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剑
摘 要:数学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起始环节,课上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关键词:预习;情境;实践
新课程教育理念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协作交流,质疑问题,自主建构,实践创新”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的观念,采取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以保证听课的质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提高预习效果,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时,需要哪些知识做铺垫,哪儿是学生难理解的,需要教师提示引导,然后编制出适合学生的预习案。数学课的预习可以分以下几步:(1)整体感知教材。先将要学习的内容看一遍,对这节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细看文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解数学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弄懂公式推导、定理、推论的证明过程。(2)将新知识纳入到已学知识体系中,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预习时应针对性地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提高预习的质量。(3)挖掘疑点,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认真思考,找出自学时不懂的问题并作上标记。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积极性。
二、课上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将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展示一张纸:“这张纸厚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你能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吗?”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此时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经验、基本能力、兴趣爱好创设生活、问题、故事、活动、动画等情境,所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起到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只有真实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才能唤醒学生“我来学,我要学”的渴望。
三、实践操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学生用纸片剪裁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将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把三个角的顶点拼到同一点处,此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三个内角的和形成了180°。为精确起见,学生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证明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最后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此定理。
这样利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證一证”的方法,为学生搭建合理的“脚手架”,给学生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推理、交流验证、变式拓展等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