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微博使用与方法

2015-01-30 15:03余秀才
中国出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使用与满足微博

□文│余秀才

融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微博使用与方法

□文│余秀才

[摘 要]以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介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介生态,也对新闻传播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在使用与满足、建构主义与非正式学习等理论基础上,分析美国高校教育中微博使用的成功范例,探索中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微博使用的理论、观念与方法。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传播教育 使用与满足 建构主义 非正式学习

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出现,并在拿到SXSW 大奖(South by Southwest Web Award)后一举成名,成为社交媒介第一平台。[1]在中国,微博主要集中在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平台,其中尤以新浪微博最为著名。作为流行的社交媒介,微博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三点:信息共享、信息获取和友谊交往。微博可以通过网络界面、手机、即时通信工具(IM)和短信服务(SMS)进行写作和阅读,这种便捷参与性简称为A3,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2]由于强大的社交功能,微博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微博也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不多。目前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主要是将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工具,研究其对传统媒介生态产生的冲击与影响,并探索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至于微博对新闻传播教育本身所产生的影响与方法,目前学界关注甚少。本文试图从理论背景与实践应用层面,并借鉴国外微博教育经验,探讨微博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的理论观念与使用方法。

一、新闻传播教育中微博使用的力量支撑

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微博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只是工具和手段那么简单,其应用还具有更深的理论支撑和背景。

1.使用与满足理论

微博作为社交媒介,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工具。这种需求共分为五类:①认知需要,②情感需要,③个人综合需要,④社会综合需要,⑤逃避或缓解压力需要。[3]微博作为教学中介工具,为传授双方的知识与情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沟通与可能。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时代孕育的青年在学习习惯上同以往明显不同。他们的出生伴随着电缆、有线与无线连接,生活中除了互联网一无所知。[4]进入高校后,微博的使用满足了学生知识学习、情感交流以及压力缓解的需要。从教学效果看,以微博为社交工具,有利于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沟通。微博作为教学中介工具,在美国已有成功案例。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商业学院,已经成功将微博、脸谱等新媒介作为知识传播的关键工具。[5]俄亥俄州立大学使用微博、脸谱等作为寻求与学生进行课程互动与信息沟通的社交工具与方法,教学效果良好。他们甚至将所使用的微博网络命名为社交蝴蝶,并为其设计蝴蝶标示。[6]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在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因此,从建构理论看,以主动姿态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应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获得重视。

在以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介出现之前,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引导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维、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手段,此种理论效果在实践检验中大折折扣。微博出现后,以其在参与方面的A3特性,为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沟通呈现了一种联接可能,即基于微博的中介媒介功能,学生的学习可以被看作在学生需要时联接到特定信息点和资料的能力。

3.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习可以分为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两种,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这种学习理念与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微博的兴起为新闻学子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交流空间,也改变了信息在学生中间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者海克与格莱柏(Hicks and Graber )认为同传统的反射与协作谈话相比,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2.0时代或许可以创建一个不同的学习与信息真实。因此,他们鼓励研究这些技术以便让教育者了解如何设计与使用这些新的网络工具用以增强教学实践。[7]在MBA学生的经验证据基础上,美国的杨彼与鲁迪(Yang B and Lu D)两位学者建议非正式学习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它增强了学业成绩。[8]以微博作为知识建构与交流手段,能激发新闻学生非正式学习时的主动性,方便师生互动交流,包括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发现、处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高校传播教育中微博教学的作用与成功范例

微博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欧美发达国家,微博教学早已得到成功运用,具有很多经典案例。

1.微博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美国,微博的主要工具是推特。推特作为一种增强学生学习的方法对课堂设置有重要影响。[9]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中大量使用推特。[10]而且,在美国,很多课程已将推特作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内即时反馈工具,如帕瑞(Parry)发现了13种推特课堂使用方法。[11]

高校新闻传播教学追求开放性与社会性,新闻传播教学明显混杂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方式。教学中微博可便捷网络发布,为师生教学提供以下平台:提出问题和给出观点,资源共享和改变思想,教学与反馈。当然,硬币具有两面,微博媒介自身缺陷也显而易见。但总体看,微博在教学使用中利大于弊。美国学者卡森·鲁(Kassens-Noo)研究认为推特能加强高校教育中课堂之外的行为学习,尽管微博字数限制了思想表达,但它仍然增强了非正式学习中的交流。[12]

