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课程的有心人

2015-01-19 23:10王彩英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方法

王彩英

摘 要: 微课程重在对知识的分解掌握、对同一知识不同方法的展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研究,而是在有限的时间把地理学科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同时建立高效课堂。

关键词: 微课程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 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学习对现代高中生来说,看起来简单学起难,从各种考试成绩中可见端倪,而微课程的应用则是改善现状比较好的一种办法。微课程重在对知识的分解掌握、对同一知识不同方法的展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研究,而是在有限的时间把地理学科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同时建立高效课堂。下面就以“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这一知识点为例谈谈我对微课程的认识和应用。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III第二章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中的一个知识点,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对森林、湿地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按此标准解读,前提是学生要对热带雨林的脆弱性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了解其危害。根据微课程教学的特点,我试着设计了教学过程,前后计时约为六分钟。在这个知识点的设计中,主要以PPT呈现为主,辅助课堂课外探究、视频、网页等方法。

首先是课堂中的PPT呈现。先描绘情境、叙述事实,把热带雨林生态优于其他生态的特点讲述给学生听,并通过图片直观感受热带雨林的高生产力。进而抛出一个疑问:森林有这么明显的优越性为什么还被说成长着绿色森林的沙漠?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进入微课程的学习中。这是微课程学习的第一个特点,对学生先学后教,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预习(或导入)环节,在课前已经先把教学内容用PPT形式存放于教室的电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具体实施步骤: 1.传授法:图片展示,用语言向学生讲授热带雨林土壤的特性,从理论上了解热带雨林的地带性土壤具有的酸、粘、瘦特点。

2.演示法:把教材中图2.2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展示给学生看,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并提示学生说明从该图中获得的信息。在这里,老师只做提示性陈述。不做详细的分析(圆圈的大小表示养分的含量,箭头的大小表示流动量的大小),并结合热带雨林地带性土壤特性思考因果联系,约用一分钟。

3.启发法: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围绕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这个中心问题,结合图2.22的信息,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学习。同时参照图2.22试着画出温带地区的养分循环图。这个过程耗时最多,大约花了三分钟。活动结束后,呈现文字结论:雨林中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地表植物很难恢复生长,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4.探究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把森林说成长着绿色森林的沙漠这个课堂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快速形成解题方法,同时完成知识的迁移,本知识点涉及自然带特点和地理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让学生掌握热带雨林的脆弱性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才能取得综合治理的效果,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课后,根据热带雨林既有高生产力又有脆弱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现在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热带雨林的脆弱性有何相似性?在实际生活中你属于哪一类“生态系统”:砖红壤抑或者黑土?基于这个知识点进行系列研讨活动,如果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哪个环节?(提示: 现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学习能力却很薄弱……)这样学生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有了学习动力,既能学好地理,又能提高地理素养。

同时在班级电脑上存放主要热带雨林的视频及相关影片。如《我是谁》片头、动画《人猿泰山》……让有兴趣的学生特别是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获得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深刻体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另外,有更强探索求知欲的学生还可以到链接网页浏览更多相关知识。应该说就“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这部分知识点,通过学习,学生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在课前做预习作业时,原来有相当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热带雨林为什么会“脆弱”,微课程的呈现给部分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受网络平台技术支撑的限制,微课程在我校只能以PPT形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中常态使用,视频影音等多媒体的使用还是不能普及,学生层面也相对集中于学习自主性较好、其他学科成绩较好但地理成绩不理想的这一类学生身上,这应该在实践过程中没有预见到的。

微课程在形式上有“精”、“短”、“小”的特点,时间不用太长,在解决一些知识难点、重点方面具有高效的特点,因此,在接下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有心在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制作上多花点精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问题,并把对象层面尽可能延伸到地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身上。教师是主体,但不能成为主讲者,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真正把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念影响甚至于传输给学生,主体首先必须摸透教材,处理教材;有多样的教学方式、策略;挖掘每个知识点更为便捷的学习方法;每个知识点内涵的延伸和迁移……种种都对教师提出更高更严的能力要求。但是目前地理学科的微课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流传较为有限,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

通过这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能否把微课程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更有效地把教学内容由个体感染给群体,一来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来学生有不同意见和方法,可以互相之间进行启发和比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中国教师报.微课程的特点.

[3]江西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4]施云春.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63-01.

猜你喜欢
微课程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