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口译中的文化缺失补偿

2015-03-18 01:21
关键词:译语译员口译

李 新

(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陪同口译中的文化缺失补偿

李 新

(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陪同口译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它是一种及时性、口语性且形式多样化、生活化的口译。陪同口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之间转换,更是双方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口译活动中最主要的障碍,如何有意识的弥补这类文化差异和缺失,是决定译语质量的关键。

陪同口译;文化缺失;补偿

陪同口译是口译服务中的一种,主要包括语导游、购物陪同、旅游口译等游览性质的口译活动,根据场景的不同,可以有会议陪同口译,商务陪同口译,展会陪同口译,会谈陪同口译,旅游陪同口译等多种形式,涉及迎送来宾、行程安排、商务访问、旅游接待、礼宾礼仪、会展会务、休闲娱乐、日常生活等内容,这些口译活动,都要求译员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陪同口译不同于其他形式口译,它是一种即时性、口语性且形式多样化、生活化的口译。正是基于陪同口译的独特特点,决定了其任务的挑战性。口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译者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发挥协调者的作用,不仅应通晓两门语言,更要具有两种语言文化视野并能熟练应用。[1]然而,在口译实践中,对原意的理解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化的了解,也就是说口译的成功与否,与其说是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2]。要翻译好原意,必须建立在对原句的各类意义(如理性意义、感情意义、背景意义、文体意义等)的正确理解之上。

陪同口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是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和语言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别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因此,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并给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障碍。口头翻译转换不可忽视语言符号的文化信息承载——传递功能。意义的转换必须包括语言文化信息所包含的尽可能完整的内容和特色。否则,意义的语际转换必然是不完全的。在陪同口译这种及时性很强的场景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的认知能力欠缺,就不能运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来实现译语与原语表达译语效果的等效。

中西方文化存在极大差异,这既有不同历史文化进程的差异,也由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的原因,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相似的表达方式,又由于文化的不同,在理解上出现天壤之别。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他的对象性活动的客体是原作,要完成翻译的任务,他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对象性活动的任务是将原语从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具体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等。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约束地任意发挥。这就需要将严肃翻译与不负责任的乱译区别了开来。[3]任何文化翻译活动都有自己目的,并且任何译入语方的翻译都是面向自身文化的。具体地说,在整个陪同口译活动中,译员需要对译语进行再创造,需要通过翻译策略的选择,传递出译语预期文化效应。如何在陪同口译中随时有意识的弥补原意与译语的文化差异,使译语更符合语言场景,是出色完成口译任务的保障。

文化缺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活动中,翻译这一文化活动必然包含译者理解原意的主观体验过程和寻找准确的语言对原意的主观体验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这一过程文化信息的缺失常常不可避免。译者必然受到两种语言的文化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有时不得不放弃原文中的某些词汇和表达,对译语进行重新解读和描述,根据听者的接收能力和审美角度,对原意进行修改,更好的满足客人的需求。

下面我们讨论的具体的事例,是从作者自身的陪同口译实践中选取的,可以看到具体的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语与原话的关联,也可以看到译者发挥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可以说,陪同口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之间转换,更是双方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口译活动中最主要的障碍,如何有意识的弥补这类文化差异和缺失,是决定译语质量的关键。因此,译员在陪同口译中,对译语的选择、理解、阐释,本身及体现着译者主动性的正常发挥,体现着译员具备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文化意象不对等的弥补 陪同译员需要随时处理主人和客人理解意象上的差异。主人在介绍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时,译员习惯用“panda”来表达,英美人听后喜欢加上“panda bear”,因为“熊猫”一词本是“猫熊”的误传,国外媒体喜欢用“panda bear”的搭配。因为客人多次用“panda bear”来回应,译员后来也开始用“panda bear”,及时弥补两国文化理解图示的差异。

主人在见到客人时,习惯性的寒暄是“长途旅行,一定很疲乏吧?”如果译员直译为“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客人听后会觉得对方质疑自己的身体素质,所以译员按英美习惯,处理为“you must have had a good journey.”

接待方在介绍下榻的宾馆时,告诉客人宾馆是个“合资企业”,译员很自然的用了joint venture hotel,因为中国的外宣材料习惯将“joint venture”译为“合资企业”所以初次抵达中国,听到这个表达的英美人会想到“合伙冒险”这个意思,译员必须加上“joint-investment project”对方才能理解。

2.文化意象缺失的弥补 译员对所表达的内容不能做到文化意象完全对应时,只能选取接近的意象来补偿。例如,城市立交桥的式样有很多,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可能不专业,说话人用了“spaghetti junction”,“cloverleaf”译员可能不熟悉,只知道“flyover”,只能笼统译成“立交桥”来交差。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处表达中,“quarantine certificate”实际是出境需要的“检疫证书”,译员常常笼统的将它译为“健康证明”。 “是不是轮到你了”就不会译为“Is it your turn?”而是按照英文习惯,在相应的场合的对应表达如“Are you being served?”或者“Are you being attended to?”客人感谢主人定的房间,用了“ a room with a beautiful view”,译员在翻译时,通常会增加,译成“从窗口还可与看到美丽的景色”,让主人听得更明白。有时,译员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弥补译语,当客人说“After a nice hot bath and some sleep, I am much refreshed.” 译员会考虑到主人见到的是一脸倦容的客人,就把“我觉得精神多了”,译成“我觉得疲劳顿时消除了”。