2.微博的课堂教学使用

高校课堂教学中,微博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动态思维和多向交流。德克萨斯大学的两位教授在课堂教学中,对微博使用做了很好探索。[13]

斯密斯与冉克恩(Smith and Rankin)是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两位教授,他们在历史课中将微博纳入课堂活动。他们让课程班的所有学生建立起一个集体账号并互粉,然后将课程中每周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正常的课程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推特交流。在推特交流之前,教授会就阅读和问题对学生做一个摸底调查测验,然后还会为学生的讨论主题设定主题标签,从而讨论更加深入和容易。利用推特讨论时,教授使用推特桌面(Tweetdeck)[14]工具将学生的讨论投射在大屏幕上。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微博实验展示了如何使用推特来改进传统讨论形式并促进学生参与其他纯讲座形式的课程。美国学者戴维德·柏瑞(David Parry)认为:微博是他试过的所有方法中最能改变课堂动态的唯一方法。[15]德克萨斯大学中微博教学应用虽然不是发生在新闻传播课程,但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却极具现实探索意义。

3.微博课外教学使用

高校教育中,微博的优势包括教学及时反馈和过程记录。这种应用主要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首先,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对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成果建立账户用以交流;其次,微博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活动进行实时指导与反应。美国学者艾伯纳(Ebner)等以美国应用科技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为例,研究了高校教育中微博在增强面向过程学习中的作用。[16]

在美国应用科技大学微博教学实验中,实验学生被要求运用开源工具Laconica[17]在限定时期内汇报他们的行为。学生可以共享、收集和讨论给定的讲座任务并直接在线提供他们的想法。虽然不是每周报告行为,但微博提供了一种及时展示学习效果的能力。艾伯纳(Ebner)等研究者的研究指出,实验过程中学生使用微博非常频繁。学生利用微博每天平均发布4.5条微博。这显示该微博工具主要用于沟通目的,这是一种新的课外学习方法。

美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微博教学实验说明,微博带来的大规模信息流导致了信息管理的新沟通方式和新自我记录学习方式,微博能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带来新的互动潜力。高校教学中,微博最大的优势是超链接交流和移动设施所提供的读写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共享思想、观点、兴趣和日常工作,甚至可以和更宽广范围内的专家联系。微博也便于学生之间建立微博团体合作学习,所建立的团体通过搜索有趣的网络内容和每天讨论与其他团体交流,这些小的团体信息块对相关主题学习非常有用。

三、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微博使用与方法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微博使用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但微博使用的相关理论背景与国外教学实践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1.转变教学观念

新闻传播教学中微博媒介的建构使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用户驱动型教育,即允许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自主决定何时何地学习和如何学习。新闻传播教育要从微博中介工具使用获益,首先需要转变新闻传播学科教师观念。因为教师的态度对教育采用新技术至为关键。如果教育者对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所知甚少,他们就不大可能在其所授的课程中运用这种新技术。依照美国学者维艾(Vie)所说,教育者有必要了解与使用社交网络以便能够成功地将这种技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18]

新闻传播教育中,利用微博中介工具,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依照美国学者戈博(Gibbs)的观点,包括学生决定学习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达到什么效果,使用什么标准与原则,得出什么样的判断和结论以及谁做判断和结论,都以学生为主。[19]换句话说,微博中介的新闻传播教育明显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学习。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中,利用微博,学生能随时随地根据新的条件变化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与学习动机,并处理他们的思考、动机和行为,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自我导向机制,自我中介,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自治与自主中独立获取知识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2.激发课内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当中的个人理解与学习合作,新闻传播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微博工具加强互动环节设计,活跃课堂交流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相对于西方,中国学生在表达上倾向羞涩与内敛,因此在新闻传播教学上,完全可以借鉴德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斯密斯与冉克恩(Smith and Rankin)两教授的做法,在教学中充分纳入微博内容,用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和主动学习动机。此外,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堂往往较大,也适宜应用微博辅助教学。按照常识,如果课堂人数超过200人,这种教学会限制老师与学生有意义的交流。同时由于感到大规模同学的威胁和焦虑犯错误而被同学嘲笑,学生往往羞于表达自己对于教学知识的看法与观点。通过140字的移动匿名互动微博交流,学生会更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当然,对于即将走向新闻战场的新闻学子来说,微博不仅仅是学习交流的中介工具,还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因此,新闻教育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微博媒介为工具,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心设计课堂安排,以培养学生新闻专业技能。如可以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一个编辑部或新闻评论部,对当天的重大社会消息,利用微博进行采访、编辑、播发;利用微博对当天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简单新闻评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就热点事件,连线相关专家或新闻专业人士,进行微博访谈与即时点评。通过诸如此类训练可以一举多得,既能训练学生新媒介使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与课堂情趣。

