花鼓】等,谱【六串】、【草琴】、【广东串】、【苏州串】、【花六板】、【三板】、【将军令】、【太平歌】、【平板】、【行板】、【八板头】、【大八板】、【江南大八板】等。泉州北管的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具有遒劲、朴实的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

老河口丝弦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襄阳市的汉族民间音乐。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丝弦乐就在原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流传。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又称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老河口丝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老河口丝弦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汉族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在老河口除保留有著名的丝弦乐曲“三思”,即《思乡》、《思春》、《思情》外,还有《高山流水》、《打雁》、《赏秋》、《小乔哭周》、《闺中怨》、《陈杏之落院》、《陈杏之和番》等20余首曲目。以上曲目均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收录。

笙管乐(复州双管乐、建平十王会、超化吹歌)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辽宁省瓦房店市、建平县;河南省新密市

复州双管乐是流行于辽宁省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据史料记载,复州双管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传到复州,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复州双管乐刚柔相济,它的音色既有粗犷、豪放、高亢的一面,又有深沉、委婉、细腻、柔美的一面,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它吸收了西洋管乐中的一些演奏方法,其独特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是其它乐器所不具备的。

十王会又称双会、经会,目前仅存于建平县和赤峰内蒙古个别村落,据考证与女真人的鼓笛及辽宋以来的清乐、散乐、马后乐有着渊源关系。建平十王会主要用于汉族民间婚丧喜庆活动。所用乐器有笛、鼓、笙、管、及打击乐器。建平十王会虽然与辽宁省流传的笙管乐在形式上比较接近,但是,从其传承、曲目以及使用乐器情况看,十王会更为古老。它是明中期以前的十番乐遗存。也是现今鼓乐中笙管乐的前身。

河南省新密市申报的超化吹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汉族吹奏乐演奏形式,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据史书记载,超化寺吹歌源于4000多年前,兴于1500多年前超化吹歌的南北朝宫廷,曲谱记录方式世界独一无二,以竹管为主演奏。千年来演奏者以口述传承。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参拜,将吹歌传授给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的僧人传给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

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杨家庄永音/刘园祥音法鼓)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天津市河西区、北辰区

津门法鼓是天津市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法鼓是天津市汉族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起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

天津法鼓表演使用的乐器有鼓、钹、铙、铛、铬共5种打击乐器。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场地的“坐敲”,一种为边走边奏的“行会”。乐曲由若干不同的曲牌(鼓套子)连缀而成。每奏一套,需半个小时左右,其曲牌有《相子》、《阴阳鱼》、《龙戏珠》等30多个。其中被广为演奏的是《对联》、《绣球》、《叫门》、《富贵图》和《上擂》等。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和刘园祥音法鼓名列其中。

锣鼓艺术(汉沽飞镲、常山战鼓、太原锣鼓、泗泾十锦细锣鼓、大铜器、开封盘鼓、宜昌堂调、韩城行鼓)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天津市汉沽区;河北省正定县;山西省太原市;上海市松江区;河南省西平县、郏县、开封市、湖北省宜昌市,陕西省韩城市

天津市汉沽区申报的汉沽飞镲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 、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解放前养船人家都有“飞镲”的道具。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申报的常山战鼓”队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

太原锣鼓反映出山西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太原锣鼓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入胜。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其艺术特色主要是锣鼓,一个乐手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以短锣鼓点板后,就能拿起丝竹来演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在乐器运用上,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点板着落处不同,从而能敲出不同的音色、音质。锣梗、鼓梗的敲头,通常用木质较重的材料,这样发出的声响短促而沉闷,符合十锦细锣鼓节奏感鲜明的特点。特别与众不同的十锣梗的敲头可以勒上脱下,演奏时用槌赶头敲奏,音质效果别具一格。

河南省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郏县铜器始于三国时期,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了铜制器皿,并创作出了以各个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 【五虎下西川】等。此后传入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民族民间艺术之珍品,是我国北方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

