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砚卓?贾欣岚
摘 要:Verschueren的顺应论将翻译过程看成是对原文和译文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为研究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转换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莫言代表作《檀香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实例,旨在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和所达到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顺应论;檀香刑;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
一、引言
《檀香刑》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尖锐地揭露出封建王权斗争的残酷,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北方浓郁的民间文化和生活特色。其英译本由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完成,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本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究其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和所达到的翻译效果。
二、顺应理论
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是由耶夫·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Verschueren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2000:31)从本质来说,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过程,其中必然包含着译者对源语言的把握和对目的语的选择。因此,顺应论为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决断和平衡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顺应论,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出适合的选择,原因在于语言本身具有三个特征,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同时,顺应论需要考虑到以下四个方面:“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2000:34)
三、顺应论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承担着文化传递的重要任务。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作为历史积淀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通常包含着复杂多层的语义和丰富的联想意味,能被同一文化体系的人理解,也会造成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的困扰。
因此,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面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间存在的大小差异,译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源语语言,顺应原文的语境和背景,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原文的涵义;也要基于对目的语各方面因素的适当考虑,根据情况调整语言表达、补充目的语的语言环境所缺乏的源语的语言文化的内容。这种情况完全符合顺应论所讨论的内容。
四、《檀香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及其顺应分析
对于《檀香刑》中出现的众多文化负载词,译者主要采取了音译、直译加注解和意译三种翻译技巧进行处理。
1.音译
(1)那天夜里,俺心里有事,睡不着,在炕上翻来覆去烙大饼。
My thoughts kept me awake that night, as I tossed and turned on the brick kang, like flipping fried bread.
(2)俺说,干爹,因为俺爹的事,闹得您心里不痛快。
I said, “Gandieh, you have been so sad about what happened to my dieh.”
例(1)中,“炕”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特色的寝具,与该地区的气候和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但对于很多西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例(2)中“爹”、“干爹”都是中国人物关系的特殊称呼,表现出中国家庭人物关系的浓郁特色。这些词汇承载了中国特殊的文化信息,展现的是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文化的历史特色。若翻译时,直接使用英文中如“bed” “father”等简单词汇,不仅会造成意义上的偏差和缺失,也难以表现出原词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或是民俗特色。因此,在考虑到顺应原文的语言特色和社会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尤其是当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与原词完全对应的词汇时,译者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这种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填补了目的语相关词汇的空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2.直译加注解
(1)高密县令,就算他是“老虎班”出身,也不过是个……
Even if the Gaomi County Magistrate is a member of the Tiger group, someone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ith distinction, what is he but a…
(2)尽管她是一条大白蛇,但她跟白素贞一样是条善良的蛇。
…though she was a white snake, she was a good white snake, like Bai Suzhen, the heroine of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例(1)中“老虎班”指的是中進士被选入翰林院并在官场上有权优先升迁的人,这一词承载着清朝官吏制度的历史背景,也是封建官场文化的符号之一。例(2)中的“白蛇”,来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这一词在原文文化语境中,代表着一个美丽、善良的蛇妖形象。这些词语包含的文化意向能够为源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带来深入的联想,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陌生空白的。因此,对于这些仅靠直译会给读者带来困惑的词语,在基于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的考虑下,采用直译加注解的翻译技巧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这里,译者加入相应阐释,不仅传递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也为目的语读者开拓了联想空间。
3. 意译
(1)这戏原本不成气候,是俺爹把这个小戏唱成了大戏。
He turned a minor musical form that had never quite caught on into a major one.
(2)你的好处说不完~~三伏你是一坨冰,三九你是火一团。
“Your virtues know no end~~in the heat of summer you are ice,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Im warmed by the flames you send.
例(1)中的“气候”一词,在源语语言文化环境中,不是指天气,而是指结果、成就或是前途。在没有这一文化意象的英文中,若直译为“climate”就大错特错了,因此译者通过意译,成功的将猫腔戏发展壮大成了气候的意义传达了出来。例(2)中,“三伏”和“三九”都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气,分别代表着最热和最冷的时节,若直译,则需要加入大量关于节气的解释,而译者简单的将其意译便可以达到正确传递信息且不造成困惑的效果。由此可知,译者可以以顺应论为出发点,采用意译的翻译技巧,抛开原词汇语言结构和表述方法的束缚,将原文意蕴以清楚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顺应原文内涵的传递要求以及目的语文化语境。
五、结语
从以上《檀香刑》中文化负载词的诸多英译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顺应论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视角。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必须对众多相关因素进行权衡考虑和动态顺应,选择最适当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内涵,同时考虑目的语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这种翻译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对源语和目的语的动态顺应,有利于传播文化并更好地实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作品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曹群英.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 外语学刊, 2008 (6): 123-125.
[3] 李锦, 廖开洪.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 语言与翻译, 2005 (2): 49-52.
[4] 王建国.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 外语研究, 2005 (4): 55-59.
[5] 王颖频, 许晓. 动态顺应与翻译——以文化因素的翻译为例[J].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1): 173-177.
作者简介:黄砚卓,天津大学文法学院2013級MTI(翻译硕士);贾欣岚(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