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果
(乐山师范学院 学生处 四川 乐山 614004)
地方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一般软化学科界限,定位为人文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前地方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层次和水平均有较大差别,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也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目标无特色、课程模块不清晰、实施途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欠科学、运行效果不显著。为此,本文提出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应从五个层面构建:课程目标应体现地方特色、课程内容应突显能力培养、实施途径应注重平台建设、保障措施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体系应采取多元评价。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特色、吸引力强的艺术类课程,培养和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根据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和文化资源的状况,课程目标应主要突出人本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课程目标应突出人本性。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其课程目标设计的核心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则。在课程设计时要从现实生活和职业构想两方面考虑,对于现实生活主要看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是基础;对于职业构想关键看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否可以从事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工作,这是目标。在分析清楚现状的基础上,课程的设计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艺术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自己既有增强艺术素养的愿望,又有提高艺术素质的动力,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课程目标应突出创新性。艺术的生命力重在创新。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有利于激发和唤醒大学生创新的自觉意识,有利于激励和培养优秀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开发想象力。它是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目的中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目标应突出民族性。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而地方高校往往地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级城市,这些地区又恰恰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两大职能,让毕业生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好务,在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目标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利用所学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地方高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模块设计应以提高实用技术为根本,采取主辅兼修的模式,根据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和难易程度,让学生兼修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专长型课程三个层次组成的艺术素质课程,争取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基础型课程”强调普及性,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面向非艺术专业类的全体学生,重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传授艺术学科知识、创作背景、风格流派和文化特色。该类课程必须纳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可由“艺术教育概论”、“民族音乐赏析”、“民间美术欣赏”、“地方影视文化”、“地方历史文化”、“民族舞蹈鉴赏”和“地方非遗文化”等课程构成,这些课程主要由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紧扣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体现地方特色。这些课程的开设既能促进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又能体现国家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非艺术类学生必修的课程,学生必须参加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
“拓展型课程”强调实践性,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为主要形式。主要面向部分具有艺术潜力的学生,结合地方特色,重点解决艺术基础知识向艺术能力转化的问题。可以设置“民族歌曲表演”、“民间手工艺制作”、“民族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以培育学生的艺术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重在促进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能力的再提升,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鼓励每个非艺术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相应学分并可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
“专长型课程”强调创新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针对部分具有艺术特长和良好基础的学生,重点培养其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使艺术技能成为其一项生存技能。它是由拓展型课程延伸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课程组成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民族歌曲创作”、“民间手工艺创作”、“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等课程。它是面向专长学生,通过组建专长实验班的形式,以艺术社团为载体,以艺术竞赛为途径,使之具有一技之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本单位或社区群众艺术活动的组织者、传播者和实施者。这部分非艺术类学生取得结业证书或参加比赛获奖,即可以冲抵学生全部任选课课程学分。
地方高校应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既弘扬高雅艺术,又培养艺术技能。构建和实施好一所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总体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在实施途径上应探索构建面、线和点组成的校内活动、社团组织和艺术实践三大平台。
校内活动是基础平台。在面上,是指在同一时间单元内,以普及地方艺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为目的,以大学生艺术节为主体的校内活动平台。按照“人人均能参与”的思路,既要考虑到不同对象的艺术需求,又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活动,要求能够以社团或班级为参赛单位,以艺术表演和艺术作品为竞赛活动模块,如举办地方民间艺术节,搭建校内活动平台。
社团组织是提高平台。在线上,以学年或学年度为时间段,以时间为轴线,以时间段内每月(季度)为单元,以培养较大面积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艺术素质为目的,以校、院两级大学生艺术团体为载体的社团组织平台。可以逐步建立网格型艺术类社团,建立校级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代表的“文化名片型”、具有各学院学科特点的“文化传承型”的艺术类社团。纵横交错的艺术类社团将成为广大学生艺术实践的载体,真正将艺术知识内化为学生艺术实践技能。
艺术实践是拔尖平台。在点上,以重大节假日、纪念日为时间点,以培养少数具有艺术特长,能够在艺术素质方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目的,以创作、参加高级别的艺术竞赛和校外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校外艺术实践平台。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好,具有艺术创作天赋和艺术表演技能,可以组织其参加高层次的艺术实践,如各类全国、省级大学生艺术比赛,也可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既可以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也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艺术素质基础相对较差,面临学生参与艺术活动面较小,艺术素质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较为短缺的现状,艺术素质课程要有效实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构建政策保障、队伍保障和监督保障三大协作机制,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政策保障是基础。地方高校应结合近年来全国关于高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相关精神,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是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地方高校应把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二是成立艺术素质教育专门机构。学校应成立艺术素质教育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部门和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参加,负责对全校的艺术教学、活动的全面规划和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与共青团合署办公,或单独成立艺术素质教育中心。三是设立艺术素质教育专项经费。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和艺术活动开展的基本需要,将艺术素质教育年度经费纳入学校的财务预算,按一定比例划拨,并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加艺术素质教育投入。
队伍保障是关键。教师是艺术素质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如何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可以采取校外聘请、校内培养和学生兼任三条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外聘请是指聘请国内知名大学、高级别的歌舞剧团,美术界、书法界和摄影界具有高水平的专家担任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客座教授,专门培训具有部分特长的学生;校内培养是采取培训和培养的方式,在客座教授的指导下,以艺术社团为载体,完成对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学生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兼任即是参加过高级别的比赛并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采取结对的方式,到各艺术社团和班级指导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既增长自己的技能,又服务学生。
监督机制是保障。有效的监督既是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艺术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在领导的重视程度、师资的配备和培训、机构的设置管理、管理的职能和特性、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激励与评价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地方高校必须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监督。地方政府应将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应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规划、课程和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向社会公示,有助于艺术素质课程的有效实施。
艺术素质教育是地方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同时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是艺术素质教育效果评估的主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反映在评价主体、标准和方法等环节的多元。
评价主体应多元。对艺术素质课程效果的评价是学校关心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将学生自我、学习同伴、任课教师、用人单位四方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对学生而言,重在比较阶段性学习后自身的感受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同伴重在感性地评价身边的同学学习课程前后的艺术素质的变化;任课教师重在思考不同个体的学生学习课程后艺术技能的提高程度;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关键,也是反馈式的终结性评价,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自我、学习同伴和任课教师三个主体不断反思,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
评价标准应多元。课程评价标准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课程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关键。应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学习同伴、任课教师、用人单位这四类不同评价主体的认知和感受,分别给出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如学生自我评价侧重课程学习后的自我反思与能力提升;学习同伴评价侧重监督其同学在课程学习后的自我反思与能力提升是否符合实际;任课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实际效果;用人单位侧重于学校在艺术素质教育总体规划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总之,应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设立不同的定量标准。
评价方法应多元。艺术素质课程的门类众多,决定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何对艺术素质课程进行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指导教师和社团组织三个维度评价,且评价方法上应将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由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进行考核,主要采用获奖情况、活动记载和结业考核等方式进行,每学期进行学分认定,毕业时记入学籍档案;对教师而言,将指导效果与津贴、奖金和评优挂钩;对艺术社团而言,学校可分类别、分层次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并进行表彰奖励。
综上,地方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无特色的问题,如何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地方高校可将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之一。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使艺术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享受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一批能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服务的艺术人才。这样既能解决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应用性不强的问题。
[1]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
[2]万丽君.学校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3,(15).
[3]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