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
摘 要: 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很必要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批评是建立在人格对等基础上的思想情感交流与方式方法指导,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营造一种适合批评生存的教育环境,根据学科特点,恰当适时地运用批评手段,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批评 情感交流 方法指导
高中教育有其特殊性,从教育对象来说,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较完善的自我意识,相对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奋斗目标、自我认识更明确,自我实现、自我尊重、自我维护的意识更强烈。从教育过程看,高中阶段怎样度过对学生的将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压力较大,自我排解能力不足,导致高中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主导者的教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用到批评这一教育方式,而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艺术地运用批评,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高中学生的知识、品德、社会认知储备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较完善,同时高中生的社会集体认同感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原因,高中生对班集体有更高的热情,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如果施行正确引导,学生会很快就找到集体的归属感,这种集体归属感会促使学生形成很强的集体意识,作为集体的成员,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集体荣誉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集体认同意识所形成的相互影响作用,并且有效利用这种集体对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力量。
从集体的整体长效发展看,集体荣誉感和集体道德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道德、人格、原则、底线是班级道德意识培养中很好的素材。这里所说的道德、人格、原则和底线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出于班级管理中集体效应的培养而提出的四个具有高低层次区别的教学应用概念。相对来说,道德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在班集体形成以后,要求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努力成为有道德的人。至于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达到道德的要求,则没有具体的参考,可以从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反面事例入手,对学生进行启发,促使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人格是相对低于道德的一个层次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保持自己健康独立的人格,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要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人格是必须尊重的,任何人在人格上都是绝对平等的,不能侮辱任何人的人格,包括自己。原则和底线既是做人的要求,又是做事的要求,这两个要求相对于道德和人格是逐层降低的。在人际交往中,在行事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本来该有的一种秩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的世界是混乱的,没有原则的保证,就不会有成功的个体。底线则是最低的要求了,这里的底线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形式条文的限制,而是思想层面学生个体为自己定下的心理底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的。在班集体形成之初,进行积极的宣讲引导,得到集体成员的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同的班级认识。每个人在自己的心底都有或明或暗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要求,在要求自我的同时也会感染影响身边的同学,这样整个班级就潜藏着一股涌动着的正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集体约束的能量,是一种看不见的道德力量,来自于集体成员,又反过来约束集体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保证班集体积极健康发展的方向。有了这种力量的保证,批评这种教育手段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任何老师在面对与这个班级学生有关的问题时都会比较容易解决。
对批评一词的教学应用含义的正确理解是有效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应用中的批评不是盛气凌人的呵斥,不是先入为主的责备,也不是身份不对等的道德说教。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这种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不但很难发挥批评的教育作用,而且很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摩擦或冲突。从现代高中教学的层面讲,批评应该是建立在人格对等基础上的思想情感交流与方式方法指导。
首先,作为批评者的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从人格和对话身份的角度讲,师生之间是绝对平等的。批评的对象是学生的不当行为,而不是学生个体,错误是偶发的,是可以改正的,一时的错误说明不了什么,若能及时改正,有时候所犯的错误也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转折点。批评总是“对事不对人”,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就有了通畅的理路,老师在使用批评这种教育辅助手段的时候,就不会再盛气凌人、先入为主。其次,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明白批评的目的。为什么批评,批评中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都是教师在批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明白了这些,批评的过程就有了线索,有了约束,直截了当。再次,要注意批评方式方法的使用。批评的目的在于提高,提高的前提是错误的改正。所以,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了,错误的代价,犯错误的必要性,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学生明白了这些之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要充分发挥思想情感交流在批评过程中的作用。现代高中生自我意识很强,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事情已经有了较独立的价值判断。在批评过程中,作为批评接受者的一面,他们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标准思考老师的观点。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现实,老师在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学生漠视,学生不为所动或口头上接受,心里却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在自己固有认识的基础上直言反驳,这是个体潜在的自我保护本能,是学生较强自我维护意识的表现。因此,批评者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接受者思辨能力,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对抗,影响教育效果。最后,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批评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是起辅助作用的教育手段,应该谨慎地使用。作为批评者的老师要正确认识批评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对批评的必要性和批评的预期效果要有准确的判断,在批评中保持平静的心态。批评的过程是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学生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本领,灵活自如地解决问题,并且享受问题解决所带来的成就感,就不会为学生所犯的错误而大动肝火,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常的心态,保证在接下来的批评教育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从而聪明巧妙地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的目的。
运用批评手段的同时应该重视自我批评的作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教会学生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在养成自我批评的习惯后,学生在接受老师批评的时候就能先从自己的角度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顺畅了。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在事件中的地位和角色,认识自己在师生批评关系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保证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做到了这些,老师批评学生常犯的诸如大声呵斥、道德说教、情感绑架、先入为主等错误就不会再出现。
在批评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应该始终是温和的,语言是平静的,不能寻求气势上的优势,要从事理上说服学生,从灵魂深处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彻底反省,实现灵魂的升华。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语文老师在讲《祭十二郎文》这篇文章时,先做了大量铺垫,要求学生结合预习,体会作者的处境和感受,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沉痛深情,然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有一个学生回答:“老师,那是他们家的事,和我没有关系。”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同学哗然,这种回答很明显与课堂氛围不合,与本课的教学目的相悖,师生之间的对抗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批评成了解决这个尴尬局面的唯一方式。该语文老师很平静,深情地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昨晚,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台湾建国中学”的一次历史考试中,考到了一个有关于甲午战争的题目,有位考生想到了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情难自抑,跑出了教室,在操场上失声痛哭。考试结果很明确,这个学生没有及格,但他对战争的认识,对家园的深情,对祖国的挚爱可能是那些考了满分的同学也无法比拟的。是啊,战争过去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过去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了幸福的年代,可我们能说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事,那是那个时代的事,和我没有关系吗?
说完后教室异常安静,老师打破了这种安静,回到了课文的学习上。课后第二天,那位学生给老师写了一封信,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说自己错了……那不是一个学生对知识所该有的认识,是老师帮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让他认识到了自己肩上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老师的话让他很心动,回家后还给自己的父母讲了老师的故事。我们姑且不论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老师的心态、采取的方式、批评的深度和效果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批评,作为教育教学中必需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得当会发挥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外在教育氛围,把握好运用批评的时机,处理好批评的方式和程度,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在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