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思维是在长期的数学实践和数学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形成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习惯和途径。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使用“题海战术”就能够实现的目标。初中时期是数学思维形成的最好时期。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来的几条关于数学思维形成的教学建议,以期给予指导,共同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探究实践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
1.能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老熊掰棒子”,一边学习一边忘记。形成数学思维,是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体系,能够牢记于心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想起,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回忆起旧的知识。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够形成“坚不可摧”的城墙,才能够提供给思维源源不断的“原料”。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应该很自然地想到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提供相关的解题思路。
2.能够在其他学科内进行渗透
我们学习的知识本就是相互渗透和贯通的,数学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解决其他学科中的计算或者思维问题。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的“加速度”一章中,对坡度的计算,是角度的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在生物教学中也会用到数学的“概率学”问题,即使是在历史的教学中,也会用到年份的加减和对数字的记忆。对这些元素的敏感性就是数学思维的最初表现,是其综合利用于其他领域的外在特征。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所以,初中阶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他各科也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种取自和回归都需要数学思维的帮助才能够顺利实施,只有具备数学思维,才能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只有具备数學思维,才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观察到一种新现象的时候,要思考这和哪个数学知识有关,然后进行验证。比如概率与日常生活:法国分析学家、概率论学家和物理学家拉普拉斯说:“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部分其实只是概率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以国家发行的福利彩票为例,让学生明白献爱心可以,但如果想通过买彩票实现一夜暴富,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可有,还有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些实例都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培养办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数学老师往往对新课引入的方式感到“头疼”,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精准,能够反应教学中心。采用问题化的教学方法,改变直接引入式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接触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领域,激发数学思维。例如,“利率”课程的教学,就要以银行为背景提出几个贷款、存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思考,利用自己以前的知识进行解决。然后老师再引入利率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学生就能够发现其简便性和科学性。
2.多做应用题,联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题目的形式分为纯计算的题目和实际应用的题目,纯计算的题目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为目的,而实际应用题则更加偏向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查的时候,要多一些应用类的题目。因为单纯的计算检查的是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计算的认真性,但是应用题目则考查的是数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对数学思维的形成更有帮助。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及时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进行教学。改变单一的教材案例的教学,融入自己身边的数学元素。
3.及时巩固复习,形成体系化教学
如果只是为了应对数学考试,那么边学习、边忘记的方式可能能够应付过去。但是要想真正学会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就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复习,依靠“温故而知新”来修缮自己的数学“思维塔”,保证基础的牢固,才能不断修葺,才能直上云霄。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每节课都应有个相关知识点的回顾,不管是这一节课学的,还是以前的旧知识。都要从这些“旧东西”中发现“新精彩”,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学也是一种帮助。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最终形成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数学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合理的放
置。相信在老师的教导下,每位学生都能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在实际学习中,把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起来,从而能够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色问题。
参考文献:
赵新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2(6).
作者简介:姓名:潘慧敏,性别:女,出生年月:1970年12月,就职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中心中学,研究方向:初中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