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演奏所用的大扁鼓属低音鼓,所用的镲也多为大镲。当几十面鼓,几十副镲在一起敲响时,气势十分宏大,远听象惊雷,近听如万炮轰鸣,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惊天动地之威。加之鼓点复杂多变、节奏强烈,表演热烈、粗犷豪收,具有一种近于原始、粗放、拙朴的艺术风格。同时,变幻莫测的鼓点和整齐而清晰的演奏,又使之带有一种细腻的,成熟的韵味。开封盘鼓这种融粗放与细腻、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它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人以极强烈的、震憾人心的感染力。这正是开封盘鼓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深深地扎根在开封民间、久盛不衰的原因。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湖北宜昌堂调分布在宜昌的广大地域,尤以长阳、五峰、宜都三县市土家堂调、汉族秭归杨林堂鼓和兴山、夷陵区、枝江的菜调等最具代表性。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节庆和其它民俗活动。宜昌堂调源远流长,除《楚辞》有记载外,长阳和枝江出土的东汉和宋代文物均有佐证。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当地戏班又散居民间传艺,宜昌堂调将戏曲中的人声改为唢呐,京胡等乐器伴奏变成了吹打乐曲,尤其不断地吸收民间歌舞音乐而使堂调更加丰富。

陕西韩城行鼓历史悠久,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赏韩城行鼓的表演,你仍能感受到这种气氛: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维吾尔族鼓吹乐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鼓吹乐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最早源自阿拉伯,后传入西域。西迁伊犁的维吾尔族在继承了原有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历经600多年,兼容并蓄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十二套鼓吹乐,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鼓吹乐乐队常由一支苏乃依、三对纳格拉和一只冬巴克组成,亦可加用若干支卡娜依和若干面达普,人数不固定,其中苏乃依和纳格拉为必不可少的主奏乐器。

洞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四川省梓潼县、云南省通海县

洞经音乐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器乐乐种,起源于宋代的四川省,现流行于四川省,云南汉族地区和丽江、楚雄等纳西族、彝族地区,源于古代中原的道教丝竹乐。历史悠久,汉族地区所用乐器分文、武,乐队庞大,乐曲风格优美、朴实、典雅。它以谈演道教经文《文昌大洞仙经》得名,道教经书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分别是道教三清尊神传下,所以道教经书称为洞经,演奏唱颂经书中诗赞的音乐,故称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包括了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称为“经腔”,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一种是用丝竹乐队伴奏,其曲调悠扬委婉,节奏徐缓;一种是用吹打乐队伴奏,其曲调有的欢快热烈,有的气势雄伟,多用于开经或收经之时。洞经音乐的器乐部分称为曲牌。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组合,分为大乐曲牌、组合曲牌、锣(鼓)经曲牌3类。洞经音乐的曲调十分丰富,每一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40~100余首不等。由于历史悠久,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曲牌”的来源,据初步查证,其名称有的来自唐诗宋词,如: 【浪淘沙】、【小桃红】、【朝天子】等;有的见于南北曲,如:【柳摇金】、【山坡羊】、【雁儿落】等,其他大量的是明清的时调小曲,如【南清宫】、【将军令】、【闹元宵】等,其他一部分也散见于各种戏曲剧种的曲牌曲目之中,总计不下数百首。

黎族竹木器乐

时间:2008年(第二批)

申报地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黎族竹木器乐是祖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哔哒等竹木乐器,有璀璨的民族特色,不但在国内堪称一绝,在国际的乐器上都是罕见的。而竹木器乐曲更为丰富,音乐色彩独具一格,鼻箫声轻委婉,口弓声细缠绵,唎咧音清高亢,口拜声悠扬嘹亮,洞勺声沉宽厚,哔哒声脆致远,配声美音清的琴弦和声宏厚重的独木鼓、铿锵悦耳的叮咚,演化出一首首美轮美奂的乐曲。竹木器乐曲蕴涵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溶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为黎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弦索乐(菏泽弦索乐)

时间:2010年(第三批)

申报地区:山东省菏泽市

是山东省鲁西南地区著名的汉族民间音乐,流行于菏泽和菏泽周边地区。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在菏泽弦索乐是民间艺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庙会、逢年过节或是冬闲时期,在寺庙、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

菏泽弦索乐有古曲十大套袁每一套均是野八板的套曲形式。艺人们称其为碰八板。又因其每个曲子的八个乐句各有八板,全曲另加四板的结构形式。而被称为野六十八板,碰八板,所使用的乐器构成不同的声部。这些声部的旋律都是由母曲叶八板,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野碰冶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菏泽弦索乐旋律优雅柔美,和声浑厚动听。既有古色古香的风格,又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纳西族白沙细乐

时间:2010年(第三批)

申报地区: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细乐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

相传白沙细乐有10个调,现存7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抗磋》。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等。

猜你喜欢
锣鼓非遗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邵伯锣鼓小牌子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