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及其启示

2015-01-14 14:07刘先锐
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关怀公民人文

刘先锐

[摘 要] 英国的公民教育起源于宗教教育,强调精神关怀的宗教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得到了很多好的继承。英国公民教育过程中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多途径、多渠道的实现生活关怀、精神关怀,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通过体谅关心德育模式和开设P.S.H.E课程,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这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层次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英国;公民教育;精神关怀;体谅模式;P.S.H.E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3-0010-04

0 引言

英国公民教育有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青少年的生活关怀和精神关怀,特别是在公民教育过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性质各异的咨询辅导开展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关怀;在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引导和协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秉承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体现。加强对于英国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和方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1 英国公民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

英国公民教育起源于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强调对人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基督教“满足了人们疲惫、空虚与无奈的心灵解救的精神愿望与渴望”[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英国影响深远,人文主义是起源于这一运动的一种思潮,提倡以人的方式尊重人、关怀人和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体现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以“人本”反对“神本”。在英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对于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进行教育。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教材的编制上、课程的设置上、教育的方法上等。

就教材编制而言,英国小学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起跑线》(Startling)、中学使用的教材《生命线》(Lifeline),都十分注重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起跑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指导性的,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第二部分是描述性的,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和认知规律编写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去创造。《生命线》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授中学道德规则和道德特点,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是验证原则和实践原则。整部教材的编写都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从个人经验到社会经验,再到人类经验,目标是引导青少年学会体谅他人、关怀他人,选择深思熟虑、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英国中小学通过不同的层面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其显性课程的公民教育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公民课程”和“历史课程”、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相对于“显性课程”(Overt Curriculum)来讲的[2],隐性课程是以一种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的,对学生有着间接的深远影响。在隐性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课外实践活动、精神关怀、生涯指导等形式。不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人文关怀的理念都融入其中,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学生自身为指向和尺度、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关注学生发展的目的。隐性课程更是为关注学生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协助学生解决成长路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加强精神关怀而设立的。

在教育的方法上,既有指导性方法也有描述性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直接指导意味着确立核心价值观,并制定时间表,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学习机会。”[3]直接指导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灌输”,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力的培养。圆周时间是英国描述性方法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由教师安排讨论的主题,这些主题通常都是发生在学校周围的事情,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其他学生不得打断同学的谈话,教师也不得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圆周时间里,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个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经验,肯定学生的独特价值,做到了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方法中。

2 英国公民教育人文关怀实践的具体路径

马克思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对于受教育主体开展的教育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规律。“现实的人不仅是有肉体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精神存在物或‘意识存在物”[4]。秉承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人文关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公民教育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个人价值是英国公民教育的成功之处。其中以“体谅”模式最为明显,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行精神关怀,并辅以“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提升公民教育人文关怀实效性。

2.1 英国体谅关心德育模式凸显人文关怀

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是由英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实证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提出道德教育的假设和基本理论。麦克菲尔在研究中发现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对于道德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同辈群体行为的反应可分为情感型和动机型。基于此,麦克菲尔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即道德教育应该满足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需要,协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关心体贴他人,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提升青少年的人际意识和规范社会行为。同时,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体谅德育模式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对待他人的方式,比我们进行直接的陈述说教更有说服力。”[5]中小学生通过对于教师的行为鉴定,为他们提供了行为上的导向,使其可以检视自己的行为。

体谅模式是注重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从道德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关心和体谅他人,满足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精神财富却日益贫乏,体谅德育模式正是旨在关注并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体谅德育模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着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6]。

2.2 通过精神关怀实现公民教育人文关怀

“精神关怀”是英国教育独有的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1954年的《教育年鉴》中;从词源上看,是从拉丁语pascere而来,隐喻基督,用以描述牧师为其信仰者提供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关怀。这与英国宗教教育的长期影响是分不开的,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精神关怀是指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精神、心灵和思想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人格化的服务,让他们从学校各级教育中有所收获。

英国公民教育中的精神关怀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应答型(治疗型)、预防型以及发展型。应答型又称之为治疗矫正型(Responsive Cure),是进行精神关怀的核心内容,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已经产生问题的学生,在问题发生之后为其提供安抚和帮助,针对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在人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预防型的精神关怀又称之为“前摄行动”(Emotional First-aid),主要是通过问题产生之前的行动提前为中小学生提供必备的技能,以应付可能到来的危机。发展型精神关怀(Developmental Enhancement)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鼓励青少年去尝试不同角色,寻找决策的时机和方案。发展型精神关怀通常是与P.S.H.E课程联系在一起进行的,P.S.H.E课程也是英国加强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

