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小影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78-01
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之一。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有针对性地以问题为导向的师生双边活动,可以有机地将教学各个过程连接起来,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高效。
一、把握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从数学学科的意识出发,运用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思考。这样的学习活动应体现“根据问题情境─梳理问题信息─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数学思想,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对数学学习进行验证,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这就是把握数学角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形状大小相等的三角形,课堂上启发学生动手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图形。总结发言时,有的学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学生拼出长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底,于是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那么,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又是怎样计算呢?学生观察后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们是用直角三角形拼成的,计算方法和上面一样。
二、发展创新意识,多种方法解题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了解并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其思维的深度、广度及缜密度达不到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他们多角度观察、比较、猜想、推理等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及剪刀、量角器、直尺等学具,然后让他们把三角形3个角拼在一起,看看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汇报时笔者把讲台交给学生。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3个角剪下来,摆放在直尺边上,得出这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老师我是这样拼的。”一位学生边说边跑上讲台,把三角形平铺在黑板上,让三角形的三个角在其中的一条边上,并说道:“这也证明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加在一起是180°。”“老师我只要折两个角。”同学们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只见他自信地走上讲台:“我用的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把2个锐角与直角重合,即2×90°=180°。”“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其余学生也都跃跃欲试。这样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自然水到渠成。
三、尝试合作交流,补充完善问题
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也存在着理解能力上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形成学习策略的互补。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汇聚、发散与碰撞,及时获得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完善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和结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练习活动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适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时,笔者结合主题图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电器及它们的单价——电视机每台2530元,洗衣机每台980元,冰箱每台2350元,空调每台3680元;然后引导学生每次从中选出两种电器,并比较它们的单价。在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时,由于电视机每台2530元,空调每台3680元,这两个数的数位相同,但最高位上的数不同,学生自主探索后交流了各自的比较方法。一是从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估计作出判断;二是从数的意义出发,结合比较千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作出判断。这两种方法构成了互为补充的关系:第一种方法是具体的,相对容易理解,为学生探索并理解第二种方法提供了感性支撑;第二种方法相对抽象一些,但更具有普遍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一般策略。可见,若不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又何来解题方法之间的相互补充呢?又岂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的大小比较的实际意义呢?
总之,问题解决目标的实施,是深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要开拓创新,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新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井然有序、浑然一体。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