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2015-01-19 15:57王春智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教学

王春智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应用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小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才会不断增强,才会真正体现数学价值,才能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往往会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的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在教学“笔算乘法”时,在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对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很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的技能。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数学知识可从日常生活中挖掘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立即会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数学概念可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认知。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材中的概念往往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不仅掌握算法,而且懂得算理。学生自己归纳整数乘法,分数的法则便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谢复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