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2014-11-13 16:24陆友锦
考试周刊 2014年77期
关键词:历史图片

陆友锦

摘 要: 如何利用历史图片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每位中学历史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国共两党关系专题复习教学分析了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历史图片 中学历史情境教学 国共两党关系

历史是永远的过去,不能再现,不像化学实验,可以亲眼看到实验情景。但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将历史“复原”,让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的知识有血有肉,“意境广远”、“理寓其中”,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历史图片具有直观性、形象、简洁、知识量大、信息丰富等特点,在创设情境教学和情境习题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和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历史史料中图片的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历史图表等。面对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历史图片,怎样利用历史图片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每位中学历史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首先重视历史图片的运用,充分认识历史图片运用的重要性。

(一)利用图片进行情境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依据《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初中历史是以研究性学习和多元的开放的学习为特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用史实观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等四大能力为目标,新编的历史教材实行“一标多本”,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中学历史课堂输入新的活力。要求历史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有新的基石,其落脚点之一是基于教材和超越教材,进行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往往与图片有关,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和诠释历史,以呼应新课标里的实验教材,回应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的关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获取历史信息、历史思维的能力,用史实观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即学会学习这一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

历史因为不能再现,变得更抽象,图片以其直观性可以把抽象的历史现象地呈现出来,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历史具有知识量大、信息丰富的特点,如果统观全局,运用得当,便可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深入探究问题,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其次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情境教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否则图片在教学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初中历史老师备课是以课程标准所列知识点为突破口,要做到基于教材而又超教材,进行情境教学设计,在使用历史图片时精选与该知识相关的图片,特别是与一些历史转折点相关的图片,否则再好的图片也不能引入课堂,以免耽误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精力。

(一)以问题式、体验式为基本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情境是让教学更具人文关怀,是让学生更具独立思想,改变刻板和枯燥,让历史活起来,利用图片进行情境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捕捉发现重要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带着兴趣学习。因此,对图片要有明确目标,按目标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情为基础进行设问。同时注意让学生体验历史,通过一些假设,让学生体会历史图片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受到震撼和感动,激发学习兴趣。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掌握观察技巧,形成读图能力,为以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二)注意各种历史图片的综合运用。

历史图片形式多样,各种图片有各自的特点,在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形式图片的综合运用。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是有简洁、直观的特征;文物、古迹遗址图片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照片反映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历史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对某段历史的政治观念及社会现象等的哲理思考,从中悟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脉络;历史图表清楚、简洁地代替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使事态和关系的叙述更清晰,提高阅读和理解效率。因此,我们在选择历史图片时,要根据需要和各种图片的特点进行选择,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是我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专题为例,利用图片进行的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导入是基于文字史料的情境创设。

胡锦涛同志曾邀请张灵甫夫人王玉龄女士参加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并充分肯定了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历史勋劳,特别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组织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重大战役对日本军队的沉重打击,对以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为代表的国民党军队抗日名将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这段话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二)两党关系内容复习都是基于图片释读的情境创设。

1.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图一:国民党“一大”会址 图二

图三:连战向孙中山先生坐像默哀

情境创设:根据上面的图片请思考:

(1)图一中国民党“一大”会址在哪儿?国民党“一大”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識,孙中山临终前给国民党留下了怎样的遗嘱?

(3)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与孙中山的遗嘱是否相符?国民党是否执行了孙中山的遗嘱?

(4)图三连战拜谒中山陵意味着什么?

点拨:国共两党的关系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重点,而两岸关系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第1问可按课本知识回答,第2、3问可按孙中山遗嘱的原文回答,也可概括其遗嘱大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4问可联系当前两岸形势及连战在博爱坊前的讲话归纳。

解答:

(1)会址在广州。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开展。

(2)他嘱咐国民党坚持实行三大政策,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3)图二反映的事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相符,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坚持实行三大政策。

前期执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后期国民党右派背叛了这一遗嘱:进行了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双方由合作走向对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合作开始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右派集团公开投靠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敌人。大革命在蒋介石控制地区遭到失败,国共合作在局部地区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合作完全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汪精卫等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4)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建者。连战拜谒中山陵,回忆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对国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昭示。在面对两岸关系严峻的形势下,意味着要追随孙中山的脚步,期望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而努力。

2.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

图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图五

图六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等欢迎周恩来回到延安

情境创设:根据图四、图五和图六回答下列问题:

(1)图四反映情况“八一”南昌起义,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从1927年到1931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

(2)图五、六反映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此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图六中反映了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什么?当时中国其他各方面政治势力态度是什么?

(4)从图四到图六反映了国共两党关系什么历史趋势?有何意义?

