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省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二中 杜 媛
全社会都在呼吁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语文课改的必出之路。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寓德于教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悟,通过学习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传承文化,传达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触”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影响,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第一,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介绍西沙群岛,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通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拟人、或比喻、或夸张,读起来格外生动。海参象人一样是“懒洋洋地蠕动”、披甲的大龙虾是“威武”的,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下子使学生“看见了”海参慢慢爬动的状态,大龙虾威武神气的样子。课文还使用了许多美丽的语言,如对西沙群岛景色的描写:“西沙群岛那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优美的语句,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悟着作者表达的情感。课文的末尾两句“他们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第二,说明文同样具备德育教育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同样可以进行德育教育。如《赵州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先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提问: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它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从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就贯穿全文。如文中写赵州桥的“雄伟”在前面加“非常”来修饰;又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言其巧妙。通过对这些描写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赵州桥的特点,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德育教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
一是情感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课文中,第一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清楚的表白出对亲人的思念,质朴地道出了在异地生活、异乡飘零的感受。思乡怀亲之情异地者皆有,尤其是在家人团聚的佳节,对家的回忆已经与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些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切身感受文章中描绘的家人之间真挚感人的情谊。
二是认识渗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这一课,色彩绚丽而又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字里行间洋溢出和谐之美。这是西南边疆的一所小学,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们,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为了好朋友,在学校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样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也满足了语文教学的要求。
第一,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但祖国还有很多这样美丽的地方,你们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吗?同学们可以看看《徐霞客游记》。
这样的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是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通过演讲比赛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