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书绢
摘要: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范畴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范畴系列中认知突显性最强。在英语和汉语翻译过程中,译文选词是否恰当对译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解决汉语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英译的范畴越级问题。
关键词: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范畴词;文化负载词;拟声词;英译;范畴越级
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理论。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和感知差异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关的信息,而语际翻译的过程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以及范畴化为基础,是一种认知活动。翻译涉及到多个层面,而词汇翻译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有关其处理技巧和策略,国内一些学者各执己见,总的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英汉语言对比出发,讨论词汇转换的技巧,二是从文化对比出发讨论词汇对应情况。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从认知方面审视词汇翻译的越级处理问题,为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
一、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始于Brown(1958,1973),后来Rosch & Merivis(1975,1976)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基本层次(basic level)和下义层次(subordinate level)。以基本层次范畴为基础,范畴可以分别向上向下拓展为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和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
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1)适度的具象性(imagery) (2)完型性(3)心理上的易辨性(4)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
二、基本层次范畴词
基本层次范畴在语言中具体表现为基本层次范畴词(basic-level terms)。基本层次范畴词词形简单,大部分为中性词,构成常用的基本词汇,在不需要特别细节时成为缺省(default)选择项。
英语中基本层次范畴词区别于上下位范畴词的特征主要有:(1)大多数为单音节词,使用频繁。(2)构词能力最强(3)具有认知经济性。
三、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英译的越级处理
由于英汉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两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例如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等。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人们在基本层次范畴层面上观察和认识事物最简便和直观,而基本层次范畴词也最早被人们习得。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准确把握词汇等级,考虑读者的接受性,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取范畴越级的翻译策略。采用这种策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原文中使用细节丰富、含义具体的词汇,而译文采用抽象概括的类属词。例如:
(一)“上位”翻译法
例1. 八仙桌上,明烛高烧,余司令和冷队长四目相逼,都咻咻喘气。(莫言《红高粱家族》1987)
Candles burned brightly on the table, around which Commander Yu and Detachment Leader Leng were glaring at each other and breathing heavily.
“八仙桌”,指四边长度相等、桌面较宽的方桌,桌面呈方形,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可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民间雅称“八仙桌”。八仙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具之一,结构简单,经济耐用,外观平和而又不失大气。“八仙桌”名字的由来背后涉及到“八仙”的传说,背景介绍较为复杂,葛浩文采用了范畴越级的翻译策略,将其处理为上位范畴词“table”,从英汉民族认知的共同基础出发,而没有多着笔墨解释何为“八仙”。一方面摆脱了“文化空缺”的束缚,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共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冗长解释,减轻了读者的负担。
在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一般较多,大大增加了英译的难度。首先,若译者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一一对应翻译,或者加注解释等,都会导致译文无限扩展、延伸,结果就会削弱译文的可读性,甚至误导迷惑读者。其次,在避免直译出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导致译文芜杂生涩,又不影响其主要意义传达的条件下,译者可以运用范畴越级的策略处理。译者使用基本层次范畴词,不仅可以保证关键信息的有效传递,又使译文简洁流畅。
再如,英汉拟声词都以自然的声音为基础,就为拟声词的翻译提供了保证。但毕竟英汉分属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有别,对于同一声音的审视角度也不一样,从而给英汉拟声词的互译带来重重困难。此外,英汉拟声词存在着缺省现象,这并非是思维的缺省,也非修辞功能的缺省,只是思维角度的不同。对于这类拟声词,译者可以作越级翻译,灵活变通。例如:
例2.俺在他那瘦骨伶仃的肩膀上捏了一把,俺把沉甸甸的奶子放在他的脖子上歇息。俺的嘴里,发出了一串哼哼唧唧的娇声。(莫言《檀香刑》2012:19)
I squeezed his bony shoulder a second time and rested my full breasts on the nape of his neck as my lips formed a series of provocative sounds. (Goldblatt, 2013:14)
在该句中,“哼哼唧唧”刻画眉娘撒娇谄媚而发出娇滴滴的声音,该词在英语中存在缺省现象,葛译中采用“provocative”一词,不局限于拟声词表面的对应,减少了译入语读者因思维差异造成的误解。
另一种情况是原文中使用高度概括、含义抽象的词汇,而译文采用具体精准的类属词。这样,译者借助基本层次范畴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实现忠实的目标,也减少了读者理解的不必要的麻烦。
(二)“突显”翻译法
在英语中各种动物和非动物的声音很多是由专词表达,而现代汉语却往往把这样的声音笼统地表达为“……声”或者“……响”等等,不附加任何拟声词。译者在翻译汉语中笼统的声音时,要注意到差异,选用英语中具体对应的拟声词翻译。正确地翻译动物拟声词,能够烘托气氛、显示意境、增强声势和实地情景感,使平淡的句子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创造出一种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氛围,达到传声达情和闻声解意的语用目的。
例3.他们的胡琴只能拉一般的调子,咱家的猫胡能摹仿出猫叫狗叫驴鸣马嘶小孩子啼哭大闺女嬉笑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天下没有咱家的猫胡学不出来的声音。(莫言《檀香刑》2012:430)
Their fiddles were good for ordinary tones, while ours could produce cat cries dog yelps donkey brays horse whinnies baby bawls maiden giggles rooster crows hen cackles-there wasnt a sound on earth that our fiddles could not reproduce. (Goldblatt, 2013:339)
汉语中论及动物的叫声时,常常用笼统的“叫”字来概括,不加拟声词修饰。而在英语中,拟声词就相对比较丰富,且有专门的拟声词对应不同动物的叫声。例如,在汉语中,狗“汪汪”叫,而英语中就存在“yelp”、“bark”、“snarl”和“bay”等拟声词。原文中使用“猫叫”、“狗叫”、“鸭叫”等概括性的动物叫声词,译者在翻译时,首先意识到英汉拟声词的差异,找到恰当的拟声词来对译。这样,不仅实现了忠实于原文的目标,而且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拟声词 的音韵美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现代范畴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层次上人们认知事物最容易、观察区分事物最直观。我们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摆脱了单纯从语言和文化层面理解和翻译词汇的局限,用一个新视角来看待文化负载词和拟声词的英译。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一些现有词汇翻译方法的不足之处。译者以基本层次范畴词为基础,考虑人类的认知心理特点,抓住不同民族的认知共性,可以向上位和下位越级来灵活传达词意。当然,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词汇翻译甚至其他方面的指导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梁丽.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贾立平,孙斐然.原型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处理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09(5):69-72.
[3]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4]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朱振武,杨世祥.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J].2015(1):77-80.
[6]万石建.英汉拟声词对比[J].外语研究,2006(5):23-26.
[7]高永晨.英语动物拟声词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9-50.
[8]Brown R. How Shall a Thing Be Called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8(8).
[9]William Croft & 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0]傅敬民.思维视角的英汉拟声词研究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7-11.
[11]梁丽,冯跃进.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4):106-110.
[12]罗小波,佘玲玲.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硅谷,2009(1):172.
[1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