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花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因此,要更新教育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上进行变革,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式内容;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而且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局限于课本,就课论课,所以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标准,课堂上教师一个人主宰,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充当“传声筒”角色,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上不但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东西,而且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为了改变教学中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转化教学观念。只有转化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得以实施。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教师应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教学环境的创新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思维插上驰骋的翅膀,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改编故事、续写结尾、编演课本剧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教《皇帝新装》,让学生续写结尾。学生们兴趣高涨,写出了不同的结尾:有的写皇帝滥杀无辜,激怒了百姓,引起造反;有的写小孩纯洁大胆的直言感动了皇帝,皇帝悔过自新,将骗子绳之以法……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起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此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便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只有教师独创性的教,才有学生创造性的学,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
[2]柯汉琳.《全国创新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