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清+黄家星
【摘 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现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用好成语,不仅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说话、写作的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成语呢?我个人认为可以“进餐式成语积累法”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少吃多餐”,使学生容易“消化”和“吸收”,帮助学生在成语的“盛宴“中“品味”成语、积累成语。
【关键词】探寻成语;课堂琢磨;品读成语;课外延伸;采集成语;梳理归类;库存成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汉语言文化中独特、神奇,富有魅力的资源。它的背后蕴藏着精彩深刻的历史,悄悄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寥寥几字,三言两语,却意韵悠长,耐人咀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用的东西。而成语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
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现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用好成语,不仅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说话、写作的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成语呢?我个人认为可以“进餐式成语积累法”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少吃多餐”,使学生容易“消化”和“吸收”,帮助学生在成语的“盛宴“中“品味”成语、积累成语。
一、早点:每天一尝,探寻成语
由于小学阶段的文章中都有不少的成语要求学生积累,若仅按读和背的要求去实施教学,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成读背的要求,甚至是倒背如流了。但是对于个中意思、意蕴,学生却知之甚少,更别提加以运用了。长期这样下去,成语积累就流于形式,难见成效了。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多种方法运用,持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
1. 你猜我学,乐学成语
期初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对喜欢的成语进行“采蜜”。通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学生接触的成语也有一点的量了。老师通过摸底后可以请一些积累得比较好孩子用动作或者讲述一个小故事,然后让大家猜猜,请指导的同学说出答案,然后大家跟他鹦鹉学舌地念。在学生互学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再从旁点拨教导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都对成语这道“美味佳肴”产生极大的兴趣。
2. 人人参与,互学成语
有了小游戏的基础,想到讲台展示的同学越来越多,逮住这个机会。我把全班学生编好顺序,当老师念出哪个序号,那个孩子就出来讲述两个成语的大意让同学们猜,然后带大家正确朗读,并且教同学们以后使用的方法。我把这个环节放在每天早操后的5分钟进行,坚持每人一天积累两个成语,一个月就至少40多个成语积累。在学做小老师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利用已有的积累的基础上又去钻研成语的意思和运用,对成语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孩子为了当好小老师就从课外收集成语,增加了成语的存量,一人增加,全班增加。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就感,更有积极性去完成该项任务。
二、主菜:课堂琢磨,品读成语
实践证明,孩子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对每一个成语进行全面的理解后去运用,而是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成语的再次理解、加以运用与我们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堂整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1. 兴趣导引,感知成语魅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一些寓言故事、历史传奇,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无论哪个孩子,都喜欢读故事。那么我们首先从读成语故事入手,我想,首先让他们接触如《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他们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捕捉时机,巧用成语
学生的大脑中有很多成语,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被激发,被牵引出来。我们就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样的语言场景,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情况下,自然地在大脑中浮现某个成语。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捕捉训练学生的时机,这样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综合交融的、丰富浓郁的。如课堂表现,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可用用成语表示——争先恐后;同学们一起不由自主地回答问题,用成语表示——异口同声或不约而同;有的学生不仅品德好,而且学习各方面都好,用成语表示——德才兼备等,使学生养成学成语用成语的习惯。
3. 引导探究,透视成语情感内涵
课文中有不少成语,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丰富的情感。对此,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凭借成语,联系课文,深入探究,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领悟语言的情感内涵。如《穷人》中的“心惊肉跳”,暗示了事情的特殊背景,突出了桑娜的极端恐惧,反映了桑娜家中的贫寒,凸显了桑娜对丈夫的关心。如果理解这点,对理解桑娜“抱回孩子”表现出的果敢和善良极为重要。为此,我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走进文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在创设的环境渲染下,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演绎,实现了角色转换,走进情境,由“心惊肉跳”揣摩人物心理,从而走进了桑娜的心灵世界,真切而具体地感受到桑娜对丈夫的担忧、对邻居的牵挂、对西蒙两个孩子的关心。endprint
三、晚餐:课外延伸,采集成语
学生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训练已经对成语的积累有了浓厚的兴趣,总想让自己“吸收的养料”能有发挥淋漓尽致的机会。在作文的运用,在课堂的口头展示,这还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同学之间总在展开良性竞争,比比谁积累得更多。
1. 消化文本内涵,摘记成语
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成语储藏量比较大的资料库。对于文本中的成语,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在课外把它摘记下来,并能有选择性地运用,就能更好的把握这些成语的内在涵义。如在《飞夺泸定桥》中有“千钧一发、翻山越岭、心惊胆寒”等。
2. 课余互动,成语积累乐无穷
学生成语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量了,适当开展有趣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同学的成语仓库,帮助同学掌握积累成语的方法,提高同学学习成语的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搞“成语接龙游戏”、办“成语故事会”等。举办成语故事会,不但帮助学生肚子存货——回忆起许多有关历史味道的故事,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能锻炼胆量。多彩的游戏使成语积累变得其乐无穷。
3. 鼓励课外阅读,摘录成语
课外阅读是获取更多成语的好途径。孩子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成语,并把收集到的成语记录到一个小本子上,我让孩子把这个本子叫“采蜜本”。把这个本子当成一个成语仓库。除了让孩子们当“小蜜蜂”在课外书这个大花园里“采蜜”以外,还鼓励他们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把学到的成语也采录在本子上。在学生收集的成语中,有的很难判断出是不是成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注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系统,而是着重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着眼是常用不常用,有没有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所以尽量肯定孩子的收集。
四、反刍消化:梳理归类,库存成语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发现,学生积累越多,运用的时候选择也就越多,这时也容易搞混一些成语的意思,在写作时出现望文生义或者张冠李戴等现象,反而使文章质量大打折扣。在学生的积累到达一定数量之后,我们就要在平时指导学生对成语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 借助语文天地,开展成语大会
根据成语结构分类:反义词构词、近义词构词等类型的成语。利用语文天地把同一形式的成语整理成一类,可以让学生避免混淆不清的现象,更重要是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例如当在文中出现“浩浩荡荡”这个成语时,就让孩子用AABB形式说出同类型的成语:干干净净、熙熙攘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存放在记忆中的成语搜索并快速归类,同时还能从同学的回答中学到其他成语。
2. 联系生活实际,表演成语场景
成语浩如烟海,涵义丰富,有很多成语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一类。有的即使能划成某个类别,但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无法用现有知识来理解和掌握的,如果硬是分成几类,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只能从实用性考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演成语场景来分类。如“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爱不释手、满载而归”等。这样用演诠释成语含义,用经历激起学生对旧知的回顾,以演促悟,以悟导演。
实践证明,巧用心,精设计是最适合小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的方法。“少吃多餐”、“慢咽细嚼”,让我们的学生在成语的大花园里快乐遨游,细细品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