3.适应接待人员用语习惯的弥补手段 译员常常会将中方接待人员的用语习惯作为考虑因素,“I thought it might be wise to stay in.”译员为了适应主人的用语习惯,将“明智的”换为“呆在旅馆里是上策”。而意义更丰富的“and it doesn’t seem to be a promising day tomorrow”,有简约的处理成“明天也不一定是好天”,译给同去的中方人员。试穿服装时,客人用了“I feel seventeenish in it.”为了让售货员能听懂,译员译为“我觉得穿上像个小姑娘”。同样,关于布料质量“I am afraid it won’t wash”译员需要处理成“这个料子不耐洗”,暗指缩水或者褪色。“We find that Chinese stitchery is beautifully patterned and exquisitely embroidered”客人想表达的是对花样和绣工的赞美,译员为了显得客人内行,就译成中方人员习惯的“我们觉得中国的刺绣针脚细腻,绣工精美”。客人表达的是“Maybe it is a good idea to walk along the zigzag coast.”客人的字面意思是“曲曲弯弯的小路”译员照顾中方人员习惯译为了“也许我们沿海边的羊肠小道走过去更好。”客人表达的是“I like those villas, ea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译员为了让中方陪同人员理解到位,根据自己的观察,译成 “我喜欢那些奇形怪状的小别墅,没有一个重样的”。客人自述的是“He took me to the lake area the following day, where I saw elegant peaks, beautiful lakes and exotic rocks.”译员习惯性的使用母语中的搭配,译成“第二天他还带我到湖区去了一趟,那里山清水秀,岩石奇形怪状”,并没有完全紧扣原意。译员熟知中国的酒文化,当客人说“I never touch anything alcoholic. But please don’t let me stop you from having some.” 将这句客套话译成了语意更强烈的“我是滴酒不沾,可别为了我破坏大家的酒兴,你们尽管喝。”来提高现场热烈融洽的气氛。客人在评价食物时用了“hit the spot”,这个词本来是个体育用语,指击中目标,用在食物上指恰到好处,非常可口,译员为了制造气氛,译成 “真过瘾”,“真解馋”。在医院自诉病史时,医生询问客人是否发烧,客人回答“I haven’t got a thermometer, but I feel as if I was burning up.”译员译成“我没体温表,没量过,但我觉得浑身发烫”,主动将原语意中含有的“没量过”译出。医生叮嘱 “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多喝水,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译员译成“Keep warm and do not catch a chill. Drink more boiled water, and light food only”,“boiled water”和“light food”的不完全对应,也显示出译员依据中国大夫的叮嘱,结合英美人的习惯表达而整理译语的加工痕迹。主人讲解球赛时用了“他是个后起之秀,他打了个斜线球”,译员译成“He is an up-and coming young player. Now he strikes a cross ball.”客人听后回答“The other side rushes up with a fish jump”译成“对方鱼跃救球”,把“救球”这个意思补出来了。

4.习语理解图示差异的弥补 陪同口译中常常会遇到容易产生歧义,跨越中英文化理解图示的习语,也需要弥补文化空缺,传递正确的译意。例如,中国人喜欢在介绍景物时用四字成语,这类表达的口译尤其要注意不要去弥补汉语文化意象,例如,“层峦迭嶂” “姹紫嫣红”等,只能用英语中比较接近的表达来替代,分别译为“peaks over peaks” “very beautiful flowers”;而主人介绍交通状况时用“畅行无阻”“车水马龙”也处理为“checkless”“heavy traffic”。而“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如果直译为: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 客人听后,也许很难体会其中意义。如果按照借用美语习语说法,也许更易理解: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意思是:所有好的事情,总有结束的一天。) 在介绍中国人慎言的特点时,用到了“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如果译为:The mouth is the gate of misfortune and evil. 客人听了,恐怕不能完全理解。最好说成:Careless talk leads to trouble. (不小心说话,会带来麻烦);或者借用英语的习惯表达The less said the better. (说的愈少愈好) 。甚至也可以说:Shut the mouth and open the eyes. (闭嘴少说,张眼多看。)。在介绍经济现状,用到“奔小康”时,处理成“Strive to prosper”或者“Strive to become well to do”等等。总之,译员要随时考虑在特定的语境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传递译语时随时弥补这类的文化缺失。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任何一种文化都来自于某种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影响,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出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随时注意文化的差异,随时弥补文化的缺失,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文化缺失,这就必然要求译者留心去增补,在英语和汉语间进行适当的形象转换,才能够使双方的沟通更及时、交往更有效。

[1]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66.

[2] 俞佳乐,许钧.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兼评《翻译文化史论》[J].中国翻译,2004,(1).

[3] 查明建,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 (1).

(责任编辑:杜红琴)

The Compens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s in Escort Interpreting

LI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Escort interpreting is a job faced with challenges as it is filled with expressions of promptness, diversity, colloquialism and vividness. And escort interpreting is not just simple switch of language symbols but mostly a form of bilater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nc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 great challenges in escort interpreting. The interpreter’s conscious compens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efaults can decide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interpretation.

escort interpreting; cultural defaults; compensation

2015-06-28

李新,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H315.9

A

1008-2603(2015)04-0110-04

猜你喜欢
译语译员口译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