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紧扣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2014-10-21 20:07马燕冰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流程朗读课堂效率

马燕冰

摘 要:语文课堂应摒弃华而不实的课堂形式,注重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从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重视朗读、合理设置问题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入手,探索紧扣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紧扣文本;课堂效率;教学流程;朗读;设置问题;语言

课堂教学改革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空间。语文教师一改往日“满堂灌”“多讲细讲”的作风,而是充分地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侧重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课堂的形式有余,但内容不足;煽情有余,理性不足。学生对文本的挖掘和思考还有很大的欠缺,教师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往往因为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而无法圆满完成任务。

因此,语文教师应认识到紧扣文本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中紧扣文本、分析文本,从文本中寻求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应如何“紧扣文本”呢?

一、研读文本,精心设計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首先,教师的备课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只有紧扣文本,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语言文字训练才有了依托,教师的教学重难点才会明确,教师才能胸有成竹地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因素,在脑海中构建一副该文本的解析框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前,我很认真地研读了该课文,制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之后,对于“教什么”,我就心中有数了。之后,我便抓住教学目标中设置的重难点,围绕文本开始设置教学思路。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将学生现在放风筝时的感受和鲁迅小时候对放风筝的鄙视和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我设置的第二个环节是介绍鲁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精神,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文本。因为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鲁迅的课文。因此,引导学生解读时,我希望能做到深入浅出。我直接从文本的重点也是学生较能体会的一个场景“鲁迅小时候虐杀弟弟的风筝梦”的那一幕切入课文。然后我再紧扣“精神的虐杀”这个重点词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文本。由于我在课前充分地研读了文本,并且分析了学生的心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时就非常从容,紧扣文本落实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效率也大为提高。

其次,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新课的习惯,错过了第一次自主与本文对话的过程,所以上课时,学生常常在朦朦胧胧的状态下被老师推着走进文本。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现和体验,都被老师的讲析或其他同学的发言所取代,处处被动,对学习新课便渐渐失去了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重视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做好预习,提前感知文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改以来,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

二、重视朗读,充分感知文本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最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朗读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首先,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会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感受语言当中所蕴含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比较遣词造句的优劣,习得语言、沉淀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其次,朗读有利于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解说自晓起义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知文本。教师宁可少讲,也绝不能在课堂上抢占学生朗读的时间。学生若在课前朗读了课文,自然而然地对新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课。那么,课堂中紧扣文本教学便有了“起点”,效率自然会提高。

朗读课文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尤为显著。例如,在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我便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学生在读的时候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抛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但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度”却很难把握,设置的问题或过大或过小,或过宽或过窄。学生要么是很容易就回答上来,要么便是无动于衷!回答上来的句子也大都局限于课文原句,一旦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句子包含的思想情感,学生往往便无言以对。因此,如何紧扣文本,设置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呢?要实现这一步,我认为有一点至关重要,即把握好课文主题,所设计的问题应对逐层揭示主题有帮助;且所设置的问题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在教学《囚绿记》一课时,课文主题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以及通过“绿”象征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那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便应紧紧为这一主题服务,逐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步步深入了解课文,最终水到渠成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因此,在上这篇课文时,我所设置的问题是:“囚绿”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囚绿的目的是什么?这株被囚禁的常春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交代背景的是哪一句话?结合这个背景及常春藤被囚禁后的变化,探讨“绿”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当然,除了这些问题外,在每个问题的衔接之间还有许多问题构成,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而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结合这几个问题,大致上就可以把握好课文所具有的主题了。

四、品味文本语言,把握情感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时,需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文质兼美、内蕴丰富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聆听作者的心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与精神,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同时,还能让学生在鉴赏语言中感受语文的美感,并形成良好的语感。例如,我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时,为了窥见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我便让学生紧扣文本,从中找出贝多芬言行的句子重点赏析。有的学生便着眼于贝多芬所说的话“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进行分析。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虽然遭遇了耳聋的厄运,但他的创作欲望正盛,他的创作激情在体内燃烧,所以说“头颅在熔岩内燃烧”,贝多芬不甘放弃,“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通过品味这句话,学生对贝多芬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理解得非常透彻,同时也感受到了运用比喻的妙处。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更有利于学生透过语言体会文本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美、情感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底色。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紧扣文本,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并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努力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从文本中寻求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

参考文献:

王必成.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20).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教学流程朗读课堂效率
语文倡导“低碳课堂”策略浅析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流程探究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