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玲
所谓课外探究学习,是相对正规的课堂探究学习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探究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和“游中学”。课外探究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蕴含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生活小窍门。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应的课外实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才能。
一、有趣的实物展示,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
如果能让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产生的动力是无限的,他们将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外探究。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学生课外探究应在课堂上教师导入之后,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既具有一定形式的美感,又不缺乏科学哲理。能否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上种子发芽试验这一课前,我提前准备好发了芽的种子,在课堂上拿出来给学生欣赏,并告诉他们这是老师自己种的。学生很兴奋,争着想跑上来看清楚是什么样的。我故意藏起来,鼓励孩子们自己根据书上的提示方法课外种,并将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课后,我询问了一下,很多孩子表示自己会种。我鼓励大家回去亲手播种,体验种子发芽的过程,并做好记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收获一颗发了芽的种子。两个星期后,就有一些孩子过来跟我讲他们的成果,炫耀并互相对比。因为教师课堂上的实物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动手做实验,并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经历了一场从无到有的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挖掘有趣的实物制作,自己做榜样,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得到补充和延伸,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进而为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土壤和能力展现的舞台。
二、循序渐进地教学,灌输学生课外探究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非正式学习时间探究时,应遵循目的性、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之,要灌输给学生必要的探究方法,使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万万不能让探究可望而不可即。探究方法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自然大方地体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并运用在课后的科学探究中。在执教四下《简单电路》时,我循序渐进:任务一:用一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小灯泡发亮。任务二:用两个灯泡、灯座、一个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两灯泡同时发亮。活动加上交流,课将结束,学生兴致高涨,这部分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学生再“玩”下去的必要。我问学生:“根据老师课上的研究方法,你们还能怎样一步步地加大难度去课外研究呢?”一些学生举手表达自己的研究方法:用三个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使三个灯泡同时发亮,用开关控制不同的灯泡发光,等等。从孩子的表达中得知探究方法大致掌握了,我鼓励他们比比哪个人用最少的电池点亮最多的灯泡。下午课间来教室,发现很多学生还在做更多的点亮灯泡的实验。有学生快速跑来跟我说:“我用8个电池合在一起时小灯泡灯丝断了;我用4个电池合在一起时小灯泡太亮了;我用两个电池连接两个灯泡时,发现有时连接灯泡很亮,有时连接又不是很亮,怎么回事呢?”还拿出电路图给我看……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及和我主动交流的样子,我很欣慰。就因为教师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会了学生,使得他们按照这样的脚步一步步地在课外继续主动探究,并从中发现了相关的更多问题。
三、及时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课外探究的信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成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评论性与诱发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伴随教学指导逐步推进。学生的课外探究信心,更需要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在教完《放大镜》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放大装置,做出一种就可以加一颗星,再上课时,有一半多的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放大装置。我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做好的装置及如何联想到的,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和现场加星,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他们在之后的课外探究中总是主动参与,并常与我讨论自己的发现,还有些未做的孩子回家后也做了带给我看。教学《用纸造一座“桥”》时,课后布置学生用各种纸造桥,要有自己的特点,结果,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座“桥”做好。我把他们的作品全放到长桌上,让学生交流各组桥的特点,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评出各项奖项,尽量让每一组做的桥都得到相应的奖励,让每一个孩子对课外探究有信心。其实,课外探究后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要作出合理评价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够提高学生能力。
四、巧妙的引导暗示,扩展学生课外探究的内容
课外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解决科学课改中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但有时学生苦于没有课外探究的内容,所以此时,我们可以有意将课内内容进行引导扩展,使学生能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主动的课外探究。如执教三上《蜗牛》一课时,第一节课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就让学生观察、记录。第二节课让学生汇报自己课上及课后观察到的有关蜗牛的一切信息。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孩子汇报,同时,对于有些问题,孩子还有疑问。如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孩子们用的方法各异,蜗牛吃食物的时间不同,各蜗牛的喜好有区别,不好做统一,孩子们只按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认可蜗牛的食物喜好,课上做实验一是时间不够,二是条件不齐。课结束前,我进行了巧妙简单的引导:“怎么样让蜗牛吃食物的实验做得尽量公平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统一了喂食的方法、几只蜗牛一起实验,还分组再实验验证。学生们在课外兴致勃勃地参与,几乎全班孩子都投入到探究中,这使得他们不但学会了研究方法,还看到了之前自己从未看到的情景。我让孩子将自己看到的现象尽量用文字或其他方式记录下来,并和老师沟通,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五、适时的实践活动,巩固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
课外活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由于小学生处于饥渴的求知状态,常常会问出很多成人认为好笑的“为什么”,教师不管问题的本身怎样,都必须认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不被重视,因此新课标中就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毛泽东同志曾说:“实践出真知。”自然界丰富多彩,奥妙无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教师苍白的讲解和书本的文字,那么对科学就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它的实践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一魅力无穷的殿堂。如让学生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价值的可能性,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怎样做才是环保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使学生更深切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有机地将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学完课堂知识后,就布置相应的课外探究学习的活动内容,如小实验、小制作、观察自然现象、参加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劳动,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使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奥秘无穷,无处不在,对学习科学知识更有了强烈的欲望。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教师要适时、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探究学习的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调动创造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