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在目标导向、课程定位、内容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应采取如下措施推进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突破“传统安全观”教育目标的藩篱,注重大学生“综合安全观”、“大国防观”的培养;淡化“军事思维”的培养,重视塑造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突破传统“灌输性”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时俱进,根据国际战略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综合安全观;战略思维;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3-0077-04
1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简介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是一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国防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历史并不长,1984年新兵役法颁布实施后,各地各类高校才逐渐将“国防教育”这种特殊的国民教育形式纳入自身的视线中来。根据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我国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1997年颁布的《国防法》中都有有关国防教育的具体规定。2001年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更是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要求抓好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安全对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大学生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国家层面而言,通过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国家安全观念和现代国防意识,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与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与发展,有助于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学生个体层面而言,通过接受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已根据《教育法》、《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及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国防教育理论授课、军事技能训练、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等措施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整体来讲,这门课程已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在充分认识和肯定国防教育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当清楚地看到,当前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及国防建设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调整,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与国家人才需求目标、高校育人目标、国防建设发展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移位现象,课程教学出现了诸多新问题。
2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探析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目标导向存在偏差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最早颁布于1994年,后经两次修订,于2006年最新修订的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段简短的文字中5次提到了“军”字,显然当前这样的课程定位与目标导向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育人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这样的课程目标是以培养“传统安全观”、“传统国防观”为导向的,注重“军事理论”的传授、“军事技能”的培养,最终为解放军培养后备军官服务。虽然大多数高校在总参、总政、教育部联合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大纲,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趋势日益增强、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的新时期,国家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综合安全观”而非“传统安全观”,具有“战略思维”而非简单的“军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2.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存在不能“与时俱进”、系统性较差、过于“军事化”的现象。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5大模块,而5大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基本不存在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甚至可以说每一模块内容都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杂而不精”、“广博而不系统”的状况。此外,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军事化”,“军事色彩”、“战争色彩”过于浓厚,不能“与时俱进”、“顺时而动”。普通高校培养的不是专门投身军事实践的“军事干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大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大篇幅“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初衷。
此外,从全国当前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有关网络安全、海洋权益、国家发展战略等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内容,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或完全没有涉及到。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国防教育课程未能很好地抓住历史发展的主轴。
2.3 研究性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