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琴
(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1100)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葛琴
(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1100)
本文探讨了互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创设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三是采用教学合一的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互动
互动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H.Mead,1913)提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课堂教学是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即所谓的“课堂互动”。互动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教学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交往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学生在这些教学形式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且,因为老师真正的参与,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了起来,使他们能兴奋地和大家一起唱歌、游戏、表演。通过交往,学生就能尝试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表现。“互动”的前提是要求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关注点由“教”转向“学”,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自觉参与音乐学习。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一个音乐学习的“共同体”,共同达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审美享受的理想境界。
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能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音乐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互动式教学。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在互动的音乐课堂上,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激励他们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如在教学《金色的童年象首歌》这首歌曲时,可先让学生共享童年的故事,把《童年》这首歌曲作为课前音乐来欣赏,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快乐的气氛。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对于孩子们来是说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它是孩子们平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让学生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自然是其乐融融。让学生边玩童年的游戏边感受音乐,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再用歌声的强弱来提示学生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非常带劲,在游戏中巩固了歌曲,可谓是一举两得。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生动的教学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情绪,促进师生间交流、分析、讨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只有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活力,师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才能被激活,课堂才能呈现出特有的价值。
如在教《回声》一课中,我用语言创设意境:一只小鸭子迷路了,它只说它的家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我们帮它找到家好吗?让学生说出小桥、大山、流水并在黑板上画好简笔画。小鸭子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棒!”于是,它游到了桥洞底下,看到这么关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嘎嘎嘎|嘎——‖……这时不知哪儿也有一只小鸭在叫:嘎嘎嘎|嘎——‖……这下小鸭子傻了,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由此导入《回声》的教学,并让学生模仿回声。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上台来表演。看着孩子们积极的态度,我趁热打铁,和全班同学一起模仿回声,并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回声,教学效果特别好。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重视他们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与教师共同学习的乐趣。互动,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精彩!互动,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乐”起来。
[1].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