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锐 姜华 贺云
摘 要:本文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的实践为例,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不断探讨校企深度合作条件下,双融共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并提出在“校企合作、双融共育”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举措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 旅游专业群 校企合作 双融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当前市场竞争形势下,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人才培养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甚至“多赢”的模式。校企合作实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双融共育,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双融”是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基础;“共育”是指人才培养做到校企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校企深度合作。
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旅游专业群构建“校企合作,双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旅游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旅游专业群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即可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唯有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深度合作,才能较好地符合社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必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通过企业反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双融共育是一种“双赢”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但是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与机制相比,我国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构建完整、独立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热情高,但是机制不活、投入不够、后劲不强;旅游企业期望高,但是投入不稳、合作不深、耐心不足,如今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恰恰反映出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亟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开展。
二、旅游专业群构建“校企合作,双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国外发达国家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更早和较完善,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总结,已经形成以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等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供借鉴。
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教学改革精神,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明确指出要“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注重专业群与专业建设,制定了一批激励教师教研科研、社会实践、技术服务、访问访学、成果奖励等制度文件,并付诸了实践,为专业群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学院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办学基础,特别是与而十余家一流的旅游知名企业的协作关系为实践创造了适宜的外部环境。学院旅游专业群自2007年创办涉外旅游专业以来,陆续开办国际邮轮乘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申报前的调研、开设后的实践与建设,尤其是历年在学院组织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调研,与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掌握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构建目标
学院旅游专业群从行业背景、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知名院校旅游专业与有关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共建、资源共享、教材共建、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不断探讨校企深度合作条件下,双融共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在“校企合作,双融共育”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举措。
(二)建设内容
包括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校企合作,双融共育”方面的举措如下。
1.以学院“四方合作理事会”为平台,使企业更多地参与专业建设,设置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并根据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
2.与企业合作的宽度进一步拓展,在课程设置、师资共建、资源共享、教材共建、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共办职业比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逐步实现真正的双融。
3.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不但要“请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双方不断在科研方面找到交汇点。
4.针对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仅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在我院旅游专业群的试点过程中,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职业认识实习—课程内实训—课程实训周强化—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在整班工学交替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可以专业社团、实践项目等为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工学结合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与素养,并尝试以校外实践学时对抵校内理论学时或折合相应社会实践学分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
(三)深入思考
1.建立校企合作、双融共育的长效机制。首要的是打开合作领域,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校逐步认识到要坚持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的合作办学,从培养方式和就业方式入手。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互信的基础,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确立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合作协议,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合作的形式有:企业委培式(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订单式(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吸纳学校毕业生),融合式(行业从招生到录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制订教学大纲、重新开发、组织课程、优化育人模式),还有集团式(以集团的形式把企业、学校协调在一起,由政府出面,统筹一个地区或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统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2.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学校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参与的指导委员会,并以加强校企合作为核心。稳定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一个合作机构,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及可行的建议,而且加强了实质性的合作。在培养模式方面,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班,把提升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
3.推进行业、企业参与的“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在教学组织方面,为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按照立足现实、因材施教、系统培养、提高能力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和应用为目的,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强调理实一体化,以现场实践问题作为任务,组织分析,共同探索解决办法,以剖析实际案例为项目,使学生直接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承担企业派发的外包任务,真实体验和参与生产。在“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
4.理性分析校企互动合作的内在动力。“校企合作、上融共育”的动因来自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需要和共赢。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动力来自六个方面(如下图):
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
总之,通过对旅游专业群“校企合作,双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学院形成特色鲜明、接轨行业的专业体系,使本专业群成为省内外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下一步,专业群要精耕细作,学院提供全方面的指导和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所在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边研究、边建设,边实践、边总结,内强内涵,外塑形象。
参考文献:
[1]姜华,姜锐,黄露.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工学结合实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教资料,013(24).
[2]贺云,姜锐,高金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
[3]吕伟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高教论坛,2009(11).
[4]姜华,杨伟容,姜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文教资料,2014(33).
[5]杨昉.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6]蒋术良.对高职酒店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思考.职教通讯,2010(07).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定向课题“旅游专业群‘校企合作、双融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DXKT-14)、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千帆团队”旅游专业群教研教改团队、国家旅游局2014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课题(编号:TYEPT2014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