点拨:本部分内容侧重于考查国共关系从破裂直走向合作,符合时事发展的需要。

解答: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人民军队正式建立。

结合:开创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从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鄂豫皖、闽浙赣、洪湖、湘鄂边、赣南、闽西、左右江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领导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反“围剿”斗争。

(2)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③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纷纷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并逐步走上了逼蒋抗日的道路。

(3)中共态度: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其他各种政治势力态度:国民党内亲日派:以何应钦为首,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扩大内战;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营救蒋介石。

(4)趋势: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走向合作,共同抗日。意义: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图七 图八

情境创设:根据图七与图八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七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当时与此类似的史实有哪些?说明了什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共合作的典范是什么?

(3)圖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中共采取那些对策?

(4)从图七和图片八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本阶段是国共双方精诚合作、团结抗日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双方既有团结又有斗争,这是考察的重点内容,做习题时要把握这一内容。

解答:

(1)事件:“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类似的史实: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说明: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抛开党派利益,以民族利益为重。阶级利益要服从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

(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典范:太原会战:太原会战历时近两个月,国民党军队在忻口正面阻击日军,战斗十分艰苦;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配合了国民党作战。

(3)事件:皖南事变。原因:①日本的政治诱降。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③反共反人民是国民党的基本立场,是由其阶级性质决定的。

对策: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4)启示: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以民族利益为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既有团结又有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斗争求团结。

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再次对抗

图九:毛泽东到重庆

图十: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谈判

情境创设:根据图九与图十请回答:

(1)图九反映了什么事件,这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举行的?结果如何?有何作用?当时国人把毛泽东此行称赞为“弥天大勇”,这是为什么?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双方斗争的特点是什么?

(2)图十这次谈判是在什么背景下举行的?谈判的结果如何?给国共关系带来什么影响?这一时期国共双方斗争的特点是什么?

点拨:重庆谈判是高考考点。图九是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时所拍,应联系这一历史背景回答。根据北平谈判的前因后果回答前两问,后一问应从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方面去思考。

解答:

(1)事件:重庆谈判。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结果: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作用:①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合法,为全国人民争取了民主权利。②通过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及其和平的诚意,教育了人民,争取和团结了广泛的和平民主力量,特别是争取和教育了中间人士。③通过谈判,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并迫使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使国民党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原因: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当时,蒋介石和国民党认为毛泽东不可能去重庆。国人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会冒着生命危险去重庆谈判,他们认为毛泽东带来了和平,因而对毛泽东此举给予了赞扬,反映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

特点: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

(2)背景: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蒋介石下野后,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和谈。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影响: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国民政府推翻,蒋介石败退台湾,形成了两党长期敌对隔绝的状态。特点:政治斗争为辅,军事斗争为主。

5.展望未来:努力实现第三次合作

圖十一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

图十二:2005年胡锦涛同连战(左)亲切握手

情境创设:思考回答:

(1)图十一与图十二相距多少年?中共对台政策的基本构想是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国共再次握手言和促使两岸关系走向缓解和统一的有利因素?

(3)有人用“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评价这次见面的意义,为什么?

点拨:本阶段时政性强,与祖国统一大业紧密相联,是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段习题侧重于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

解答:

(1)60年。构想:实行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可实行高度自治;反对外来干涉。

(2)因素:①两岸人民共同的心理素质、亲情血缘,同一的文化是两岸人民不能分离的根基。②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共同反对台独,增强联系,互信互助。③新时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利于促进两岸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赢。④走向统一是两岸民心所向。⑤“一国两制”政策的保证。⑥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解和统一。

(3)国共两党跨越60年的握手“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更重要的是在为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寻找机会,展望未来,开创未来,胡锦涛与连战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这是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总结:国共关系经历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从合作到分裂,并出现再次走向合作的趋势这样一个历程,说明了两党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关系时政性强,与当前祖国统一大业有紧密联系,因而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一些新观点,例如:是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作用评价与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的新提法,要引起高度重视, 而且这些新观点整体上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做宣传。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历史要注意双方合作及其成果,这样才能把握国共两党关系的真谛。

在这一案例中以主干知识为突破口,选择历史图片,以问题式、体验式为基本教学思路,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和诠释历史,以呼应新课标里的实验教材,回应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的关注;同时具有现实性,选择一定的考试内容和现实话题,设计若干的测试目标,得出现实启迪,以表现历史的资政和修身价值。并且具有开放性,借助图片史料情境的理解揣测学生的情感。但是历史图片比较单一,没有把各种形式历史图片综合效果体现出来。

总之,利用历史图片创设情境,既能让学生轻松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又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历史学科树立新形象。

猜你喜欢
历史图片
试论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浅谈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
小议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