3.增强非正式学习

新闻传播学习是进行时的终身学习,仅靠大学四年本科课堂知识教育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在课外围绕新闻专业相关知识做大量非正式学习。同时对于新闻传播教师来说,课堂有限时间也不足以传播大量新闻传播知识,可以考虑将课堂讲授中难以展开和需要增补的知识制作成在线课程,发布在微博平台,供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专门建立的课程账号,对老师的课程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以就教学得失互相检讨、互相学习。

整体看,微博教学运用主要集中于非正式学习,业余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各种知识查询和信息检索,同学之间可以随时交流学习心得和知识感悟,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微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监督、指导与反馈。如果具备必要条件和设备,高校新闻学院可以建立和租用类似CIROP.RO[20]的社交媒介专门教学平台,这种教学平台能为新闻教育提供更加高效的专业开放与协作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课程学习与教育模式的需要。

在高校教育中,微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与工具,微博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使用,不仅能丰富课内教学,改变课堂生态,更能增强学生非正式学习动机,将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学习。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与专业已将微博纳入教学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却鲜有成功案例。因此,今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微博的实践与运用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加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注释:

[1]http://2007.sxsw.com/interactive/web_awards/winners/ [2]Ebner M, Lienhardt C, Rohs M, et al. Microblogs in Higher Education–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orient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1): 92-100

[3]Elihu Katz, Michael Gurevitch, and Hadassah Haas, “On the Use of the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 (April 1973): 164–81

[4]Bauman, Z. Forty-four letters from the liquid modern world. Cambridge, Polity, 2010

[5]Campbell, D. (2008). Reaching Students Where They Live. BizEd. 7: 60-61

[6]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for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7]Hicks A and Graber A (2010) Shifting paradigms: Teaching, learning and Web 2.0.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38(4): 621–33

[8]Yang B and Lu D (2001)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MBA suc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7(1): 15–20

[9]Ebner M (2009) Introducing live microblogging: How single presentations can be enhanced by the mass.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2(1): 108–19

[10]Young J (2009) .Teaching with Twitter: No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vailable at: http://chronicle.com/article/Teaching-With-Twitter-Not-for/49230/.

[11]Parry B (2008) Twitter for academia. Available at: http://academhack.outsidethetext.com/home/2008/twitterfor-academia/.

[12]Kassens-Noor E (2012) Twitter as a teaching practice to enhance active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sustainable tweets.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3(1): 9–21

[13]Rankin, M.: Some general comments on the “twitter experiment” (2009), http://www.utdallas.edu/~mrankin/ usweb/twitterconclusions.htm;Smith, K., Rankin, M.: The twitter experiment – bringing twitter to the classroom at UT Dallas (April 2009), http://kesmit3.blogspot. com/2009/04/twitter-experiment-bringing-twitter-to.html [14]http://www.tweetdeck.com/ is a Twitter client that allows creating columns for specific views on your Twitter channel.

[15]Parry, D.: Twitter for academia (January 2008), http://academhack.outsidethetext.com/home/2008/twitterfor-academia/;Young, J.R.: A professor’s tips for using twitter in the classroom (January 2008), http:// chronicle.com/blogPost/A-Professor-s-Tips-for-9. using/3643

[16]Ebner, M., Lienhardt, C., Rohs, M., Meyer, I.: Microblogs in higher education – 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 orient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17]StatusNet (formerly known as Laconica) is an open source microblogging server aiming to be an alternative to Twitter. See http://status.net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StatusNet.

[18]Vie S (2008) Digital divide 2.0: ‘generation M’ and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5(2): 9–23

[19]Gibbs G (1995). Assessing Student Centred Courses. Oxford: Oxford Centre for Staf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0]Holotescu C, Grosseck G. Using microblogging to deliver online courses. Case-study: Cirip. ro.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9, 1(1): 495-501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使用与满足微博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