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陈
摘 要:如何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进而了解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视点。在教学此课时,在理念中,不仅仅是理论版,也是“情境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单项灌输,也是自主自悟;在探究中,不仅仅是聚焦课堂,也是课外延伸,必将打造一个厚重、多元、精彩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情境;自主自悟;课外延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料和热量》主要学习有关化石燃料的相关知识,尽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则有诸多迂回、曲折和螺旋上升。如何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进而了解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窃以为,在理念中,不仅仅是理论版,也是“情境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单项灌输,也是自主自悟;在探究中,不仅仅是聚焦课堂,也是课外延伸,必将打造一个厚重、多元、精彩的化学课堂。
一、理念:不仅仅是理论版,也是“情境版”
就《燃料和热量》而言,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的感性认识,仅仅从理论上进行精确阐述是不够的。事实上,只有借助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才能更快地激活学生的经验、印象和思维。在这个意义上,对《燃料和热量》的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版,更需要新颖别致的“情境版”。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实物展示、视频播放都可以大胆一试,只要有利于大面积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都可以向着一个全新的情景化方向而逐层展开,正所谓:“多一些情境,有机会深入;多一些印证,有时间延伸;多一些扩充,有能力探究。”
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步入“兴趣之门”: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燃料的信息,观看网上有关天然气的新闻报道,回顾本地能源变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实物,并追问:“看到这些实物,你想说些什么?”
生1:它们都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
生2:它们在外界条件,如氧气、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燃烧。
生3:想告诉大家,平时生活中注意安全。
生4:想知道煤、塑料等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生活中的图片,并追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至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燃料和能量。
不得不说,生活是化学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引领学生把握化学与生活的丰富关联,尤其是引领学生带着化学的眼光看待丰富多彩的现实,发现更多富有深意的化学内涵,无疑是我们当下化学教学应该特别提倡的一个课改方向。上述设计与现实生活“深情拥抱”,容易激起潜藏在学生思维深处已有的生活经验,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课堂:不仅仅是单项灌输,也是自主自悟
听过几节“燃料和热量”的公开课,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师的理论灌输过多,而学生的参与太少,动手太少,特别是分组实验较少。无论是演示石油加热炼制的过程及主要产品的用途,还是甲烷燃烧实验,都是教师组织下的演示实验。这样的教学固然不出问题,但缺少了学生的亲力亲为,哪能唤醒学生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呢?没有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有残缺,即便获得某些知识也是肤浅的、暂时的,不会成为知识库中长久保留的知识。
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学要尽可能敞开学生的自我视野,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地放权:实验操作权、自主自悟权、课堂对话权、探究延伸权。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枯燥的、机械的、呆板的单项灌注都是比较抵触的,只有放手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解释其中的来龙去脉,知识点才能长久地占据在记忆库中,而学生的思维、情感也能在更广的层面上得以锻炼和提升。
比如,在甲烷的燃烧实验中,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不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学生就不会明白“冷而干燥”是这个实验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亲眼目睹甲烷燃烧时产生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的些许水雾和杯壁上由浑浊变澄清的石灰水,就无法彻底了解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就无法明白“点燃前为什么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等诸多极具内涵的化学问题。同样,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学生的自主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又如,在“煤矿的矿井里常有甲烷逸出,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讨论后,让学生亲自贴安全标志,这样的自主活动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有力举措。
还有更多的细节都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诸如“如何做到使燃料充分燃烧呢”“充分燃烧的优点有哪些”“充分燃烧的缺点有哪些”“炼钢炉炼钢时为什么要不停地鼓入空气”“在篝火燃烧时,木柴为什么不平放在地上,却要架空”“这两种做法对燃料而言有什么好处?对环境来说又有什么帮助”等问题的真相才切切实实“从水面浮出”,而这一切不是学生通过老师的单项灌注而来,而是通过自主自悟而来,因为更具价值——通过自主的方式,与化学对话,与思维对话,与化学精神和品格对话,而这不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所在吗?
三、探究:不仅仅是聚焦课堂,也是课外延伸
“要穿越那些看不见的边界——穿越教室的边界,穿越学校与家长的边界,穿越学校与媒体、社会的边界,这样才能打开课堂。”的确,好的化学学习应该引领孩子们穿越更多个壁垒,去跨过更多个边界,引领学生尽可能地去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和精神疆域。学生的生命场域一旦大面积地拓展,必将有更大的吸纳力,可以学得更多,收获得更多。
就“燃料和热量”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延伸:
1.根据生活知识,试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实
例,比如利用炸药定向爆破拆除楼房,比如生活燃料的做饭、取暖等;比如利用燃料燃烧而进行发电、制陶瓷、冶炼金属和发射火箭等等。
2.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课本上的资料,还可以到图书室或者上网查一些资料,用拟人化手法写一篇科普小论文:《我们化石燃料三兄弟》,向人们介绍化石燃料。
3.调查与研究:煤的加工产品有哪些用途?(可以通过查阅书刊、报纸、上网、实际访问和请教他人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拓宽课外知识。)
4.思考:减少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比如减少煤中的含硫量(使用脱硫煤),工厂废气净化后再排放,汽车尾气净化处理,开发新的清洁燃料及能源,加强环境监测等等。
这样的拓展已不仅仅拘囿于书本和课堂,而是扩展至课外,
延伸于生活。这样的课堂让师生看到了教学的更多可能,意识到了什么样的资源观念将决定什么样的课堂:既基于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才能让课堂变得大气、厚重、精彩和坚实。事实上,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将眼光聚焦于四面墙壁内的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打开课内外的壁垒,给予学生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印证空间,才能逐步引领学生走上一条激活学生思维深处海量的生活经验的探究之路。初中化学教学中,尤其需要这样的探究。但愿,化学老师能够率先走上这样的延伸之路,并且引领学生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教育,应该按图索骥吗[J].教学月刊,2016(1/2):96.
[2]陈俊一.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