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以“head”为例

2015-01-09 12:10潘晓瑜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义项范畴相似性

潘晓瑜

( 郑州轻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

语言的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在新生事物出现的过程中,人类的语言也在不断扩充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词汇的意义出现部分消亡或增加。由于人类大脑存储和概念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认知世界的联想机制,词汇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的,并且多个义项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延伸机制形成的。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分类或范畴化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家族相似性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多义词的语义范畴扩展是原型意义通过隐喻、转喻、具体化和概括化等手段进行的。本文试图以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汉语中的人体概念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其语义扩展的认知模式,从而帮助语言学习者更透彻地理解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

一、传统范畴理论

传统的范畴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其对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第一,范畴的划分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比如,[偶数]这一范畴由两个条件决定,一个必须是整数,另一个是被 2整除,二者缺一不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是属于 [偶数]范畴,反之则不属于这个范畴。第二,范畴具有二元特性(binary feature)。具备充分必要条件,就属于该范畴;不具备条件,则不属于该范畴。Lakoff将该理论比喻成“抽象性的容器”,具备范畴特征的在里面,不具备范畴特征的就在外边。第三,各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范畴间界限清楚明确。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属于那个范畴,不存在既属于这个范畴又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情况。第四,一个范畴内部的成员具有均等的地位,不存在一个成员比另一个成员更典型的情况。

尽管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但今天看来,其缺陷却是十分明显的。 如以“鸟”范畴为例,其定义如下:“脊椎动物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会飞。”[1]929在人们对[鸟]范畴的认知中,麻雀、鸵鸟、企鹅、小鸡常常被认为是该范畴的成员,其中,麻雀满足所有的条件,而鸵鸟、企鹅和小鸡却不满足会飞的条件。因此,不能简单地依靠所谓的充分必要条件来判断某事物是否属于某范畴的成员。

二、原型范畴理论

对传统范畴理论的挑战首先来自于哲学领域。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通过研究[GAME]范畴发现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指出范畴内的成员未必具有共同特征,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却不完全相同。范畴内“成员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的网络系统,有一些是整体的相似点,有一些则是细节上的相似点。”[2]23

除了哲学领域以外,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质疑和挑战。Berlin and Kay对98种语言的颜色词汇进行调查后发现,所有的语言中都有11个基本颜色范畴,居于基本颜色词汇首位的是黑和白,其次是红,然后是黄和绿等等。美国心理学家 Rosch进行了大量心理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发现每个范畴都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表明范畴内成员具有不对称性,地位并不平等。比如,在[水果]范畴里,苹果比枣更容易被视为更典型的[水果]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可以理解为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中心典型成员”,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范畴内的成员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连续体的,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与传统的范畴理论不一样的。范畴内有一个原型成员,判断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看它与原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如,知更鸟、企鹅、鸵鸟和火鸡都属于[鸟]的范畴,而知更鸟更具代表性,属于原型成员。

第二,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fuzziness),相邻范畴重叠渗透。例如,在颜色范畴中,典型的原型成员是黑色、白色、红色等容易识别,而黄绿色属于黄色还是绿色范畴,可能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各个下义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黄绿色出于黄色和绿色范畴的重叠之处。

第三,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地位并不平等,有原型和边缘之分。比如,在[蔬菜]范畴中,最接近于人们心目中典型的蔬菜的是白菜,最边缘的是竹笋。

第四,原型位于范畴的中心,多数范畴呈现出多中心的结构,有多个原型成员。比如,汉语中的[家具]范畴,成员衣柜、床、沙发都是极具典型性的,都可以视为原型成员。

三、多义词“head”语义范畴扩展模式

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一些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且与先前的原型意义有着某种联系。如“裸”字,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出的定义是“露出,没有遮盖”,例词有“裸露、裸体、裸眼、裸视、裸子植物”等。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裸婚(只领结婚证,无其他物质条件的)”、“裸捐(空头支票,言而无信)”、“裸考(毫无任何准备)”、“裸运(无包装)”等新词汇,“裸”词的外延也得到了扩展。

