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迎春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学生课堂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设置认知冲突,因材施教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参与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B-0033-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只有少数固定的学生应和时,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些操作要求只有少数的学生配合时,任何一位教师的内心都非常失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任何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高。我们常说要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小学生更是如此。根据笔者这几年来在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出的经验,学生们对游戏、动画、故事等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数学课的导入部分应创设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迅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记得上次在我校举行的“师徒同课异构”公开课中,我和“徒弟”杨薇同讲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大部分老师会以复习前面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引入新课,我的第一次备课也是这样导入的,但总是觉得太传统、太单调,根本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于是我改变了导入方式,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说说你们有什么兴趣爱好。老师也想与你们分享我的兴趣爱好。”“我爱唱歌和跳舞。”我说:“你们能分成两句话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可以说我爱唱歌,我爱跳舞。”“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这样分配的规律。”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对这节数学课的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自然导入课题。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老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先让学生在第一排摆了5个红色的笑脸,再挨着摆了3个黄色的笑脸。在第二排又摆了同样的颜色和数量的笑脸。然后问学生你们一共摆了多少个笑脸,再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算的,能列个算式吗,这时就会出现两种算法:(5+3)×2或5×2+3×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计算的过程,而且启发了思维,达到了在数学课上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通过对比自然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会对自己的发现感到骄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思考、爱表达的学习习惯。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对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但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我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练习,对全班学生采取分层做练习的方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拓展思维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他们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对后进生,要重点进行基础练习指导,采取先发言、先板演、先辅导、先批改的练习方法。在练习时,我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选做题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在学生做练习时,让能独立完成的尽量自己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就说出困难在哪,能够解答几步。此外,还可以在班里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让学习好的学生在课余辅导水平中下等的学生,并经常检查他们的辅导效果,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全体参与的意识逐渐形成。
总之,我认为教师要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当然,学生的参与也不是盲目的,还要保证参与的质量。既要保证参与积极思维的程度,又要保证参与面,这样,才能保证参与的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参与质量,离创建高效课堂也就越来越近了。
参考文献:
[1]季素月.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数学学习环境的重建[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2]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