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2015-03-20 03:15冯玉芳段妮刘彩兴温琳孟国尧冯来会
精准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频数性生活显著性

冯玉芳,段妮,刘彩兴,温琳,孟国尧,冯来会

(1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4; 2 郑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冯玉芳1,段妮1,刘彩兴1,温琳1,孟国尧1,冯来会2

(1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4; 2 郑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 了解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 应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及应对方式量表(CSI),对162例初发脑卒中病人(卒中组)和15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生活事件的性质、频数、紧张值及其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卒中组LES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总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17.45~33.93,P<0.05);而正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卒中组CSI退避、幻想、自责不成熟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43~4.52,P<0.05);而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6.42、2.85,P<0.05);合理化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多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成熟的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卒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学,临床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其生物学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较多,但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选用初发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活事件量表(LES)[1]及应对方式量表(CSI)[2]进行调查,探讨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卒中组 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集在青岛市中心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郑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初发脑卒中病人162例,男83例,女79例;年龄50~91岁,平均为(65.08±3.61)岁;其中有脑卒中家族史者23例(14.20%);出血性91例,缺血性71例。入组标准:①有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并经CT和(或)MRI检查证实存在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卒中的标准;②既往无智能障碍及脑卒中发作史;③年龄≥50岁;④病人神志清晰,无语言障碍,无痴呆,能回顾一切往事,能配合调查;⑤无严重的心、肝、肾、肺、神经系统(包括癫痫、脑外伤等)、内分泌代谢系统(如严重的糖尿病等)的急、慢性疾病。

1.1.2对照组 同期收集青岛市社区健康志愿者158例作为对照组,男80例,女78例;年龄50~86岁,平均(64.80±4.26)岁;有脑卒中家族史22例(14.56%)。入组标准:年龄≥50岁,无智力障碍及脑卒中发作史,无严重的心、肝、肾、肺、神经系统、内

分泌代谢系统的急、慢性疾病。

两组性别、年龄、家族史、健康状况及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方法

应用LES[1]及CSI[2]对两组进行生活事件的性质、频数、紧张值及其应对方式调查。LES用以测评环境遭遇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程度,计算1年内实际经历的生活事件的性质、频数及紧张值(卒中组计算卒中发生前1年内实际经历的生活事件),再予评分。CSI包含62个项目,分6个维度,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卒中组在卒中发生后2个月内调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由病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填写调查内容。对照组由受试者本人填写调查内容。

1.3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两组LES测评结果比较

卒中组病人在病前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总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17.45~33.93,P<0.05);而两组正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CSI测评结果比较

卒中组CSI中的退避、幻想、自责不成熟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4.52,P<0.05);而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2、2.85,P<0.05)。合理化因子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生活事件频数及其紧张值比较

表2 两组CSI评分比较

3 讨 论

3.1生活事件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多者脑卒中发病率增高,二者呈正相关[4-5]。本文研究结果亦显示,卒中组病前遇到的总生活事件频数及其紧张值、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其紧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卒中组病前遇到的正性生活事件频数及其紧张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病前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正性生活事件的应激对脑卒中发病无明显影响。这与有关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4-7]。生活事件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机制为:①心理应激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脑卒中发生[4,8];②负性生活事件应激能使病人产生负性情绪反应,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压不稳定,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导致脑卒中[6]。因此,应该加强心理卫生宣教工作,对遭遇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的中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应予高度重视,及时给予生活帮助和心理支持,必要时到专科机构进行早期心理干预。

3.2应对方式对脑卒中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卒中组CSI中退避、幻想、自责不成熟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合理化因子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卒中组病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采用“退避、幻想、自责”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类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而“退避、幻想、自责”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易造成情绪和行为的不稳定,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解决问题、求助”这类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易保持情绪和行为的稳定,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为: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也各不同,这些差异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最终可能影响其生理反应,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如A型行为特征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已有许多报道[4-10],多数学者认同这种行为特征是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的,如果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或改善,易发生脑卒中。A型行为的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和脑皮质功能失调,诱发脑卒中发生[4]。

综上所述,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多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成熟的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活事件本身不能直接致病,个人对生活事件的认知水平,不同应付方式及家庭、社会支持程度在脑卒中发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1]。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比如改变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提高对生活事件的认知水平,促进家庭、社会及时地提供心理支持,有积极的意义。

[1]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36-38.

[2] 王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2(增刊):109-115.

[3] 周晓彬.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47(6):504-506.

[4] 许春奇,钟平,王辉,等. 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进一步分析[J]. 安徽医药, 2010,14(5):570-571.

[5] FILIPPI A, BIGNAMINI A A, SESSA E, et al.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Italy: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family practice[J]. Stroke, 2003,34(4):1010-1014.

[6] 余存,徐金华. 脑卒中患者病前应激性生活事件行为特征的研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4(2):124.

[7] 唐江萍,邹文华,王民主. 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社会心理因素和负性情绪的对照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 2006,18(11):429-430,432.

[8] 冯玉芳,段妮,刘彩兴,等. 心理健康状况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48(6):505-506.

[9] NILSSON F M, KESSING L V.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stroke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a registry study[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4,254(6):387-391.

[10]STAHL J E, FURIE K L, GLEASON S, et al. Strok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a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protocol comp-liant with NINDS recommendations[J]. Radiology, 2003,228(3):659-668.

[11]蒋华英,谢光荣,杨宇.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对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7(4):226-227.

(本文编辑 黄建乡)

THE EFFECT OF LIFE EVENTS AND COPING STYLE ON STROKE ONSET

FENGYufang,DUANNi,LIUCaixing,WENLin,MENGGuoyao,FENGLaihui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 Qingdao 266034, China)

ObjectiveTo comprehend the effect of life events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oke.MethodsLife events scale (LES) and coping style inventory (CSI)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162 patients with primary stroke (stroke group) and 158 healthy volunteers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the nature, frequency and tension values of their life events and their individual coping style.ResultsThe frequency and tension value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the total life events in the strok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L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7.45-33.93,P<0.05),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at of positive lif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immature factor scores including withdrawn, fantasy, and self-accusation in the strok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CSI (t=2.43-4.52,P<0.05). The mature factor scores of problem-solving and asking for help in the strok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6.42,2.85;P<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factor score of ration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Multiple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immature coping style are likely to be risk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oke, and mature coping style may have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of the condition.

stroke; life events; coping style; psychology, clinical

2014-06-03;

2014-11-17

青岛市卫生局资助项目(2008-wszd114)

冯玉芳(1965-),女,主任医师。

刘彩兴(1969-),男,硕士,副主任医师。

R743.3

A

1008-0341(2015)02-0176-03

猜你喜欢
频数性生活显著性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性生活有“ 八 忌 ”
美满性生活的秘诀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正常吗
频数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