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相安
【摘 要】只有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才能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让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感中,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促学生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趣;激情;激练
改革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课堂氛围活泼、愉快,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与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该从“激趣、激情、激练”六字入手。
一、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反之,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起来。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兴趣呢?首先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安排,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上课伊始,我就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坐上飞机要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转转。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海面、海底、海滩等景象的配乐解说视频,学生随着镜头欣赏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海底水产、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和笨重的海龟,还有丛林中的海岛,个个都为伟大的祖国有如此可爱的地方而欢欣鼓舞,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激情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流诸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要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其中,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只要课堂语言运用得好,就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沉浸在课文的情感中,达到教学双方情感交流的目的。如在讲《温暖》一课时,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同学们也哭了。他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反复诵读,深刻地体会总理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充满情感的教与学,能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而这这一过程使新课程所倡导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顺利实现,语文课程所独有的道德育人功能也彰显无遗。
三、激练
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语文素质目标的关键。在课堂训练中,遵照叶老所说“‘训着重老师的主导作用,‘练则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导而不牵,启学生去“思”,激学生去“练”是教师的基本功。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学生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每一堂课都要保证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五彩池》一文为例,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练读”时,我抓住重点句: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巨幅地毯上的宝石。”②“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有像莲花的……”结合幻灯片,通过自由读、对比读、欣赏读等形式,读出了对《五彩池》的惊异和赞美之情,同时插入教师的示范背诵,让学生闭上眼睛过听边想象《五彩池》颜色和形状的美。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构段形式,围绕一种事物的特征定一个片段,当场交流,教师点评。整堂课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产生了与作者同样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另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禀赋、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相当大的,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进度的同步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开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新天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同步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活动,精力充沛,加之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很容易受具体事物感染。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实践活动,在互相交往的合作中进行智力活动。教师适当引导他们概括归纳应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活动的内容化为理性的思维,掌握规律,并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外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只要有利于调动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亲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学会创新,我们尽可以大胆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把课堂教学演绎得五彩纷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