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判断的习惯与能力、思考能力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等。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独立判断;知识储备;提取信息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仅仅把一些知識当作教条灌输给学生,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教育的后果不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生人格独立的发展,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妨碍历史学科的发展。为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长时间实践探索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笔者认为应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
一、提倡“开卷有疑”的态度,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我们平常所说的“开卷有益”是指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由于所处的地位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书中作者的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未必是正确的,正如杨奎松教授在《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中所说:“凡此种种,都使得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著作、历史读物,尤其是写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宜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取‘拿来主义,以至于更加深了我们主观武断的倾向,被太多的‘清癯们误引到非历史的道路上去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抱着“开卷有疑”的态度来对待历史著作和读物,养成用发展的眼光批判看问题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发现问题。当然对我们的教材也应如此,历史教材因史料的解读,完善程度以及编写者的立场、观点、角度不同,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柯林伍德所说:“教科书总是描述那些并非现实生活着的历史学家现在正思想着的东西,当时原始材料正在被加工创造,而教科书便是从那里面收集起来的。而且它还不仅仅是那种在收入教科书中之时就已经过了时的历史思想的结果。”因而对教材的质疑就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形成一个问题意识的习惯,从而为批判性思维的成长准备条件。如果学生能经常地问自己:“我的老师和教科书告诉我,如此这般都是真的,但那是真的吗?他们有什么理由认为那是真的?这些理由合适吗?”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习惯与能力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由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绝大多数将来很可能很快就会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习惯与能力,以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尤为重要。因而我们历史教师应给予他们的就不仅是庞杂的历史知识和机械的记忆背诵,更多是引导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和独立判断。因此,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史料,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史料的理解基础之上,并对之进行不断质疑来揭露问题的本质,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养成独立判断的习惯。
三、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
初中生因知识储备及知识结构所限,无法充分有效地理解史学家所出具的史料及其论证的逻辑,充其量,学生只是搜索一些史学家的观点,再进行一番“辩论”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无问题意识的支撑而有可能演变为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滑稽可笑的表演以及眼花缭乱的活动等。因此,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尤为迫切和必要。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才能不断发现历史学科中的问题,也才有可能作出自己的思考或者进行合理的论证,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比如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历史学家对这样的问题也在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各家所引用的史料极其严谨和广泛。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对这样的命题显然要求太高。初中阶段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以及问题意识的欠缺等原因,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从而为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面对大量的信息,老师若视而不见,抱住“老师—教材—学生”这种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不放,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将课堂环节实施下去,明显不合时宜了。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的优劣?哪些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哪些有害?哪些又能用于我们的历史教学等。这些都值得历史教师去思考,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资料的搜索,去伪存真,选取有价值的资料融合于历史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有意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史学知识既浩如烟海,无法穷尽,又纷繁复杂,难辨真伪。“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在无穷”。因此,对史料要勇于质疑。例如,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果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应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那么答案就会丰富多彩。因此,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既然同一事件会有种种不同看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历史呢?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以获得对历史问题的解决。在接触历史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对历史证据的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
我们所选择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名人名言和历史小说,如果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教学时,经常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史料的可靠性,辨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历史记载与小说的不同史料价值,真正做到“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要达到以上目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师生的长期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目标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杨奎松.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杞记[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
[2]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35.
[3]张晓芒.批判性思维及其精神[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作者简介:赵瑞莲,女,出生于1972年7月,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中心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