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2015-01-14 08:24段元梅
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段元梅

[摘 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顺应教育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及时把生态体验纳入课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培育大学生博大的感恩情怀、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三重生态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态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3-0070-03

1 研究背景

生态通常用来定义美好、和谐、健康的事物。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省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1]。生态文明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1.1 社会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生态道德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畴,实施生态体验教学,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的新发展。在生态文明理论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生态体验教学,把对大自然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这必然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的重构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1.2 学术支持

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提出“在自然中进行教育”,其中蕴含生态教育理念;90年代生态德育得到重视;21世纪生态体验德育得到高度重视,“生态体验”是“生态德育”研究的一种超越性表达。刘惊铎教授把生态体验描述为“导引者和体验者置身一定的生态情境中,全息沉浸、全脑满贯,感受、理解和感悟三重生态(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自觉和相互诱发生命感动的过程”[2]。在生态体验教育的推动下专家提出“课堂生态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的引领下,把心理健康教师称为“导引者”,大学生称为“体验者”,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路径,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

1.3 现实推动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生态化发展,提升他们的生态素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这必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式教学。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应时代的主流,改革教学方式,实行理论授课的同时,也进行团体辅导和体验式教学,但是较少涉及到自然生态的教育,更多的是类生态和内生态教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情感体验较少,学生未得到应有的生态体验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主流的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改革教学内容,把自然生态纳入课程体系,实施生态体验教学,促进大学生生态化发展。

2 教学目标

生态体验教育从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出发,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是迈向生态文明的灵魂教育。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施生态体验教学,培育大学生博大的感恩情怀、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三重生态和谐健康发展。

2.1 培育大学生博大的感恩情怀,促进自然生态 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主人,需要培养对自然博大的感恩情怀,维护自然环境,美化自然环境,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既彼此独立又息息相关,使用讲授、体验活动、动画欣赏等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感化影响学生。通过讲授万事万物皆有生命,感受自然生命的伟大;动画欣赏生命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死亡,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懂得珍爱生命;讲解人类生命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使学生懂得维护、关爱、感恩自然环境。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穿插生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感恩情怀。

2.2 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类生 态的发展

类生态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的关系等,与他人的关系是类生态的核心。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对大学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等。在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态体验教学课上,根据回归生活世界、积淀生态阅历的原则,还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人际问题,鼓励学生亲身体验,表达感受,头脑风暴提出解决策略,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宽容和豁达,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鼓励学生把这种理解应用到课后的人际交往中,促进类生态和谐发展。

2.3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内生态发展

内生态是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等。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大学生体现在身体健康、有适度的安全感、良好的自尊、客观的看待自己、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优势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如何积极的看待自我等,把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有效结合,通过生态体验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内生态的发展。

3 教学要求

要构建有魅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教学,就必须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学生在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把知识学习与生命意义关联起来,学会感恩,善待大自然、善待他人,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感知、调整、发展自己。围绕这一要求,笔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构建。

3.1 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作用,搭建生态体 验教学平台

21世纪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走出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教学从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出发,关注他们对“生态”的感恩情怀、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健康人格的培养。生态体验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把班级成员随机分成6~8个小组,以“契约制定-情境引导-活动开展-感受分享”为模式的实践教学。契约制定是在正式教学前对小组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目的是营造安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包括按时参与课堂教学、课中真实表达感受、开放自我、给予他人支持肯定等;情境引导即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说明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活动开展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现有7种活动类型是大家公认的:“解冻活动”、“暖身活动”、“信任活动”、“沟通活动”、“问题解决活动”、“社会责任活动”和“个人责任活动”,这些活动类型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单独使用或整合使用;感受分享是小组成员把自己在活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在小组内部分享,既可促进内省,也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促进自我成长。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根据学生现实已开展 “感恩教育”、“人际你我他”、“认识自我”等生态体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重要和美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情怀,提升感恩能力;感受人际温暖,学会感恩、宽容他人,提升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了解自己,包括自信度、理想信念、身心健康程度等,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实现生态体验教学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和谐共建与发展,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

3.2 创建校园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教学体验场

生态体验教学不仅需要理性说服教育,也需要感性感化教育。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生态体验教学产生催化作用。体验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教学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要创设积极的校园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教学体验场。(1)要建设生态化的校园环境。生态化的校园环境包括合理的校园布局、适宜的建筑风格、美化的校园环境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这些均是积极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起着重要作用;(2)弘扬和谐自由的生态学术。“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的土壤”[3]。大学要鼓励学术自由,包括教师和学生,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允许不同学生的“声音”出现,鼓励教师带领优秀的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生态学术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实践研究项目申报等活动为学生的生态学术能力发展提供平台,为校园自由的生态学术营造氛围;(3)加强校园生态行为文化建设。生态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表现为广大师生要自觉维护校园生态环境,倡导绿色行为,营造生态教学体验场。

3.3 挖掘生态教学资源,促进生态体验知识的生成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体验教学应充分挖掘生态教学资源,促进大学生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构建。(1)挖掘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恩情怀。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态体验课可选择绿色、温馨的教学环境,创设和谐、支持、温暖、安全的学习氛围,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如歌曲《感恩世界》等,使学生构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挖掘生态支持系统资源,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是关系的产物,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支持和力量,拥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态体验课可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人际的重要性,学会与人相处。如《人际你我他》通过盲行、你说我听等活动,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感恩教育》课上,通过回忆父母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体验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好,学会理解感恩家人,从而构建积极的类生态行为;(3)挖掘学生的生态潜力资源,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人格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态体验式教学中,可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等来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 养成。如在《自我意识》课中,通过睁眼认花生到闭眼认花生来了解花生的特性,由此迁移到对自己的长处和缺点的认识,通过“戴高帽(优点大轰炸)”环节,发现他人眼中的我和接纳自己的优势,建设和谐的内生态。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可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用,能够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生态体验,这是实施生态体验教学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和强调三层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物(包括自然环境等)的关系。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课程实践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前两者,在社会要求、学术支持和现实推动的合力作用下,“生态体验”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为此,需要学术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等,更多细节问题留待日后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42.

[2]刘惊铎,姚亚萍.生态体验:臻于美善境界的教育模式[J].环境教育,2004,(11):5-7.

[3]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2,(3):3-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高校辅导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分析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