图1 head的词义范畴辐射网

原型范畴理论观认为,多义词的核心意义是原型意义,通常在词典中排在第一位,而其他多个义项则以某种手段进行扩展和变化,形成了远离原型意义的边缘意义。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构成了词义范畴辐射网。以“head”为例,该词的八个基本词义以义a为原型,向四个方向辐射(见图1)。

Berndt认为,词义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四种模式:转喻(metonymy)、隐喻(metaphor)、具体化(specialization)、概括化(generalization)。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分析“head”的词义扩展模式。

(一)转喻(Metonymy)

Radden&Kovecses认为,转喻的基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转喻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属于同一个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是邻近关系(conceptual contiguity)。Radden&Kovecses还认为,“转喻不仅是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的关系,而是两个实体互相联系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3]98

从义a到义b是转喻的过程。义a是原型核心意义,指身体的重要部分“头颅”,而义b强调其功能,即思考的能力,即“头脑”。汉语中的“头”更侧重于身体器官,如果强调思考能力的话,则常用“脑”。

从义a到义g是转喻的结果。词语“head”用来指代“person”,主要用在“per head”这样的表达中。这是以人们的经验为基础的,因为“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体器官。正如Radden and Kovecses所言,人们可以由部分触发整体,可以“部分代整体”,也可以“整体代部分”。用人身体的一部分“头”代替“整个人”是转喻的体现。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二)隐喻(Metaphor)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以人们的经验为基础,运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来感知抽象的、不熟悉的概念,基础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如人们以空间垂直关系来思考数量关系,以“上”表示“多”,以“下”来表示“少”。

从义a到义c是隐喻化的结果。从人的心理感知角度说,把一个组织或群体想像成一个人,“头”在人体中处于高位置,大脑是行为、言语的决定者和指挥部,同样,一个组织必须有一个领袖位居首位。因此,英语中有“the head of the government”等说法,用“头”来表示“领袖、负责人”是人类在认知世界时隐喻化的结果。由于英汉民族共同的经验基础,汉语中也存在“首脑”、“头领”、“头儿”、“头目”这样的说法。

(三)具体化(Specialization)

义d由义c衍生而来,从外延较为宽泛的“一个组织的负责人”到外延较为狭窄的“校长和学校负责人”是词义具体化的结果,是原型词义经过分裂从抽象、一般到具体、特殊的转变。同样,如果义e被看做是次原型的话,那么,从义e到义f 是词义具体化的结果。义e是“the end of object”,例如“the head of a nail”;义 f则把这一物体具体为“coin/硬币”,专指硬币的“正面”。

汉语中“头”也有“物体的前端或末梢儿”的含义,例如“山头”、“笔头儿”、“两头儿细”等。

但是,汉语中却不用“头”来指硬币的“正面”。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把“头”用作量词的表达,英语中专门用来指动物的数量,如“200 head of sheep”,汉语中有“一头牛”、“一头蒜”的表达。

(四)概括化(Generalization)

从义b到义i是词义概括化的过程。如果义a是原型核心意义的话,义b“mind”是接近于原型意义的次原型义项,强调头的思考功能。义 i“understand/理解”是头脑和其他身体器官共同激活的产物,词汇的外延扩大了,从“头脑”泛指“理解”任何事物、任何情形。

汉语中“头”还有“领头的、次序优先的”、“时间在先的”等含义,例如,“头等大事”、“头年”“头两个”等。英语中也有“领头、排头”的含义,如“the prince rode at the head of his regiment.”然而,却没有表示“时间在先的”含义。

综上所述,词汇的多个义项是人类基于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词汇的原型核心意义是最直接的经验,其他义项则依据“家族相似性”通过转喻、隐喻、具体化和概括化等手段进行语义扩展。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解析词义扩展模式,可以较好地理解多义词语义拓展途径,促进英语学习者更深层次地习得目的语词汇,对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交流有一定助益,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外语词汇教学。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义项范畴相似性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Enhanced Precision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