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情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2014-11-24 18:47于佳鑫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中小学生学习动机

于佳鑫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事件成功与否的预期判断,标志着个体对成功完成某件事的自信指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境唤醒水平;情境条件的设置等。本文将着重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和人生观建设,积极的学生评价,改善教学及作业安排,经典榜样学习四个方面,阐述班级管理情境中提升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习动机是构成学习内容的重要因素,指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欲望和内在驱动力。对于学习的两个动力维度,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影响力,就学生学习个体而言,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引发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学习活动能否顺畅进行下去,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而,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影响因素,心理机制,激发途径等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进入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逐渐被引入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相关的心理学学习分析法,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认知,情感,学习策略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加入的监督和元认知调控的理论,很好地指导了现实课堂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而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有关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班级管理情境下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一.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1]

(一)个体自身成败经验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意识的高级动物,在自然界中,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分标准就是人能够将外在物质世界的映像反映在头脑中,并且通过思维的加工,分析等高级逻辑过程,形成整合,全新的认知和体会。俗语有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此可见,先前失败经历会造成个体心理巨大的创伤和恐惧,当再次面临相同或类似情境时,心理情境复制刻板印象会再次启动,从而形成担心,害怕,恐惧和焦虑等情绪体验,导致个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选择退缩,拒绝等逃避行为,形成低成就感。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下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就相对容易地选择积极的行动方案,或是对未来的行动结果持有乐观的预期判断,从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性经验

如果说个体自身成败经验是直接经验,那么替代性经验就是间接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或所处环境,获取替代性感受,从而间接从事学习。比较明显的替代性经验是榜样教育,个体通过观察,聆听他人成功经历,从中汲取替代性的成就感受,移植到自身成就价值判断的模式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替代性感受。比如,在收看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当出现革命先烈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场面时,观众会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观看者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为重要的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加入了新的认知体验,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一旦类似情境出现,个体就会自动调取记忆片段,成为判断成功与否的佐证和依据。替代性经验是从间接体验中提取的相关经验和感受,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应。[2]

(三)言语说服

言语说服指的是他人通过言语的引导和劝服,使个体内心产生较低或较高的对未来行为实施成功与否的主观判断。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人提出的“镜中自我说”(1ooking-glass self)认为,人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如何。个体是以他人作为一面镜子,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言语说服也属于间接经验的一种自我效能感获取的途径。[3]其心理学原理是基于语言本身的引导作用。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日常交流,语言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外,还具有舆论宣传,情感导向的作用。通过他人鼓励性的语言,个体会受到鼓舞,增加信心,更会提高对即将进行的行为成功的预期;通过他人消极性的语言,个体会倍受打击,信心大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的程度。因而,言语说服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正确利用积极向上,循循善诱的鼓励性语言能够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积极判定。

(四)情境唤醒水平

在前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中曾提到,自我效能感是对未来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观判断。这里蕴含的内在信息就是个体在预期判断之前,会在头脑中预想某种类似情境,并尽可能丰富其中的各个细节和环节,结合自身的能力现状,与行为事件成功的标准预想进行匹配,从而判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成就。可见预想情境的丰富程度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情境唤醒水平,也就是预想情境与个体原有经验的匹配程度越高,越丰富,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因为情境唤醒水平与个体对未知情况的把握程度相关,更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把控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情境条件的设置

在本文的前面谈到了个体成败的直接经验,替代性和言语说服的间接经验。其实,在情境唤醒水平中只涉及到了个体对未知事件背景环境的猜想,但如果在行为事件发生之前,就对相关情境的条件进行说明和设置,则会自动排除个体不符合心理预想情境的细节和方面,从而减轻个体的心理认知压力,更较具体地带入时间情境。情境条件的设置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即与个体能力相符和不相符两种情况。如果情境条件,即完成任务的条件是个体能够胜任的,那么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则会较低。

除了以上几大影因素之外,情绪和生理状况也可能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情绪不良或是疾病,身体不适等的干扰,会影响人们对自身的判断,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班级管理情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个体形成积极的成就预期有重要作用。因此,自我效能感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引导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学生学业成绩,自我评估,学习能动性等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组织心理教育系列专题活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体由于过往失败的经历,在内心深处蒙上了一层痛苦的伤疤,不敢触及。因而,改变学生对失败经历的审视角度,正确看待和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理性剖析成败归因,在对待主观原因时,要尽量向问题出现的真实情况贴近,避免出现因沮丧,悲观,自卑等负性情绪干扰个体正确评价主观原因的情况。对于客观情况,要综合分析可能性因素的产生,过程和结果,总结失败经验,调整行事计划,尽可能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为成功达成任务积极努力。

在课堂环境下,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成就归因。通过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班会,定期安排成功教育或是挫折教育的演讲比赛,成立心理倾诉小组,邀请学生心理辅导专家与学生座谈,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等活动,提供给学生倾诉的空间,排解的渠道,成长的阶梯,成功的钥匙。经过这些有效活动的展开,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对成就归因的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有效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

(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强调评价的正确客观,积极鼓励。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在经历心理成熟期的成长和历练。对于老师的评价有很大程度的期待值。 [4]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性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由此可见,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与高期望效应同样,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信心,推动其在学业完成上的顺利进展。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重点在于适度评价,合理评价,方法得当,有效点评。遵循中小學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方面要从保护其心理健康和自尊的角度出发,选用适度的语言进行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归根结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教师所营造的教育手段和氛围的有效管理。只有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为评价目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才会不断提升,直至达到积极健康的良好状态。

(三)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业任务,兼顾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情境之下的作用,就是反映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一系列任务上,包括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成绩达标,德美体劳等课程的学习,学校班级各类活动的参与,人际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参与和完成。针对学习任务而言,为避免出现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倾向。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适中难度的内容。保证学生既能享受能力胜任范围内答题过程的成就感,增强其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带动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而,教师的作用体现于在学生幼小脆弱稚嫩的心灵之下培植使其茁壮成长的富含养料的土壤,不断浇入自信的雨水,添加自立的肥料,普照自强的阳光,为培育一棵棵坚强挺拔的参天大树鞠躬尽瘁。

学生群体是存在个性化差异的人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点面结合。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即将进行的任务成败与否的期望判定。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当前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培养,对心理素质强,具有自信勇敢,富于冒险精神的学生,要适时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让其经受挫折的洗礼。对于天生胆怯,害羞,容易自卑的学生,教师应当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并适时运用鼓励,奖励的言语,激励其走出胆怯的心理世界,勇于挑战自己,完成华丽的转身。

(四)树立榜样人物,启迪学生心灵。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偶像力量在学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偶像人物的重心会发生转移。低年级的学生会将教师作为偶像,在他们眼中,教师是桃李满天下的园丁,是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蜡烛。因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崇敬信服。因而,教师应当严于律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了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态度,独立精神崭露头角,教师不再是他们之间唯一的精神力量。同伴偶像的影响力愈发凸显出来。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发现班集体中具有优秀品格的学生,并邀请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结语

学生自我能效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从宏观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学校教育结果的有效性;从微观意义上讲,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有深刻含义;而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情境之下学生效能感的研究,更具有广泛而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实施教学安排,课堂管理,教学活动组织,德育教育等环节,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自我能效感水平,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评价成败经验的能力等。综上所述,从班级管理角度提升学生自我能效感对于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促进课程教授从注重学习内容到注重学习能力,从强调学生知识到强调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在花, 单志艳.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1(5): 83-86

[2]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91-97

[3]宋倩.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 [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 103-103

[4]陈敏. 皮革马利翁效应[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中小学生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浅析高职英语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