2.3 开设P.S.H.E课程,加强人文关怀

英国公民教育的辅助课程“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是众多精神关怀课程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分4个不同阶段和层次培养青少年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品质,同时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P.S.H.E课程包括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性与两性关系教育、个人卫生教育等等,这门课程涵盖了青少年成长阶段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教育内容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在情感和学习方面加强对于青少年的人文关怀,P.S.H.E课程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青少年的精神关怀课程是结合性质各异的辅导咨询同时进行的,结合具体的精神关怀科目,通过不同的辅导方案达到精神关怀的目的。既包括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指导(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又包括对于青少年的生涯指导(Careers Guidance)。英国《1997 年教育法》对“生涯教育与指导”(Careers Education and Guidance,CEG)做了规定,所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要为其学生提供生涯指导,协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些做法都是加强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大理念下突出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关怀。

3 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英国公民教育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特点、作用和目的以及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区别根源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有一个鲜明特性——阶级性,即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英国公民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施理念和路径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在我国已达成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7]。人文关怀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一个理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借鉴英国公民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以利用,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教育取向,完善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满足个人价值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分为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思想政治的社会价值是在维护某一特定阶级政治统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是指其在个人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个人价值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价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常常出现对立,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强调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个人价值,没有很好的处理二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讲社会价值而不提个人价值,也不能用社会价值取代个人价值。

英国在公民教育实践中,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旨在解决和引导他们不同年龄段可能遇到的性质各异的问题,在培养合格公民的同时注重青少年的个性化需要,实现公民教育的个人价值。因此,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要深挖在个体全面发展方面所体现的价值、在满足受教育主体个性化需要方面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的态度问题、处世技巧问题”[8]。

3.2 注重人文关怀层次性,加强思想关怀和精神 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生存、自尊、安全、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9]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要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给他们以尊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从提出到实施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分层次的进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得以实现所应遵循的规律,要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关怀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既有物质人文关怀,也有思想人文关怀。当前所做的工作大都围绕物质人文关怀来进行,如开辟“绿色通道”、发放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这些做法只是从宏观上进行的一种制度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在加强物质人文关怀的同时还需完善思想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加强精神关怀,英国精神关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己所用,其将精神关怀融入到学校教育和性质各异的辅导中,并将精神关怀分为应答性、预防性和发展性三种,从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对于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资源可以为己所用,为了加强受教育主体的精神关怀,建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积极转化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是一大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丰富而深厚,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时可汲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此外,要厘清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差别,二者是性质各异的问题,思想问题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问题的处理不能仅依靠心理咨询进行解决。

3.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引入体谅关心德育模式 进行教学

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个体的实践性,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只关注道德行为,还要注重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内省性,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情感和行为动机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关键因素,也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关键性因素。体验关心道德教育模式强调学校教师应以关心者的身份开展道德教育,学生只有体验到被关心而不是被教育时才容易产生“共感”(Sympathy),对道德教育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诺丁斯认为在对青少年进行关心别人的教育时还要为他们创造实践机会,喊口号式的道德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要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和与人友善相处的需要,借鉴英国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对需要关心的学生做到真心实意的关心,加强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去真心实意的关心他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体谅和关心他人,不仅使他人快乐和满意,也使自己快乐和满意;不仅是一种利他的行为,还是一种自利的行为。”[6]引导青少年学会关心和体贴,将正能量传递向社会,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体谅关心模式,是满足青少年内心需要、协助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模式。

4 结束语

英国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将人文关怀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关怀,以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内心需要和现实生活需要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提出的人文关怀与英国公民教育人文关怀有异曲同工之妙,“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坚持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肯定并帮助人们对正当物质利益合理追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10]。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要把握人文关怀的不同层次,加强物质人文关怀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人文关怀。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需要,协助他们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内之事。总之,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结合大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开展,关怀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关怀、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

参考文献

[1]李萍,林滨.比较德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8.

[2]Mark H M J.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0,30,(2):95-98.

[3]Lickona T.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6,(25):93-1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5]Peter M etal.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M].London:Longman,1972:34.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6-257.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 教育与研究,2001,(8):48-52.

[9]王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EB/OL].(2007-01-23)[2014-03-25].http://www.gmw.cn/01gmrb/2007-01/23/content_540053.htm.

[10]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猜你喜欢
关怀公民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