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2015-02-06 21:13冷华超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高年级新课程

冷华超

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理解、积累书面语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听、说、读、写四项训练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于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极其个性化的行为,所以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初步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阅读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作为教师应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与阅读教学内容相结合,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探究、总结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让阅读教学产生一个质的变化。

一、新课标中对高年级段阅读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提前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所以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高年级学生经过中年级的训练后,课堂中需要边读边思考的段落一般都能自觉采用默读形式,并且默读的速度在不断提高。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来说,高年级段的课文中的词语不单独拎出来解释,而是放在课文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或者通过词语辨析来品味词语的准确含义、用词的精当。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逐步渗透文章表达顺序和写作方法的指导,能以一篇课文作为范例来指导学生的习作。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阅读教学模式初步探索

1.做好新课导入。首先,导入要有趣味性。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性态度。新课导入的内容或方式有趣味性,能诱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能在没有压力状态下认真阅读,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但激发学生兴趣并非只为了引起学生的笑声,更不能消耗学生的精力,趣味性应该能激发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和积极性。新课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设计若有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指向阅读内容的兴趣,既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心态,又能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还能让师生在会心的笑声中默契地沟通交流。新课导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新知识,才会专注地阅读、思考。而智力振奋不仅表现在学习兴趣,更主要体现为思维活跃,而思维的活跃则需要适当的启迪来引发。因此,导入环节要有启发性的设计,表现为教师的导入语言或方式,既能启发学生迅速思考或回忆文本阅读所需的已有经验,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阅读疑问或化解认知冲突的有效方法,促进知识迁移。

其次,新课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首先指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导入,即根据文本内容(新知)设计与之相联结的预备性知识情境(含旧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或通过一定坡度的递进性的谈话或质疑引出对文本新知的学习欲望或阅读期待,从而具体深入阅读探究作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准备。其次指针对学生实际(即学生的年龄段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导入设计既能为学生所感知理解又能为学生愉悦接受,从而促进学生新旧知间的有效迁移。

坚持针对性原则,才能避免因追求形式有趣花俏而转移学生阅读注意力,或过多占用时间导致“喧宾压主”现象发生。教师的针对性设计应不仅能促进学生有目的积极思考,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与以往阅读内容的不同之处,充满新奇的感觉,从而激起阅读新课探求新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求异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令小学生“耳目一新”的启发性奇异信息或活动方式可以刺激学生的感知与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掌握多种导入的方法时,要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与阅读对象选择应用,使学生有新奇感觉和创新精神,因课因生设计新奇、有趣的导入方法来增导入效果。

2.初读感知,读通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在此阶段,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初读全文,做到读的正确,流利,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可采用开火车朗读、小组轮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重点是读准字音,读流利,对情感方面则暂不做要求。在此基础上,人人都去探究,从容的想一想,第一“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比如“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对那一部分最感兴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过多的重视对与错的评判,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就应该给予肯定。第二,“不懂什么?”比如:“课文中有那些新词不懂?课文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这也就是教学中所说的质疑阶段。对于学生在质疑时所提出的问题,有些简单地可以请其他同学即时帮助解答;不便当时解答的,与教学重点相符的,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非重点内容,则可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课下自己解决,正所谓“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

3.精读领悟,读懂课文。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引领他们理解语句意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内涵,激发美好情感,享受审美乐趣,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烁的语感火花。

4.深读积累,读活课文。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还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得益的途径,”而这样一种理想的效果必须是建立在与思维相结合的理解之后的读才能达到。因此上一环节的精读领悟更有意义。在学生对重点句段有所感悟,读出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他们将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以后的写作服务,真正将课文读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小学高年级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